分卷閱讀321(2 / 2)

現在的制糖還很粗糙,就是按照《泉南雜志》中的記載行事:「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煉成白。劈鴨卵攪之,使渣滓上浮」。

說白了,方法是把黑糖放進鍋中,用水溶化,然後把鍋燒開,糖水滾動,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鴨蛋打碎後放入糖水中攪拌,把許多雜質裹在里面,把它撇掉,雜質就減少了一些。

就這樣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沒有浮沫升起為止。

但是所得的糖雖然好,卻不是後世人常見的白砂糖,只能是一般好的糖而已。

吳有為記得歷史,上記載,真正制白砂糖的技術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發現。

根據《天工開物》中的記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

實際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顆粒大而完整、比較不干凈的顆粒,裝入漏斗狀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黃泥水,使黑渣順孔流出,上層的糖自然變白,愈上層愈潔白,就是白糖。

所以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取出上層的白砂糖,中層的黃砂糖,下層的褐砂糖(這種褐砂糖比未經練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顏色淺一點,勉強能分出等級吧)。

至於流出的黑色殘渣則稱為糖蜜,可用來釀造酒。

釀出的酒之過濾後,兌上以米釀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飲用或作為料理用酒。兌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吳有為怎么會呢?

那是當時他去同學家里玩兒,因為那些年有幾起黑心糖廠的事情爆發,大家都不怎么敢吃糖了,於是見到他同學家竟然自己做糖,當時就心癢難耐,跟著做了好幾鍋!同樣跟去的幾個同學都摻和了。

然後得了一百斤白糖,他自己肯定帶不回去,特意找了物流公司,花了郵給郵回去的,然後郵寄到了家里,那些年吃糖都是這么弄的....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後的泥漿稱為「濾泥」,含有大量有機質,養分頗高,是極佳的肥料。

蔗渣是甘蔗壓榨過程中所殘余的廢棄物,為了節省燃料支出,當時他們家還將這些甘蔗渣曬干後當柴火煮糖,甘蔗枝葉與蔗皮也是主要燃料來源。

他們家是福建人,依山靠海,自家有甘蔗田,基本上,從頭到尾,幾乎無須另外耗,自家什么都夠用。

同學後來還告訴他們,往往因為蔗渣太多,家里也用不了,這地方不是東北,不用燒炕備柴火之類的,多余蔗渣用不掉只能當堆肥使用。

但是這些蔗渣,其實是可以拿來制造紙漿的,甚至制成蔗渣板,作為建材隔板使用。

只是那就需要機器了,人力是很耗的,所以他們這兒也不做隔板,都是將這些蔗渣或者自用,或者賣給隔壁村的建材隔板加工廠。

而且古代沒有脫糖設備,很容易招惹白蟻,這玩意兒一窩就能嗑掉不少人家的大梁。

吳有為算了算,現在是明朝憲宗年間,離嘉靖年間差著六十多年呢!

他這白糖一出手,肯定能震驚世人!

畢竟白糖在華夏從未出現過,而且白糖的賣相好啊!

晶瑩如玉,雪白如棉。

不過白糖就一點不好,它吃多了容易讓人上火流鼻血....。

但是白糖看著就是要比黑糖、米糖和蜜糖要好許多,因為好看啊!

尤其是用白糖做出來的東西。

白糖本身融化後就是晶瑩剔透的樣子,用途多多,哪怕是沖個水,也能無色,只留甜味本身。

吳有為提筆蘸墨,奮筆疾書!

他不止寫下了白糖的制作流程,還回憶了一下老同學家里的那些簡單但是十分原始的制糖器具。

結合自己的理解,摸索著畫了兩遍,才最終定稿。

等他畫完了,也天亮了,困了,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