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兩百七十三章分歧(1 / 2)

寧次認為杜蘭雖然很強,但對待學生的實際問題上卻很草率,什么叫做『宗教很有搞頭』?自己可是冒著成為木業敵人的風險,去挑戰陳腐的制度,如履薄冰,對方卻好像是在玩游戲。

杜蘭其實是認真的,畢竟宗教確實也能對抗血統。

雖然說最初的宗教是為了神化血統而存在的,但宗教有發展和擴張的需求,就會吸納其他人。

最著名的就是耶穌死後,聖保羅對非猶太人傳教,大大地擴大了宗教的范圍。

還有佛教為了對抗種姓制度。

多神教也是為了擴大血統范圍,吸收不同的家族在一起。

所以血統會用宗教神化自己,比如說自己是神的後代,或者說自己是什么半神,或者說自己是玄鳥受命於天。但隨著宗教發展,血統也會受到限制,主要是讓新人加入,如果血統不受限制,新人為什么要加入?新人不加入,去搞一個自己的新圈子,那宗教就可能被取而代之。

比如種姓制度,雖然是天竺宗教的核心,可是宗教也會提出『一個人的行為是婆羅門,他才是婆羅門』,非常像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希望大家不是依靠血統獲得地位,而是依靠行為。

同樣針對種姓,佛教也提出了眾生平等。

這些都是宗教做出的努力,只是宗教的局限性確實非常大,很容易就被地主豪強利用起來。於是宗教又發展出因信稱義、頓悟等等思想,其實就是教義解釋權的下放。

宗教中有很多規矩,一般都是地主設置的,比如吃素、不殺生之類的,通過這種方式限制普通人修煉,防止普通人和他們平起平坐。

特別是道教修仙,那完全是地主豪強的游戲,法財侶地,普通人也就在小說里才能遇到奇遇。一般而言,法財侶地都是掌握在地主豪強手里的,所以他們可以煉丹成仙,普通人就別想了。

佛教也是在頓悟成佛之後,普通人才有成佛的機會。所以六祖慧能成為了唯一一個能流傳經書的本地人,其他的經書都是從外面傳入中原的。

後面儒家的道學來了一個格物致理,認為世界是氣按照天理的規則形成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格物致理來成為聖人。

到了王陽明的時代,心學興起,連格物致理都不用了,只需要知行合一就能成聖,甚至是扶老奶奶過馬路,扶起路邊倒下的垃圾箱,都可以成為聖人。

西方的因信稱義也是如此,以前解釋權掌握在神父手里,有了因信稱義之後,每個教徒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詮釋教義。

總之宗教從血統,到豪強,到每個信徒,進行了一個發展。宗教的神也成為了一個絕對精神的象征,是一個抽象的沒有反面的絕對存在。

不過宗教的缺點很多,最大的缺點就一個,那就是有人不信神怎么辦?

就是不相信,說得再好也不信。那宗教就很難和這些家伙合作了,因為他們否定神的存在,如果和他們合作,很容易讓信徒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