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真話(1 / 2)

謀斷九州 冰臨神下 1771 字 2021-02-13

求訂閱求月票。

裝神弄鬼蒙不過所有人,可「吳王」已經跪下,沒人再能將他扶起來,少數幾個人的驚恐,足以令大多數人保持沉默。

徐礎不願逼得太緊,將棍棒抱在懷里,說道:「天下大亂,合則強,分則弱,吳國物阜民豐,善戰之名無人不知,大家若能齊心協力,退可以恢復故國,進可以問鼎中原,號令群雄。若是見利忘義,各自為戰,小小的一座汝南城就足以令吳軍止步不前,還談什么雄心壯志」

眾人不語,徐礎扶起跪在地上發抖的少年,「假冒吳王,非閣下之罪,但是閣下乃庸碌之人,難當大任,交出王號,尚可得退位讓賢之名,閣下意下如何」

「交,這就交,我就說自己不是皇孫,家里幾輩打魚,村里的二姨可以作證」少年涕泗橫流。

小姓頭目中終於有人開口,「他不是真皇孫,誰是難道是你嗎我們可聽說了,你本姓樓,不姓徐,是吳皇的外孫。」

徐礎笑道:「徐氏自有後人,我是吳皇外孫,當然以外孫身份匡復吳國。諸位聽我一言,就在此地扎營,不必擔心糧草。然後大家齊聚一堂,先選出一位主事者,然後慢慢尋找吳皇後裔,可否。」

小姓頭目不是真想與七族火並,願意順台階下來,紛紛點頭,「先扎營,明天就選主事者。」

「主事者得有個名號。」

「丞相」

「不好,這個稱號咱們吳國沒用過。」

吳人極在意名號,爭起來沒完,孟僧倫參與進去,徐礎先告辭,回去通知王顛等人,然後再進汝南城。

鮑敦在城樓上遙望,發現外面似有變故,已下令全城兵卒待命,留在城中的宋星裁等十幾人心中更是驚慌不安,見到徐礎回來,個個如釋重負,立刻沖上去,緊緊跟隨在他身上,不肯離開半步。

城內城外好幾支軍隊,彼此間卻連最基本的信任都談不上,全仗著徐礎一個人跑進跑出,努力彌合。

等到城內送出第一批糧草,城外的吳軍先安下心來,主動退後十余里,讓城內的人也安下心來。

原有的「吳王」被指為虛假,吳軍連名義上的首領也沒有了,眾頭目急於選出新主事者,先定下名號,稱之為「吳國兵馬大都督」,然後再定選舉方法。

就在這件事上,吳軍發生重大爭議,七族原是吳國高門,第一次選吳王時失去機會,這回定要牢牢掌握在手里,小姓頭目針鋒相對,還要靠人數取勝。

天黑之前,徐礎都在忙於解決這個問題,費盡口舌,雙方做出的唯一讓步就是明天眾頭目會聚一堂,小姓與七族各推出一人,誰的呼聲高誰是大都督。

對徐礎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晚上,來回奔馳的路上,他將形勢分析清楚,制定一連串的計劃。

首先,他得繼續拉攏鮑敦。

鮑敦不是吳國人,但他掌握著城池與糧草,這兩樣正是吳軍急需之物,而且在諸多頭目之中,數他最得部下人心,能夠一呼百應,其他人只在有利可圖時,才能令部下服從命令。

鮑敦一直在默默觀察,徐礎對他也不隱瞞,每次進城都將進展如實告知。

是夜二更,徐礎再次進城,聲稱明日共商大計,鮑敦道:「徐公子既然有意稱王,何不趁此機會舉旗建號」

徐礎等的就是這句話,「實不相瞞,我有此意,可吳軍內派別林立,各有私心,我一時間難以服眾。」

鮑敦笑道:「徐公子多慮,向來只有先稱王,假借名號以服眾的事情,哪有先服眾再稱王的道理眾人皆是一方豪傑,誰能服誰若要服眾,非得經歷連番血戰不可。稱王宜速不宜遲。」

「天下大勢未定,緩稱王似乎更有道理。」

「王號可以緩,王權不能緩,吳軍諸將明日推選大都督,必是徐公子才行,若為他人,我不願從,汝南城也不從。」

徐礎再不推讓,「得鮑公此言,如得天授,我便狂妄一次,明日必得大都督之位。」

鮑敦點頭,「但請徐公子吩咐,汝南城兵民甘效微力。」

「明日請鮑公率數十壯士,為我助威,可否」

「吳軍諸將若有異言,鮑某血濺當場」

鮑敦一怒,頗有震懾之力,全不像是和藹的商人或是居家的財主。

徐礎拱手致謝,「我原有七成把握奪取大都督之位,得鮑公相助,便有十成勝算。我再去城外安撫諸將,務令萬無一失。」

徐礎帶領唐為天等隨從出城,直奔荊州軍營地,這些人都是徐礎帶來的,夾在兩軍中間,唯一信任的人就是徐公子,至於徐公子是吳人,還是吳越王或者朝廷的使者,已不重要。

荊州群豪二十幾人,聚在一起歃血為盟,共推徐礎為荊州大總管,發誓明天全力支持他當吳國兵馬大都督。

徐礎在手上割了一刀,流了不少血,包扎之後立刻去見七族頭目。

嚴格來說,鮑敦與荊州群豪都沒資格干涉吳國事務,但是徐礎極需他們的支持,才能與吳軍諸將爭權。

夜風凜冽,寒意穿透層層衣物,徐礎卻一點也不覺得冷,熱血周流,向他證明,自立確實比勸人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