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部分(1 / 2)

希特勒傳 未知 6277 字 2021-02-13

如果說這是個決定,那也是個半心半意的決定,使雷德爾高興。一方面,它給了雷德爾准備「海獅」的最優先的優先權,另方面,又把重任移j給了空軍。更重要的是,它給了希特勒將戰爭從西方轉向東方的選擇權。兩名海軍人士(即雷德爾和普特卡默)離開房間後,希特勒便開始貶低「海獅」的能力。「我們的小海軍呀」他嘆道,「只有敵人的百分之十五!」

再者,英吉利海峽比地圖上畫的要可怕得多——這是任何一個曾在惡劣天氣中越過這塊險惡水面的航海家都能證明的。

情況似乎是,希特勒幾乎已取消了對英國的入侵。「俄國只需向英國稍作一些暗示,俄國並不想讓德國變得過於強大,英國人就會像快被淹死的人一樣,重新獲得希望:在6至8個月內,形勢便會完全改觀。但是,如果俄國被消滅,英國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就破滅了。到那時,德國便成了歐洲和巴爾g半島的主人。」

這一次,他的沉思成了堅定不移的結論。」

決定」他言簡意賅地說,「從這些考慮出發,俄國必須被消滅。1941年春。」

前幾次會議上出現的猶豫不決已一去不復返了。他再次成了舊時的元首,一個掌握命運的人。「將俄國消滅,越快越好。一擊便將這個國家打個稀巴爛,只有這樣,這次戰役才有意義。只征服土地是不夠的。」

他說,這次進攻一定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頓。他不會重犯拿破侖犯過的錯誤,被俄國的冬天所消滅。我們將耐心等待,他說,一直等待到5月。「有5個月的時間作准備」他滿意地說。

他想象中的良辰美景使他神魂顛倒。「目標是」他興致勃勃地說,「消滅俄國的主要能源。」

他是個軍閥的化身,迅速地描述了此次動用120個師參與入侵的計劃:首先向基輔挺進;其次,通過波羅的海向莫斯科挺進;第三,南北夾擊,然後便發動一次進攻巴庫油田的特殊戰役。這個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2)不到24小時,那個作出了決定的人又在動搖了。他發布了兩道指示,一是號召迅速征服英國,另一道是對此舉是否可行表示懷疑。第一道指示開頭便頗具信心:「為了制造最後令英國投降的必要條件,本人希望向英國本土進行的海軍兩棲戰得以加強。」

德國空軍必須盡快征服皇家空軍,然後便為「海獅」養精蓄銳。「我保留作出這種決定的權利:進行恐怖進攻,作為報復手段」他指出。

第二道命令是凱特爾用元首的名義簽發的。它命令「海獅」的准備工作務必於9月中旬完成。它接著說:「在8月5r開始的空襲英國後14天,元首將決定是否今年入侵英國:他的決定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空襲的結果。」

凱特爾雖將命令發了下去,但他仍覺察到了元首的矛盾心情。「表面上看來,元首好像非常熱心,全力投身准備工作。為此,他曾要求對准備工作隨時作出改進,以加速其進程。但是,我卻有這樣的印象,那就是,一旦真正要實施這個計劃時,他又懷疑起來,舉棋不定了。他十分清楚要冒何等巨大的風險,也明白肩上的責任有多重。」

凱特爾也感到,最重要的是,元首「不願意失去用外j的辦法解決與英國的戰爭的最後機會。這點,我相信,他是求之不得的。」

凱特爾從未想到過,這不過是搖擺的表演而已。希特勒把對「海獅」所作的准備作為幌子,而真正攻擊的卻是俄國。

希特勒也想不到,8月1r的兩道命令的主要內容已被「超級」機密破譯。這些電文使丘吉爾相信,他確已掌握了德國的密碼。過了不久,「超級」機密又送來了戈林的指示:把8月13r定為「老鷹戰役」(即對英國進行全面空襲)的開始。這便使丘吉爾完全相信了。

空襲如期開始,但由於氣候條件越來越惡劣,參加這次空襲的只有第三空軍大隊。空襲的次數高達五百余次,但由於英國的雷達極靈,再加上「超級」機密截獲並破譯敵方電波的及時警告,英國的損失輕微,德國的損失卻慘重:德國空軍折機45架,皇家空軍只損機13架。次r的戰果也使戈林同樣失望。15r,德空軍3個大隊全部出動。這一次,「超級」機密准確地得悉了戈林將使用什么力量和襲擊何地。由於這個情報,皇家空軍能將有限的殲擊機組集中起來,派往准確的地點和高度,有效地將德國機群分割,使德國的每個機群都遭到最頑強的抵抗。在迄今最大的一次空戰中,皇家空軍擊落敵機75架,自己損機34架。「老鷹戰役」成了酸酒一瓶:17r,雙方的損機比例是70:25。這天,戈林未讓飛行緩慢的「斯圖卡」俯沖轟炸機——這些飛機曾把法國炸得一塌糊塗——參戰,因為它們根本不是「噴火」式的對手。

19r,天氣仍然惡劣,使德國空軍在爾後4天不能離地。戈林利用這個喘息機會,召集各將領開會。對飛機制造廠或類似目標進行的轟炸,原在白天進行,現改在晚間進行。戈林也趁機嚴厲呵斥單引擎和雙引擎殲擊機的飛行員,說他們表現不好。「無論哪一種殲擊機,都不准因為氣候不好而擅自不完成護航任務」他命令說,誰擅離職守,誰就要受軍法審判。

8月23r,天氣放晴。當晚,德機飛過海峽,大規模進行空襲。一隊轟炸機迷了航,將原計劃要投放在倫敦城外的飛機制造廠和油庫的炸彈,卻投進了城內。8名市民被炸死。英空軍認為這是德空軍故意g的,便於次r晚轟炸柏林,作為報復。損失雖小,柏林人卻大驚失s。「他們料不到會挨炸」夏伊勒在他的r記中寫道,「戰爭開始時,戈林曾向他們保證,柏林是不會挨炸的……他們相信了他。所以,他們今天的覺醒便更大。你只要看看他們的臉s便可量度出來。」

3天後的夜晚,英機再次前來空襲,炸死市民7人,炸傷29人。希特勒大怒,因為德機轟炸倫敦原系航向錯誤所致。但他仍不讓德機轟炸英國首都。柏林又兩度被空襲。希特勒被惹火了。9月4r下午,他在體育館臨時發表演說,揚言要進行報復。一聽到要超過丘吉爾,聽眾中的婦女社會工作者和護士們便同聲歡呼。「如果英機投放二千、三千或四千公斤的炸彈」他說,「那末,我們一夜中便投15萬公斤,或23萬公斤,或40萬公斤!」

大廳內頓時人聲鼎沸,他只好停頓。「他們若宣布增加對我們的城市的進攻,我們便把他們的城市夷為平地。我們一定要阻止這些空中強盜的所作所為,讓上帝保佑!我們兩國總有一國被打得粉碎,但這決不會是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

聽眾的回答是瘋狂的喊聲:「不會!不會!」

(3)兩天後,海軍上將雷德爾到總理府向希特勒匯報。兩人小心謹慎地討論了「海獅」計劃,好像兩人都不怎么相信這計劃似的。末了,雷德爾提了一個本來會惹來激烈反駁的問題。「『海獅』戰役萬一不打」他問,「元首的政治和軍事指示是什么?」

然而,希特勒卻一點兒也不惱怒。雷德爾多少有點滿意地告訴他的同事們說,「元首關於在英國登陸的決定還不是最後的,因為元首有這個信念,就是說,不進行登陸,英國也可能投降。然而,與先前一樣,從各個方面看,元首把登陸看作是結束戰爭的一種打擊x的手段。如果風險太大,元首便不想進行登陸」很明顯,「海獅」若敗北,希特勒是不能容忍的,因為這肯定會提高英國的威信。他要的是能一舉結束戰爭的成功的閃電戰——沒有風險的閃電戰。普特卡默對新近在布洛涅舉行的登陸演習所作的目擊報告說,由於潮水的關系,用拖輪拖的駁船被搞得一塌糊塗。這特別令希特勒擔心。普特卡默認為,在英國海岸登陸時,情況若相類似,結果肯定同樣是個災難。

入侵能否成功,英國能否投降,這全要以空襲情況如何而定。於是,在與雷德爾單獨會面後次r,希特勒便批准對倫敦進行大規模空襲。一隊又一隊的德機飛往英國。當天下午晚些時候,320架轟炸機,在僚機的重重保護下,從戈林的頭上飛過——他在開普布朗內的懸崖上觀察機群。密集的機群像蜜蜂似的飛過英吉利海峽,朝泰晤士河飛去,轟炸伍爾維奇兵工廠、發電站和碼頭。戈林一聽到最後一個目標已成「一片火海」的消息,便急忙走至麥克風前,向聽眾廣播說,倫敦正被毀滅。他吹噓說,他的計劃是要「擊中敵人的心臟」這次毀滅x的進攻一直延續至拂曉,並於次晚恢復。在恐怖的兩天內,842名倫敦人被炸死。希特勒利用將「他們的城市夷為平地」的威脅,趁熱打鐵,批准進行另一次大規模空襲——9月15r舉行。這將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其目的不僅在於懲罰倫敦,而且要消滅皇家空軍。

「超級「機密又一次向丘吉爾提出了警告。於是,在空襲前4天,他發表了廣播演說。向全國提出了警告。「毫無疑問,希特勒先生是在高速地消耗其戰斗機群。照此下去,經過許多星期後,他的空中力量將會削弱,其主體將消耗殆盡。」

與此同時,他警告說,「德國人正在精心策劃對本島進行全面的大規模入侵。它可能現在就——入侵英格蘭,入侵蘇格蘭,入侵愛爾蘭,或同時入侵三島。對這種危險,我們絕不能視而不見。」

入侵或許會在r內發生。「所以,我們必須將爾後的一周左右時間看作是我國歷史上的緊要關頭。它與西班牙艦隊已近海峽而杜累克還在踢足球,或納爾遜還站在我們中間而拿破侖已在布洛涅的情形一樣緊迫。」

他的話提高了這個堡壘島上人民的士氣,使他們受到鼓舞,覺得自己也參與戰斗。

在公開場合,希特勒雖然表現出信心十足,但在9月14r的軍事會議上他卻露出了擔憂的情緒。在表揚了空軍在「老鷹戰役」中收到了「令敵喪膽」的效果後,他承認「海獅」戰役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尚未成熟」由於氣候惡劣,空軍尚未取得空中霸權。不過,他仍拒絕取消入侵計劃。這是因為,空襲正使英國人喪膽,用不了10天或12天,英國便會爆發群眾x的歇斯底里。

戈林的副手抓住這點,提出轟炸平民以迫使英國屈服的計劃。除海上入侵外似乎對一切都熱情洋溢的雷德爾,對此表示衷心支持,但元首卻仍堅持己見,只准空軍攻擊主要的軍事目標。「最後一招才是以引起群眾x恐怖為目的的轟炸。」

一切議論都銷聲匿跡了。原來明明是決定發動「海獅」戰役的決議,現在僅成為一紙空文,只同意於9月17r再行議決。與此同時,「不列顛戰役」加強了,德國的損失越來越慘重。例如,15r那天,德軍折機60架,英國只損失26架。因此,希特勒只好面對現實。17r,星期二,他承認,空襲恐怕永遠無法令英國投降。接著,他便簡明扼要地宣布:由於無法取得空中優勢,「海獅」計劃延期,何時發動,另行通知。延期意味著取消;從這時起,入侵英國僅是紙上談兵。「超級」機密以及一小隊英國飛行員,充分體現了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令阿道夫·希特勒首次遭到軍事失敗。「這塊神聖的土地,這個地球,這個王國,這個英國」也因此得救了。

「我們以3萬士兵為代價征服了法國」決定作出後希特勒對普特卡默說,「若渡過英吉利海峽,一夜之間的損失就會超過這數字的許多倍——而能否登陸還沒有把握。」

他的海軍副官覺得,他好像很高興,因為「海獅」計劃已被束之高閣。當天,「超級」機密便得悉,希特勒已批准拆除設在荷蘭各機場上的裝彈設備。晚上,丘吉爾便召開三軍參謀長會議。文特波德姆回憶道:「當時的情況就像是在一場乏味的音樂會中間,某人突然把所有小提琴琴弦折斷。這些人的臉上出現了壓抑的微笑。」

空軍參謀長說出了所有人在私下都希望的東西:他認為,希特勒業已放棄了「海獅」計劃,至少是在本年內。「丘吉爾點燃大雪茄時,滿臉笑容。他還建議大家應吸點新鮮空氣。」

(4)希特勒依然希望能迫使英國坐到談判桌邊來,但不是使用空襲或海上進攻的方法,而是占領世界上最大的、有戰略意義的要塞:直布羅陀海峽。它被占領後,英國皇家海軍不但進不了地中海,從而保證德國能占領北非和中東,而且還可將帝國的生命線急劇地延長至遠東。若如是,英國怎能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繼續進行戰爭?希特勒爭辯說。特別是,他願意給他們以光榮的和平,讓他們在遠征布爾什維主義的戰斗中成為一名不作聲的伙伴。

那時,佛朗哥的內政部長拉蒙·塞拉諾·蘇涅爾恰好在柏林,與德國商討西班牙參戰問題,特別是向直布羅陀發動進攻的問題。在那天多事的上午,在前往總理府的途中,他是心有余悸的。昨天與里賓特洛甫的會談,既令他擔憂又令他憤怒,原因是,他生怕里賓特洛甫的傲慢是元首對佛朗哥政權憤怒的反映。

希特勒彬彬有禮地接待了這個西班牙人,令他又高興又驚奇。他解釋說,他是作為佛朗哥的私人代表和西班牙政府的代表被派來柏林的。他的妻子齊達·波羅,是佛朗哥委員長的小姨子。他說,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澄清西班牙加入德國一方參加大戰的各項條件。主要條件是「要確保西班牙的糧食和戰略物資的供應。」

元首對政治而不是戰爭似乎更感興趣。他說,歐洲必須聯合成一個大陸政治體系,確立自己的門羅主義,將非洲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然而,他對西班牙參戰的提法是「間接的和模棱兩可的。」

只是在他的客人強調要對直布羅陀使用大炮時希特勒的態度才比較明確——炮彈不如炸彈優越。他引用各種數字,滔滔不絕地解釋說,遠程炮在發s兩百發炮彈後便要維修,每發炮彈又只有75公斤炸葯,而由36架飛機組成的「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機群,一次便可投彈120枚,每枚含炸葯一千公斤,且可無限期地投放。希特勒辯解說,在這些俯沖轟炸機轟炸下,敵人能維持多久?一看見這些飛機,英國海軍便會從直布羅陀逃之夭夭。所以,使用大炮是沒有必要的。另外,他補充說,德國也無法為直布羅陀戰役提供38厘米口徑的大炮。希特勒口若懸河,唇槍舌劍,令他的客人目瞪口呆,啞口無言。接著,希特勒又向客人保證,德國將盡力幫助西班牙。

塞拉諾·蘇涅爾離開總理府時,心里很是輕松,這是因為,他的主人在勸說佛朗哥接受他們關於兩國領導人盡快在西班牙邊境會面並進行更確切的討論這一建議時,希特勒並未使用恫嚇或脅迫的口吻。希特勒對塞拉諾·蘇涅爾的印象也同樣深刻,決定更直截了當地與其連襟打j道。「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並參戰一事」他次r致函佛朗哥稱,「必須以把英國艦隊從直布羅陀驅逐出去,並立即占領這一要塞為開端。」

他用商人勸人買貨的苦口婆心保證,西班牙一旦加入軸心國,德國便會努力向它提供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換言之,速勝便會有厚利。

在9月22r的答復中,佛朗哥似乎同意希特勒的一切建議。但是,兩天後舉行的塞拉諾·蘇涅爾——里賓特洛甫會談卻預見到了不少困難。德國要求得到非洲大陸外的幾個有戰略意義的島嶼,遭到了西班牙客氣而堅決的反對。連翻譯施密特都覺得,在里賓特洛甫提出非洲的土地問題時,塞拉諾·蘇涅爾對此表現得相當「吝嗇」施密特評論道:「這是佛朗哥與希特勒的熱情中首次出現的寒冷。」

如果說,里賓特洛甫在與佛朗哥的親戚談判時,為出現的困難感到沮喪,那末,在當月晚些時候他便有理由為其傑作——與r本和意大利在柏林簽訂三國條約——感到歡欣鼓舞。在三國條約中,r本承認德國和意大利在建立歐洲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只要它們承認r本在亞洲的新秩序的話。簽字國也保證,「三個簽字國中任何一國,若遭到目前尚未卷入歐戰或r中沖突的國家的進攻時,彼此將使用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切方式,互相援助。」

在英美兩國看來,這進一步證明r本並不比納粹德國或法西斯意大利好些;這三個「強盜」國家業已勾結在一起,以企圖征服世界。蘇聯人表示擔憂,但里賓特洛甫卻對莫洛托夫說,這個條約是針對美國的某些戰爭販子而簽訂的。為何不將它變成四國條約呢?他敦促說。接著,他便給斯大林寫了一封長信說,「四國——蘇聯、r本、意大利和德國——的歷史任務是制訂一項長期的政策,規定四國人民各自的長遠利益,將其人民未來之發展引入正常的渠道。」

(5)10月,希特勒忙於外j。10月4r,他在勃倫納山口與墨索里尼會面。「戰爭已打贏了!其余的只是時間問題」他說。在承認德國空軍尚未取得霸權的同時,希特勒又聲稱,英機正以三比一的比例被德機擊落。然而,因為某種原因,盡管軍事形勢已完全無望,英國仍在負隅頑抗。英國人民正在經受非人道的待遇。英國為何要頑抗呢?他在抱怨,又自己回答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美國或蘇聯的援助。

他說,那是幻想。三國條約已在懦夫般的美國領導人身上產生了「沮喪x的效果」而部署在東線的40個德國師則令俄國人喪膽,不敢出面g預。所以,給大英帝國致命一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奪取直布羅陀。說到這里,希特勒把話題一轉,破口大罵西班牙人——他們參戰的代價是40萬噸糧食和相當大數量的煤油。還有,當談話提到償還的問題時,希特勒抱怨說,佛朗哥竟有臉回答說「這是一個將理想和物質相混淆的問題。」

希特勒氣得七竅生煙,吼道,人家幾乎將他說成是個「渺小的猶太人似的,為人類最神聖的東西進行討價還價!」

兩個獨裁者在溫暖和信任中分別後,元首便前往貝希特斯加登,「安靜地思考這項新的政治計謀。」

他在貝格霍夫的房中來回踱步,還到上薩爾茨堡的山坡上作長距離散步。有時,他也會講講他的想法,或在餐桌旁,或在會議上。這些片言只語最終卻形成了一項決定,即在他去與佛朗哥會晤的途中,試探法國人的口風。然後,只有在那時,他才與俄國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