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80(2 / 2)

第二天,吳有為親自帶著汪直,張紳作陪,逛起了上海縣城。

先去的自然是老城區這邊,商業街上已經人流如織,車如流水馬如龍了。

他們出門自然不是一個人,汪直來的時候同樣是六個小太監跟隨,加上張紳的六個小太監,這就十二個小內侍了。

吳有為則是帶著管家,管家帶著錢袋子。

三百護衛在守城的時候沒少出力,入了軍籍,跟了萬通,如今一個個也都升官發財了。

吳有為則再次給滄州那邊去了信,請來了依然是三百人的護衛隊,如今已經上任了,所以他帶了十個出來。

萬通去了吳淞口那邊的水軍大營,沒陪著。

汪直一出了門,看著眼前繁華不遜於京城的場面,更樂呵了:「真是繁華啊!」

第379章上海新貌

這種繁華不僅體現在當地百姓的安居樂業上,更有外來人口羨慕的眼神,和在經商的商隊絡繹不絕。

上海縣沒有京城那么大,卻朝氣蓬勃。

他們這么多人走在路上,也不起眼,因為有的商隊比他們的人還多,且拖著大車的貨物。

真是南來北往,什么地方的人都有。

汪直可能也是在宮里憋狠了,出門就放飛了自我。

上海縣當地有一種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傳承源於黃道婆自崖州帶回的紡織技藝。

黃道婆據說是元代棉紡織革新家。

又稱黃婆。

生卒年不詳。

據傳說,黃道婆小時候給人家當童養媳,由於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門,來到了海南島的崖州。

從此,她在海南島居住了三十多年。

她在崖州期間,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不僅全部掌握了先進技術,還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紡織工具帶回家鄉,並以她的聰明才智,逐步加以改進和革新,使家鄉以至江南地區的紡織水平有所提高。

原來「民食不給」的烏泥涇,從黃道婆傳授了新工具、新技術後,棉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烏泥涇所在的松江,也成了當時的棉織業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聲譽。

到了明朝的時候,這種工藝的生產中心仍在松江,民間當時傳說「買不盡松江布,不盡魏塘紗」,而且棉織品種眾多,有標布、扣布、稀布、番布、丁娘子布、尤墩布、眉織布、衲布、錦布、綾布、雲布、紫花布、斜紋布、三梭布等。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三梭布,因為它是明朝皇帝制作內衣的專用布,細膩若綢,價格相當的昂貴,且外面買不到。

朝廷也不許這種專供布料在外面叫賣。

其次便是雲布,也叫縑絲布,是一種以絲作經,以棉紗作緯的絲棉混合織品。

吳有為介紹這樣的布匹給汪直:「這種雲布在,上海縣可是很有市場的,每一匹價格也不貴,富裕人家幾乎都穿雲布做的衣服,就算是貧家,也有雲布做的內衣,外面可以穿苧麻做的衣服,苧麻布涼爽透風,很適合上海縣的氣候。

汪直看了看吳有為的衣服:「咱家見您這衣服,也是苧麻布的?」

「是呀!」吳有為大大方方的承認了:「是苧麻和棉的混紡,穿著沒有單純的苧麻那么磨皮膚,也沒有棉那么密不透風,很舒適的。

在他那個時代,苧麻和棉的混紡不知道多少,而且都說了:窮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閑。

休閑裝多數都是棉麻織物,可舒服了。

汪直都看直了眼睛。

麻布那不是窮苦人家才穿的玩意兒嗎?

只是吳有為身,上的棉麻混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