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2 / 2)

您一看就明白了,對,這方法估計就是從羅知悌老爺子那兒學來的。

首先是買黃牡牛的牛r一二十斤,其中要挑點兒肥的,為什么要買黃牛的呢?因為黃色屬土,入脾胃。

然後用長流水煮牛r,煮得糜爛,用布過濾掉渣滓,接著把汁放入鍋中,熬成琥珀色。

估計您該想了,嘿,這r湯估計甭提多香了!有什么不敢試的啊。如果您再往下看估計您就不會這么想了,難過的在後面呢!

取熬成的r湯,每次飲一盅,過一會兒再飲,「如此者積數十鍾(盅)」。您一定想了,天啊,這不是灌水耗子嗎?這滋味估計一定好不了。沒錯,滋味不好才會達到效果。

這個效果就是上吐下瀉,「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泄)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

然後把患者放在一個不透風的屋子內休息,如果患者渴,就把患者自己的n接一兩碗給他喝了,叫「輪回酒」。接著睡一兩天,覺得很餓的時候,再給他粥慢慢地喝。

再然後清淡飲食半個月,就該康復了,以後五年忌食牛r(估計即使不說他也這輩子都不想再吃牛r了)。

朱震亨把這種方法叫倒倉法,認為人在中年以後使用一兩次可以祛病延年(注:這個方法各位不要自己輕易使用,因為你無法自己判斷自己的適應證)。

以上就是這個駭世驚俗的治療方法的全部內容,不知道您會作何感想,估計今天我們在醫院里用這種方法治病的話,患者馬上會把一紙法院訴狀回贈給你的。但是,中醫里面現代科技所無法解釋的事情何其多啊。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這種方法能夠治病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看看我們那位被灌了大肚子的許文懿老爺子如何不就行了嘛。

好吧,讓我們來找找許文懿老爺子吧。什么,不見了,哪兒去了?找啊!

找到了,天啊,在半山腰遛彎兒呢!敢情人家的病好了!

朱震亨在書中記載:老爺子不但身體好了,還「次年再得一子」。

嘿!這牛皮還真不是吹的,對朱震亨的這個記載不用有任何的懷疑,您想,人家許文懿那么有名的一個大人物,誰敢胡編什么沒發生過的生病的故事?尤其是說人家那么大歲數還生了個兒子,這要是有一點虛假,人家後代和弟子還不跟您拼了?

朱震亨用這個方法治療好的病人還真就不止許老爺子這一位,還有一位鎮海的萬戶叫蕭伯善,這位先生得的病是ny白濁、精不禁,就是jy會無法控制地流出,得這毛病可比較難過了,因為剛一接觸夫人的身子自己的jy就泄了,這樣夫人很不滿意,已經提出嚴重警告了。沒辦法,抱著試一試的心情,輾轉找到了朱震亨,經過朱震亨采用倒倉法的治療,居然也好了。

另外一位是臨海的林先生,患了很久的咳嗽,在咳的時候還會咳出血來,經常發燒,日輕夜重,人也消瘦得很嚴重,大家都說他患上了肺結核,這葯吃得可就海了去了,但毫無效果。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找到了朱震亨,沒想到在使用了倒倉法之後,如此嚴重的病也好了,同時也「第二年得一子」。

請原諒,我是用輕松的口吻來敘述這個事情的,為了是使大家看得輕松。

實際上朱震亨在治療的時候是非常嚴謹的,在治療臨海的林兄時,朱震亨描述了自己最初在接觸到患者時,由於病情過於復雜,以至於他「計無所出」,就是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治療方法。

一般醫生在記錄自己治病的過程中都會寫自己如何神勇。直接描述自己「計無所出」的,只有朱震亨這樣的人才能做到。

在將自己的老師許文懿的多年宿疾治療好以後,朱震亨懸著已久的心終於放下。他回到自己的家里,開始了作為一個醫生的生活。

【風雨之路】

實際上,在通常我們所見到的歷史記載中,古代的醫生的身影是很模糊的,因為記載很少。

我們所知道的醫生只是通過他們自己記錄的行醫的經驗和醫案等資料看到的。

真正研究歷史的人,可以從這些醫生的記錄中找到古代的人情風物。

我卻從這些記錄中看到了醫生這個人。

在這些醫案記載中,這些人物鮮活生動,個性迥然。

那么,朱震亨是個怎樣的醫生呢?

由於療效卓著,到朱震亨家里來診病的人非常多,同時邀診的人也很多。

古代的醫生診病是這樣進行的,可以到醫生的家里、或者診室(城里的醫生這樣的情況多些,比如清代蘇州的葉天士),有些重病,患者來不了,則會找個人通知醫生,請醫生到患者的家里去診病,而實際上在廣大的鄉村,這樣的患者占多數。

所以那個時候的醫生有三樣東西是不能少的,什么呢?有紙燈——留著走夜路用的;油傘——防備在路上下雨的;葯箱——這個更不能少了,此三物俗稱醫家三寶。順便吹一下牛,我的外祖父就是位鄉村老中醫,他還有樣東西別人沒有——還不能這樣說,估計別的醫生也有,但是沒人記載下來,這個東西就是g子,干嗎的呢?打狼用的,因為山里有野狼。

醫生為了給遙遠山村的患者診病,必須翻山越嶺,難免與野狼遭遇。

朱震亨也是這樣診病的。

估計他的這三樣寶貝一定消耗得很快,因為他出診的頻率非常的高,「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

看到這句「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大家的心中一定會浮現出這樣一副畫面:就是一台台轎子停在朱震亨家豪華的大宅門前,朱震亨器宇軒昂地走出,然後坐上轎子到一家家去診病,這才是名醫嘛!

其實這就是您不了解朱震亨了,在他整個的生命里,他都沒有住進豪華的大宅門,他穿的衣服極其簡朴,「僅取蔽體」而已,吃的是「藜羹粗飯」,是個典型的「清修苦節」的儒者形象,其簡朴的程度與宋朝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那句話的范仲淹家里四個兒子穿一條像樣的褲子有一比。

朱震亨出去診病也沒有那么氣派,是要救命去啊,哪里有時間講氣派。

這種過程通常是患者家里來人或者是托人捎信,有時候是半夜或者是凌晨來敲門,說:朱先生啊,浦江鎮鎮口的鄭先生病了,已經發狂七八天了,可能要不行了,您去幫忙看看吧。

於是朱震亨與拎葯箱的仆人就立刻在凌晨出發了。

仆人說:朱先生啊,早晨的霧氣涼啊,我們天亮再走吧。

朱震亨:不要拖延時間啦,患者處在痛苦中,那是度過一刻鍾都像一年一樣啊,我們怎能貪圖自己的安逸讓人家多受苦呢?(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

仆人:可是這霧氣真的涼啊,先生,您的身體能受得了嗎?

朱震亨:切幾片姜含在嘴里,這樣我們就不會受涼氣了。

就這樣主仆二人嘴里含著姜片,在充滿寒涼的霧氣的路上走著。

頭頂晨星還在閃爍,人們還都在沉睡,只有遠處的幾聲犬吠顯得蒼涼孤獨。

這是什么樣的醫生呢?!

有的時候,聽人家說起誰病了,就仔細地問:是誰家病了啊?

路人甲:聽說東陽鎮的陳鐵匠的老婆病了,病得不輕啊。

朱震亨:為什么不請大夫啊?

路人甲:嗨,一個鐵匠,哪兒請得起啊?喂,您是哪位啊?您怎么說走就走了?

路人乙:您還不認識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震亨醫生啊!

東陽陳鐵匠家破舊的屋子前。

滿身塵土的朱震亨敲門。

陳鐵匠蓬頭垢面地出來看,顯然,家人的病將他折磨得痛苦不堪:「您是哪位?您別不是走錯了門了吧?」

朱震亨:「你老婆病得怎么樣了?」

陳鐵匠:「啊?您,怎么知道?她要死了啊!」

朱震亨:「我是醫生,讓我看看吧。」說著走進屋內。

陳氏婦躺在草席床上,臉色發黑,肚子脹得很大,四肢細瘦如柴,遠遠望去,形狀像鬼一樣。

朱震亨用手診脈,其脈數而澀,重取有弱的感覺。

他對陳鐵匠說:「你老婆得的是叫做鼓脹的病啊,需要調養一年的時間吧,需要用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術、陳皮、厚朴、生姜熬湯喝,我這里帶了些葯,送給你,等服用完了你就到義烏到朱震亨醫生家去拿葯,不用交錢了。」

然後告訴病婦要好好將養,就要走了。

一直摸不著頭腦的陳鐵匠:「這是真的嗎?你是誰啊?」

朱震亨:「我叫朱震亨,你取葯的時候找我就可以了,我還會再來復診的。」

陳鐵匠:「天啊!您就是名醫朱丹溪啊!我……」

一年以後,該病婦康復。

文獻記載:「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注葯往起之,隨百里之遠弗憚也。」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醫生能做到的呢?

下雨了,大雨瓢潑如注。有人在敲打朱震亨家的門。

仆人:「誰啊?」

來人:「我是東陽張進士的家人,我們家的二公子才兩歲,病重得突然危急了!」

仆人:「啊?這么大的雨,你先進來吧。」

朱震亨臉色焦急地望著來人:「誰病了?」

來人:「我們家的二公子,滿頭都生了瘡,昨天突然所有的瘡都收了,現在呼吸困難,發喘,有痰,氣息微弱了!」

朱震亨抓起雨傘:「快走!要來不及了!」

大雨滂沱。

蒼茫的雨幕中,天地一色,已經完全分辨不清,只能勾勒出大概的輪廓。

在崎嶇的鄉村路上,三個打傘的人在急急地走著,遠遠望去,顯得如此的渺小。

朱震亨跌倒了,再爬起來,已經滿身泥濘。

其實雨傘,已經幾乎不起什么作用了。

他們的身上,早已經濕透了,雨水順著衣服留下。

趕到東陽張進士宅第的時候,等候的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朱震亨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沖到封閉嚴實的患兒床前。患兒的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眼睛緊閉不張。

朱震亨看了患兒的手指,對張進士說:「這是胎毒啊,千萬不要服用解表的和通下的葯物!(慎勿與解利葯)」

所有的人都愣了,「胎毒?怎么會?」

朱震亨:「仔細想一想,孩子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喜歡吃些什么東西?(乃母孕時所喜何物?)」

張進士仔細回憶:「辛辣熱物,是其所喜。」

朱震亨:「的確如此啊,現在馬上要服用人參、連翹、川芎、黃連、生甘草、陳皮、芍葯、木通,煎熬成濃湯,然後兌入竹瀝服用!」

下半夜,疲憊已極的朱震亨正坐在張進士宅第廳堂的椅子上。

他太疲憊了,在緊張的診療後,疲憊向他襲來,他的雙眼慢慢合上。

突然他被一陣聲音驚醒。

他張開眼睛,吃驚地看見張家一家上下撲通跪在他的面前。

張進士含淚叩頭:「丹溪先生,犬子已經醒了,也不喘了,我們全家上下叩謝先生的再造之恩!」

朱丹溪愣在那里,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文獻記載,患者來求診時,朱丹溪「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

從朱丹溪回到家鄉行醫的那一天開始,一直到七十八歲生命結束,他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醫生涯中度過的,沒有一天的停止。

朱丹溪這個名字不是他自己稱呼的,他的大名叫朱震亨,字彥修,但是學者們、老百姓們太尊重他了,不敢直呼其名,他們認為,對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稱呼他的名字是極大的不尊重,因此,就用他居住的地方來稱呼他,叫朱丹溪。

什么是醫道?

醫道就是堅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引領下,一個醫生可以專心於救治,竭誠提高自己的醫術,百折不回,不畏萬難!這才是進入了醫學的至高境界!

如果沒有這種信念,任何一點金錢利益都可以將你的治療思路改變,任何一點困難都可能讓你放棄對醫術的追求!

只有那種為了救治患者,嘴里含著姜片,在冰冷的晨霧中獨自前行的人;

只有那種聽說有病痛者,不待人請,主動風塵仆仆地前去探視的人;

只有那種為搶救病人,在漫天的大風雨中滿身泥濘,跌倒又爬起來的人;

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獲得了醫道的人。

在歷盡千辛萬苦、救治了無數的病人之後,公元1358年,朱丹溪逝世。

在逝世前,他做的最後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兒子叫到面前,嚴肅地對他說:學習醫學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啊,你一定要謹慎認真對待!(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

說完這句話後,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

這就是他留在世界上的最後一句話。

朱震亨,字彥修,人稱丹溪先生,他從一個任俠的少年,到刻苦學習理學的青年,一直到成為一個優秀的醫生,完全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心中的信念,完成了自己人生巨大轉變,他將自己遭受的失去親人的痛苦,轉化成為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他刻苦鑽研醫學,最終成為了一個對世界、對後世有用的人,成為了一個能夠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生活信念傳給後代的人!

丹溪先生千古!!!

他去世以後,葬在了現在的浙江省義烏縣赤岸鎮東朱村旁的墩頭庵。

義烏的朋友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參觀拜謁一下。

拜謁的時候麻煩大家替我點炷香或者獻束花,以表達我的尊敬。

【後記】

朱丹溪逝世一百二十九年後。

公元1487年。

波濤浩渺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在破浪中前進。

船頭站立著一個身披和服的二十二歲的年輕人。

他的目光凝視著遠方,凝視著一塊即將出現在眼前的陌生的土地——中國。

他的名字叫做田代三喜。

田代三喜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從十四歲就開始學醫,其人沉穩聰明,志向遠大。

在他的醫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他覺得,必須要尋找更廣闊的學習領域。

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這個時候,在中國,元朝已經結束,現在是明朝了。

金元四大家的醫學思想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臨床醫生們在此基礎上獲得了更多的醫學經驗。

田代三喜在獲得這些消息後,開始急切地安排自己的計劃——前往中國學習中醫。

田代三喜在歷盡艱辛之後,於二十二歲的時候終於來到了中國,在錢塘找到了自己學習的對象,同樣是日本人的僧人月湖。

月湖於更早的時候來到了中國,學習中國醫術,尤其對朱丹溪的醫學思想獨有心得。

中國江南地區的繁華令田代三喜印象深刻,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的醫學。

日本人在學習吸收他國文化方面很有天賦。

十二年後,田代三喜學成歸國,在關東地區行醫,直到八十歲去世。由於醫術高超,全活甚眾,所以前來學徒的人很多,他大力的宣傳李東垣、朱丹溪等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最終形成了與日本使用張仲景醫方的「經方派」並立的「後世派」。

在去世前,田代三喜躺在病榻上,忍著病痛為徒弟曲直瀨道三傳授畢生的學術,道三每天聽後,退下記錄老師的思想,由於悲痛淚如雨下,流進硯台里,就以淚研墨,最終寫下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醫書《淚墨紙》。

在這樣的故事里,我們隱約看到了那熟悉的「醫道」。

在後世派中,尊朱丹溪為「醫中之聖」。

朱丹溪的學術思想,綿延傳承,遠播海外。

本書由河洛中文社區:http://。。/整理並提供下載!

原創文學、熱門小說在線閱讀及exe,chm,txt等格式電子書下載平台。

horou為每位愛好文字的人提供關於青春幻想、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恐怖靈異、

武俠仙俠、歷史軍事、科幻推理、游戲體育、耽美、短文專欄、劇本同人等全方位的

閱讀創作服務,引領廣大書友的時尚閱讀生活。

今天,我們比田代三喜那些日本人學習條件好多了,我們去書店,可以隨時買到朱丹溪的書,別辜負了這種機會,把朱丹溪歷盡千辛萬苦寫下的書,買回來,認真地讀一讀吧。

相信你會感覺到朱丹溪仿佛又來到了你的面前。

向你講述應該如何的診病、如何的開方。

以及他心中的,醫道。

朱丹溪對我們父母養生的建議

那么,朱丹溪的學問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東西,竟然影響這么大呢?

在朱丹溪以前,中醫在治療外感病的理論體系方面比較健全,但對雜病的理論總是不那么的透徹。

朱丹溪為雜病的治療增添了許多新的理論思想,比如化痰、解郁等內容。

他又提出了「陽有余y不足」和「相火論」兩大觀點。

這些我們都不討論,大家可以買書來看。下面和大家講點兒朱丹溪的養生觀點,希望對各位有用。

首先談談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養自己母親的。

由於丹溪老人家今天沒有到場,我就替他發言了,有什么紕漏請大家原諒,因為我也是百~萬\小!說學來的,沒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許,就擅自開講了,不好意思。

儒家講的是一個孝字,因此如何奉養老人是很被重視的一個課題。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齡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寫文章或者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要拿出來提一提。

實際現在情形也是這樣的,今天各位的父母健康如何?大家心中也都惦記著吧?

好多人身在異鄉打拼,父母留在家里,其實父母的健康是關心不到的。

但留在父母身邊的,就可以多些照顧了。

下面我來談論一下朱丹溪對母親的奉養之道吧。

這種奉養方法主要體現在飲食的方面,具體的內容就是——不給老人吃特好吃的東西。

您該奇怪了,別不是說反了吧?應該是給父母吃特好吃的東西啊?

還別說,朱丹溪真就是這么認為的,為什么呢?讓我慢慢來談吧。

朱丹溪認為這人老了以後,脾胃的功能就減弱了,這樣就容易出現一些虛熱的表現,比如,剛吃完飯,還沒多大一會兒工夫呢,就又餓了,這是胃中虛熱的表現;又比如,餓了吧,剛吃了一點東西,嘿,居然就吃飽了,而且稍微多點還肚子脹了很久,這是脾弱的表現。

而老人的虛熱還表現在性情方面,容易生氣發火,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有點老小孩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有體會,就是父母年齡大了後,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一點芝麻大的事,就急了,說出馬上要搬走或者不認這個兒子了之類的話,朱丹溪說:「雖有孝子順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

可見這種情況元朝的時候也比較嚴重,朱先生就已經注意到了。

所以朱老爺子告訴大家,那些帶有熱性的食物,比如燒烤的、香辣的、肥膩的,雖然味道可能不錯,但是也別給老人吃了,因為這些東西助熱啊。

可能您要問了,如此說來,豈不是很多好吃的父母都無法享用了,難道這是孝順嗎?

您問得對,不但您問,朱丹溪那個時候別人就問了,說:「甘旨養老,經訓俱在,你卻什么好吃的都掖著藏著不給父母吃,這樣做豈不是背離孝道嗎?」

朱丹溪回答說:您來自己分析一下什么是孝道吧,一種是讓父母縱一時之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