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部分(1 / 2)

希特勒傳 未知 6258 字 2021-02-13

他一再重申,若在東方得到自由,他將高高興興地與英國簽訂條約,保證英國的所有屬地。顯然,希特勒是想將這項保證轉給倫敦——也想把接著提出的威脅一起轉過去。「我心里想的全是如何反對俄國。如果西方竟笨到連這點也不懂,那末,我便只好與俄國人達成協議,先將西方砸碎,然後再傾全力反對蘇聯。我需要烏克蘭,我們才不會像在上次大戰那樣被征服。」

(3)布克哈特所不知道的是,不久前,英國已通過張伯倫的一名高級顧問,向希特勒提出一項秘密建議。霍拉斯·威爾遜爵士與里賓特洛甫的秘密代表弗里茨·赫塞在肯辛頓前者的家里進行過一次會見。在這次密談中,威爾遜說,首相准備建議與元首結盟,為期25年。它的內容將包括給帝國提供經濟好處和「在適當的時候」分期歸還德國的殖民地作為報答,希特勒必須保證不再在歐洲采取侵略行動。

赫塞說,他聽到的不知是否正確,要求霍拉斯爵士再詳細解釋一遍。他解釋了。「我要是希特勒」大吃一驚的赫塞說,「就會接受你的建議。不過,他是否會這樣做,這就誰也說不准了。」

赫塞將此建議發回外j部後不久,他便帶著威爾遜用打字機打好的文件——該文件總結了建議之主要各點——坐上專機,飛返德國。里賓特洛甫雖然對此印象深刻,但也不知如何才能讓希特勒相信,此事需認真對待。赫塞是否真的相信,如蘇聯進攻德國,英國將站在希特勒一邊參戰?在與德國談判前,他們是否會在莫斯科中斷對話?赫塞認為他們會的。

有個目擊者告訴赫塞,希特勒第一次聽到有此提案時高興得像什么似的。「這是多時以來未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他喊道。喊完,他便像孩子似的想入非非。他畢生的夢想,即與強大的大英帝國結盟,就要實現了!但幾乎就在同時,他又心存恐懼,指責威爾遜設圈套,使波蘭人免受應得的鞭撻。「希特勒想要什么?」

赫塞問向他透露消息者——里賓特洛甫在總理府的聯系人瓦爾特·赫威爾。回答是:元首一心想迫使波蘭人屈服。

那一星期里,里賓特洛甫問過赫塞,他是否「完全相信」英國會為但澤而戰?赫塞回答說,他們所有消息來源都表明,張伯倫舍此無他。對波蘭領土的任何入侵,結果都是戰爭。「元首一點兒也不相信這點!」

里賓特洛甫喊道。「有些笨蛋告訴他,英國人只會恫嚇,只要搞點反恫嚇,他們就會跪下。」

被里賓特洛甫表面一套、暗中一套搞得莫名其妙的赫塞忙問,他是否真的認為英國人在搞恫嚇。這位外長說,他曾警告過元首:看樣子英國認為,歐洲的力量平衡有賴於它;或大英帝國受到威脅時,英國人是不會軟弱和低三下四的。

兩天後,里賓特洛甫告訴赫塞,說他已將他們全部論點轉達給了希特勒。但他仍相信,如英國果真為但澤這樣一件小事便投身戰爭,那末,與英國開戰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里賓特洛甫答應再找希特勒談談。在考慮赫塞的意見時,元首「鎮靜得令人驚奇」這使里賓特洛甫贊嘆不已。但是,希特勒仍心存疑懼,生怕這純是愚弄他的一招。有什么可保證英國人不自食其言?「元首」里賓特洛甫報告說,「只願意考慮實實在在的保證。」

這樣強硬態度,也在8月11r里賓特洛甫在薩爾茨堡會見墨索里尼的女婿這一外j行動中反映了出來。齊亞諾是帶著墨索里尼的指示前來的:墨索里尼強調,必須推遲對波蘭的任何入侵。這件事必須通過會談解決。

與元首一樣,里賓特洛甫對意大利總理不親自出馬,只派使者前來的做法也很不滿。據說,齊亞諾每次前來德國,他都要酗酒和搞女人。為此,元首和里賓特洛甫都鄙視他。會談時,里賓特洛甫忠實地將他主子的想法轉告了齊亞諾。也許,這位外長自己也有這些想法。反正,他的行動與希特勒的一般無二,齊亞諾口若懸河,要求和平解決,但里賓特洛甫全然不聽。最後,齊亞諾問里賓特洛甫要什么:走廊還是但澤?「已不是這個了」他答道,」

我們要戰爭。」

齊亞諾與里賓特洛甫之間的冷淡也擴至秘書間。午餐時,他們幾乎未j談只字。其間,齊亞諾臉s蒼白,對一意大利人耳語說:「我們幾乎要打起來了。」

奇怪的是,乖乖地受里賓特洛甫恫嚇的齊亞諾,竟敢於次r在貝格霍夫與希特勒對壘。午餐時,齊亞諾還拿花飾開玩笑——譯員多爾曼猜測,這是愛娃·勃勞恩布置的。正式討論開始後,齊亞諾機智而有力地反駁希特勒。他警告說,與波蘭的戰爭不可能只局限在波蘭。原因是,這一次西方肯定會宣戰。齊亞諾用最明確的語言指出,意大利還不准備打總體戰,它的戰略物資不敷數月戰爭之用。希特勒溫柔地建議,會談於明r上午繼續,趁天未黑驅車去克爾斯坦山。齊亞諾同意了,但明顯地缺乏熱情。希特勒拉他至一窗前,向他詳細介紹窗外的自然美景。齊亞諾不自然地打了個寒噤。接著,他便一杯接一杯地喝熱茶——他很不喜歡這熱茶。山上之行使齊亞諾覺得凄涼。當晚他打電話給其岳父說:「情況嚴重。」

到了次r上午,齊亞諾已一蹶不振。與希特勒進行第二輪會談時,對意大利無力參戰一事他只字未提。他那傑出的辯才一下子不翼而飛了。令譯員施密特驚詫的是,「他像摺合小刀一樣給摺了起來。」

昨r之冷靜而決斷的政治手腕已不復存在了。元首向他保證,英法兩國決不會因為波蘭而打仗。對此,齊亞諾只洗耳恭聽,無動於衷。「從前,當我們的看法與你的相反時,你常常是對的」齊亞諾說,「這一次,我想,你也許比我們看得更加清楚。」

幾小時後,齊亞諾便沒精打彩地坐飛機回家了。「我回羅馬去了」他在r記中寫道,「對德國人,對他們的領袖以及他們辦事的方法反感透了。現在,他們已將我們拖進一項我們並不需要,且有可能連累政府和整個國家的冒險中去了。」

齊亞諾走後不久,赫塞便被令在薩爾茨堡的一家旅館里與里賓特洛甫見面。外長呆呆地看著寫字台,足有十分鍾,然後才抬頭y郁地對赫塞說:「我剛從元首那里來」他說,」

不幸的是,他不准備討論張伯倫的建議。」

他此處系指威爾遜的建議。「他的意圖完全不同。張伯倫的建議不會被拋掉。到時我們再提它。」

他指示赫塞立即飛返倫敦,並把耳朵放靈點兒。

「元首意在玩險牌。他能否成功,這我不知道。反正,我們不想與英國開戰。危險嚴重時要及時遞個信號給我們。」

希特勒向齊亞諾流露出信心十足,但這實在是演戲。實際上,他對斯大林遲遲不願達成協議之舉深感憂慮。有報告說,不久前,一英法聯合代表團到了莫斯科,與蘇聯人舉行的成功的談判即將結束。這又加劇了他的疑慮。實際上,俄國人並無心進行談判,因為他們懷疑盟國是在玩弄他們。首先,英法這個代表團,本可以在一天內抵達莫斯科的,結果卻花了6天時間:他們坐的是客貨兩用輪和火車。其次,一個高級英國官員帶的證件又不全;當談判最終走上正軌時,英國人又似乎沒有心思:建立共同防御納粹的戰線,蘇聯主動提出,它將提供136個師,而英國只願出11個機械化師和5個步兵師。

由於全然不知這些,德國元首便令里賓特洛甫給克里姆林宮增加壓力。舒倫堡與莫洛托夫匆匆進行了會見。8月15r晚,外j委員莫洛托夫對德國大使舒倫堡之所雲洗耳恭聽,卻對問題未作出迅速回答。首先,他說,有幾個問題應該明確。例如,德國是否願意向r本施加影響,讓它對蘇聯采取不同的態度?德國是否願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如願意,有什么條件?

希特勒急不可耐,未再深思熟慮就令里賓特洛甫立刻與莫洛托夫達成諒解。這樣,他便把為事態的發展定步伐的主動權j給了對手。斯大林立刻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他通過莫洛托夫之口回答說,在簽訂政治協議前,必須首先簽訂經濟協議。里賓特洛甫以再次請求舒倫堡速辦作為回答,並指出,經濟協議的第一個階段業已結束。他的指示幾乎是歇斯底里的。他說,下一次與莫洛托夫的會談必須「著重地……為早r實現本人的俄國之行作出努力,並恰當地反對俄國人可能提出來的新的反對意見。在這方面,你必須牢記這個決定x的事實:德波之公開沖突極可能早r發生,因此,我們便對我之立刻訪問莫洛托夫具有最強烈的興趣。」

斯大林明白,每拖延一小時,對希特勒而言都是痛苦的(也許,斯大林的探子已探得了9月1r希特勒這個限期)於是,他便令莫洛托夫在下次與舒倫堡會談時(8月19r)與通常一樣,采取拖延戰術。這樣,盡管舒倫堡一再懇求采取行動,外j委員莫洛托夫依然逐點進行冗長的辯論。但是,在舒倫堡走後半小時,蘇聯人突然改變其戰術:莫洛托夫又想把舒倫堡請回克里姆林宮。他於當r下午很晚時才來到克里姆林宮,但一進門他便明白,莫洛托夫有好消息給他。在向舒倫堡表示歉意、不該為他帶來諸多不便後,莫洛托夫說,他剛被授權將一份互不侵犯的條約草案j給他,並將在莫斯科接待里賓特洛甫先生。當然,他並未解釋說,英法蘇之軍事談判已陷入僵局,斯大林已失去了對西方的所有耐心。也許,他歷來就有意與希特勒結伙,只是把與英法之談判作為一種手段,以便從希特勒那里得到更有利的條件。

即使如此,俄國人還是小心謹慎地從事。莫洛托夫告訴舒倫堡,只有在他們的經濟協定簽字後一星期,他才能接待里賓特洛甫;如今天簽字,那就是8月26r,若明天簽,那就是8月27r。希特勒想必曾帶著復雜的心情閱讀舒倫堡的報告——對可能簽訂這份條約表示高興,對斯大林堅持先簽經濟協定表示憤慨。這比訛作好不了多少,但希特勒又沒有別的法子。這份經濟協定匆匆於凌晨2時簽訂。根據這個協定,德國將貸給蘇聯2億馬克的商品貸款,利息為5厘,以購買機床和工業設備。「廣義上的」軍用物資,例如光學儀器和裝甲板,也可得到供應,但相比之下數量較小。蘇聯將用原料償還這一貸款。

希特勒曾用計戰勝了奧地利和捷克,這一回卻是斯大林勝了他。莫洛托夫建議他等待一周,他是不能等待的。他草擬了一份給斯大林的電報,以私人名義於8月20r下午4時35分發出。在電報中,他對德蘇協定的簽訂,對將它作為重新安排德蘇關系的第一個步驟表示歡迎。他也接受了蘇聯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雖然內中有幾個問題需盡快得到澄清。然後,他便提到了問題的關鍵。他說,由於德波之間的緊張局勢已變得不可容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速度便極端重要了。危機可在「任何一天」發生。

在舒倫堡將電報j給克里姆林宮後兩小時,斯大林將他召到克里姆林宮,親自向他作出回答:「謝謝您的來信」他說,他希望,這份條約將成為他們的政治關系已發生決定x轉折的標志。「我們兩國人民需要彼此建立和平關系。」

他同意8月23r會見里賓特洛甫。

20r一整天,希特勒一直在貝格霍夫的大廳里一聲不響地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消息。他臉上的表情之可怕,使誰也不敢打擾他。他期望這一條約能很快簽訂,已將小型母艦《格拉夫·斯佩》號派往大西洋待命;21艘u型潛艇也在英倫三島沿岸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進晚餐時(據斯佩爾說)希特勒收到一封電報。讀完電報後,他臉s通紅,兩眼空虛地望著窗外。猛然間,他雙拳猛擊台面,連玻璃都嘎嘎作響。「到手了!」

他高喊著,聲音中充滿了感情。「到手了!」

喊完,他一p股坐回原位。誰也不敢問一聲,繼續默默進餐。

喝完咖啡後,希特勒以和諧悅耳的語調告訴客人們,德國正與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兒,你們看看」他說,「是斯大林來的電報。」

據霍夫曼回憶,元首當時高興已極,猛拍膝蓋——這是攝影師霍夫曼從未看見過的。總管康能堡端來香檳酒後,眾人忙做一團,互相碰杯慶賀,為外j上的一次大勝利而g杯。一會兒,希特勒領大家進了地下室的小型電影院,觀看斯大林檢閱紅軍的大型閱兵游行。元首議論說,多么幸運啊,如此強大的軍隊已被中和了。

霍夫曼擔心,在曾與赤s分子數十年如一r進行斗爭的忠誠的國社黨人中,會出現反響。「黨和全世界一樣,都會大吃一驚」希特勒故意答道,「但,我的黨員了解我,也信任我。他們知道,我絕不會脫離我的基本原則。他們將會明白,此次冒險一賭的最終目的,是要掃除東部的危險,並在我的領導下——使歐洲更快統一。」

從表面上看,希特勒與斯大林是最不可能成為盟友的。他們怎么可能有共同之處呢?其實,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個佩服彼得大帝,一個把自己看作是腓特烈大帝的繼承人。兩人都主張使用暴力,都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的意識形態下行動。共產黨與納粹,兩者同是偽善者和教條主義者,同是極權主義者。兩者都相信,只要目的正確,便什么手段均可使用。兩國都以國家和進步的名義,使非正義的東西變成神聖。

多時以來,希特勒就佩服斯大林,把他看成是「世界歷史上非凡人物之一」一次,他對一群親信說,他與蘇聯領導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因為兩人都出身下層階級。內中有人不同意元首將自己與先前的銀行劫賊相提並論時,他回答說:「如斯大林真的搶過銀行,他也不是為了填腰包,而是為黨、為運動。你不能把那看成是搶銀行。」

元首也不把斯大林看成是真共產黨。「實際上,他與沙皇俄國融為一體,只不過復活了泛斯拉夫主義罷了(也許,希特勒是在不自覺地談他自己和德國)對他,布爾什維克主義不外乎是個手段,是用以欺騙r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的一種偽裝。」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覺得有把握利用對方。這兩個獨裁者都錯了,但在1939年那個忙碌緊張的夏天,沒有一個大國不是在某種錯誤觀念指導下行動的。歐洲是互不相信、互相欺騙和兩面手法的一口大鍋。即使在里賓特洛甫准備動身前往莫斯科時,斯大林仍未完全放棄結成英法蘇三國軍事同盟以反對希特勒的希望。當英國人半心半意地搞這一條約時,他們還秘密地邀請戈林前往英國。無論何處,一國背著一國在暗地里與另一國搞j易,嘴里不是喊著真誠這個陳詞濫調就是滿嘴恐嚇威脅。

(4)表面上,得勝者是希特勒。8月22r,他一早醒來,覺得信心百倍。里賓特洛甫帶著給駐莫斯科的德國外j使團的最終指示離開貝格霍夫後,元首召見了高級將領和他們的參謀,在寬闊的接待室內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由於坐在大桌後的希特勒搞一言堂,這實在是講演,而不是開會。「把你們找來,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勢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樣,你們才能看清我賴以作出行動決定的各種因素,同時也是為了增強你們的信心。」

他說,與波蘭的矛盾遲早總要爆發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最好是立刻行動。「首先,有兩個個人的因素:我自己的個x和墨索里尼的個x。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為我有政治天才。也許,將來不會再有人像我這樣對德國人民充滿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里的一個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時候被一個罪犯或笨蛋消滅。」

第二個個x因素是意大利總理。他若有個長短,意大利是否仍忠誠於他們的聯盟,這是值得懷疑的。」

另一方面,無論是在英國還是法國,那里都沒有傑出的人物。「我們的敵人只有水准以下的人。沒有個x、沒有師傅,沒有搞行動的人物……」

另外,政治形勢也有利,地中海在競爭,東方局勢緊張。目前的所有這些有利形勢兩三年後均將不復存在。「誰也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所以,還是現在就打為妙。」

接著,他把問題講得更具體了。他說,與波蘭的關系已無法忍受。「我們面臨的決擇,不是打便肯定被消滅,或遲或早。西方有什么作為呢?不外乎是從馬奇諾防線發動進攻或對帝國進行封鎖。前者是行不通的,後者也不會奏效,因為現在蘇聯會向德國供應糧食、牲口、煤炭、鉛和鋅。怕只怕到頭來哪個豬玀又要提個調停計劃出來!」

戈林一帶頭,其他將領也跟著熱烈鼓掌(b有篇花絮說,戈林跳上桌子,像野蠻人一樣,趾高氣揚地手舞足蹈。這若屬實,可稱洋相十足了。但這不太可信)「我的元首」戈林元帥說,「部隊會盡其責任的。」

掌雖然鼓了,但戈林和其余將領都一致反戰,因為大家都相信,德國還未作好發動戰爭的准備。彈葯只夠6個星期之用,鋼鐵、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資也奇缺。

與其將領一樣,希特勒對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慮的是一種不同的戰爭:閃電戰,即用足以保證迅速取勝的兵力和戰斗強度,全面發動突然襲擊。這既是戰略概念也是戰術概念。他曾發誓,永遠不讓長期戰爭帶來的苦難重新在德意志的國土上出現。對部隊,他只在廣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進行武裝,其原因也就在於此。常備武器的生產率較高,不為長期戰爭組織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德國經濟的這種組織方法,是希特勒有意這樣搞的。他的目標在於迅速地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廠,或改組兵工廠的結構。

一系列的閃電戰——靠短期的生產爆發力維持——將使希特勒看來好像很強大。他避免為常規戰爭進行大規模生產,因為這意味著經濟毀滅。他的哲學是窮漢的哲學,只有靠膽識才能成功。用戰爭冒險的辦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價的勝利,而這個戰爭冒險正是他的較富裕的敵人幾乎不惜一切代價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