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0部分閱讀(1 / 2)

我要做皇帝 未知 5945 字 2021-02-14

個能便宜行事的承諾。

他從懷里掏出一份帛書,呈在手上,跪到地上道:「啟稟父皇,兒臣想在長安城里公開征募在野大才,這是兒子所擬的計劃,請父皇過目指教」

天子劉啟使了個眼色,一個宦官便走過來,接過劉德的帛書,將之拿到天子案上。

劉啟將帛書打開,這第一眼看下去,頓時就有些吃驚。

原來劉德這次的帛書上的內容,寫的極為奇特。

劉啟一行一行看下去,看完第一遍,又看了第二遍,然後又看了第三遍。

良久,他才問道:「劉德這是你一個人擬的」

先前劉德上了個推恩策,雖然劍走偏鋒,但也還正常。

但這次寫的這個東西,就非常新奇,非常大膽,也非常好

帛書上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賣弄文字,通篇都只是在講一個事情。

首先劉德在帛書里提出他想要在長安公開招募十五個有文化能識字的人,這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但是之後所寫的東西,就讓劉啟暗自心驚了。

這劉德居然打算用一個考舉的辦法來選拔那十五人。

在帛書上劉德說除了罪犯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報名來參加他的這個考舉。

然後通過層層選拔,最終從所有參考者中選出十五人,作為他的幫手,因此,劉德請求天子賜他十五個秩比百石的官身名額,用來授予這選拔出來的十五人。

這個考舉,簡直是聞所未聞。

但劉啟通過帛書上的聊聊數百字,瞬間就聯想到了,這考舉拿來給劉德招募十五人,簡直就是浪費

漢室自立國以來,就飽嘗人才匱乏的苦惱。

沒有足夠的人才就等於沒有足夠的官吏,沒有足夠的官吏來治理地方,所謂的中央集權就是一句空話。

可這人才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就算能從天上掉下來,作為天子,他又怎么知道對方是有真才實干的真能人還是濫竽充數的庸才

漢室立國數十年以來,為了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自劉邦開始,歷代天子都是傷透了腦筋。

什么給地方下死命令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舉薦任務之類的辦法都用盡了,可朝堂上來來去去的大臣卻還大都依舊是老面孔或者官二代,從底層爬上來的少之又少。

無疑,這對於漢家的江山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而這帛書上所說的考舉,卻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後或許地方官再也用不著舉薦什么的了,這考舉若是能實行開來,命天下讀書人,都來考這考舉,那么,自然當可野無遺賢」劉啟心里想著,他自是知道,若這考舉真的推行開來,那些懷才不遇或者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都會來參加。

只是,問題是,這個考舉是否存在風險

另外,又該如何保證考舉的公平公正公開,以及這考舉采用什么標准

是考黃老派的思想還是法家的刑律,或者儒家的經典呢

抱歉,白天有事情耽擱了,今天先更基本的3更吧,明天再爆發

求推薦求收藏求打賞~~~~~~滿地打滾ing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www.

第四十一節 科舉的土壤

劉啟正在思索時就聽得劉德稟報道:「回父皇,確是兒臣自己想的」

劉德站起身來,看著劉啟。

其實提前將科舉制度搬出來的想法,早在前世,劉德就已經想要這么辦了。

但是,那時候一個小小的河間王,拿什么參與國家大政

況且,前世的時候,劉德因為不熟悉這個時代,最初也不敢貿然行動。

但是經過了前世十幾年的歲月,劉德對這個時代已經有所了解了。

首選,可以絕對肯定的一點是,此時門閥政治還在精子狀態,壓根就沒個影。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列國政治門閥豪強大族,被秦國的統一戰爭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給摧毀的一干二凈,連跟毛都沒剩下來,以至於前世劉彘做了天子,想要找個姬氏的嫡系血脈都不容易。

再者,劉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過數十年。

舊的貴族體系被徹底毀滅,而新的貴族政治卻還在襁褓里。

漢初的功臣徹侯們,到了如今甚至都開始步入衰亡。

平陽侯曹參的家族三代單傳,這一代的平陽侯曹壽劉德前世見過,是個十足的文弱書生,而且身體並不好。平陽侯這一系還算好的了。

瓚候蕭何的後代就是個悲劇,過去十一年,瓚候的位子換了三個人。

留候張良的後人就更慘了,太宗孝文皇帝時就奪去了封爵,削為庶民了

帶頭大哥如此,小弟們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陽侯樊噲的後代在平滅諸呂的過程中不小心成了犧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給他找了旁系子弟過繼過去繼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爭氣,居然被人戴了頂綠帽子,等那位舞陽侯死後被人揭發,於是,舞陽侯成了歷史。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徹侯們,都是些米蟲,不足為懼。

更重要的是,他們手里沒兵

槍桿子里出政權,槍桿子里出聲音。

沒有槍桿子,就沒有發言權。

更何況,這科舉現在進行明明是對貴族的保護

要知道,此時可是用竹簡來記錄知識的時代,竹簡笨重抄寫困難而且保存不易。

這就意味著,一般的窮人想要獲取知識,難度比之隋唐是幾何式上升的。

因而,實際上知識是被貴族壟斷的。

像是許多後世隨便可見的典籍,譬如,此時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殘卷。

真實的歷史上,原本的劉德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是因為他參與了對的搶救與保護

再者,讀書也是要成本的,沒有足夠的家底,幾個貧民能供得起一個人脫產讀書

所以呢,所謂的科舉,真的施行天下的話,那么必然是貴族豪強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沒關系就算偶爾漏出幾個平民中了,那不也無傷大雅嗎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經過呂氏亂政,諸侯大臣再反撲,再接著劉德的祖父劉恆害怕功臣們功高震主,玩了一手漂亮的傳接球,把陳平周勃統統趕回封國,前後三次清洗,直接導致了一個令所有徹侯們恐懼的惡果:他們在朝廷中竟然沒有了代言人。

丞相故安候或許勉強能算是功臣里的一員,但是申屠嘉早年不過是隊率,最初分封功臣,他連口湯都沒喝到,直到劉德祖父太宗孝文皇帝時才混了個關內侯的爵位,後來丞相張蒼病逝,這才趕鴨子上架,被任命為丞相,並封為徹侯。

所以,其實申屠嘉跟那幫開國元勛們並不見得有多親密,反倒是跟袁盎石奮這樣的官宦人家交情比較深。

條候周亞夫,作為絳候周勃之子可能是跟徹侯們關系比較近的一員了。

但周亞夫是出了名的犟驢,想走他的後門基本上沒可能。

至於桃候劉舍開封候陶青這兩個後來都做過丞相的人。

嗯,好吧,桃候劉舍就是劉邦當年養的應聲蟲項襄的後人,項襄是項羽的族人,憑什么能混一個徹侯還被賜劉姓

還不是因為人家賣項羽賣了一個好價錢

這樣的人,自然是緊跟天子的腳步,對其他同僚說拜拜了。

開封候陶青,滿朝上下誰不知道,這位御史大夫不過就是個充當門臉的傀儡,真正坐在後面遙控指揮的他的是天子跟晁錯

而當朝廷沒有了這些人的代言人後,後果開始顯現。

當官沒他們的份

各地郡守各諸侯國的監督大臣丞相太尉這些有權有勢的位置,基本沒他們的份

想撈錢廷尉的屠刀正愁沒沾血呢

漢室對於徹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絕不輕饒的原則,動不動就粗暴的廢除封國。

像是後來劉徹做了天子,借口貴族們因為供奉給先人和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大開殺戒,一口氣擼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統統貶為庶民。

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漢室根本就沒有所謂門閥的生存土壤,有的不過是肥羊跟米蟲。

至於地方上的豪強,那就更是個笑話了。

漢室開國至今數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時間才二十幾年,漢太祖劉邦甚至當皇帝都在不斷的領兵征討叛亂的異姓王,呂後時期才開始慢慢安定下來,等到平滅諸呂,這漢家江山才沒有太多動盪,躲進深山躲避戰火的難民才開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幾年時間能產生個什么樣的地方豪強出來

很淺顯的一個證據就是郅都就任濟南郡守,上任之後先把郡內的大戶人家碾壓一遍,結果殺得人頭滾滾,卻連聲抗議都沒有,濟南郡甚至因此大治,達到了路不拾遺的地步

歷史上真正的門閥政治,那要等到漢宣帝劉詢認為經常變換地方郡守會妨礙政策的實施,於是,讓一個郡守在一個地方任職十年甚至終生之後才開始發展,到成帝時,外戚王氏一門五候,由此開啟門閥政治的大門,劉秀恢復漢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強的支持,投桃報李,讓地方豪強坐大,東漢末年三國混戰,曹魏司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這才最終放出了門閥勢力這頭怪獸。

正是基於這些認識,劉德才敢在此時推行科舉。

因為首先,地方豪強也好,徹侯貴族,都不會拒絕也不可能拒絕科舉。只有傻子才會拒絕一個明顯對他們有好處的制度。

在此時,科舉非但不是貴族豪強們的攔路石,相反還是一張門票,一張能讓他們光明正大的參與政治,擁有發言權的門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舉薦制度,都是有著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說,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並且這名望還得達到一定高度,才能被舉薦,或者是孝子賢孫,因為道德而被舉薦。

要知道,這年月官僚階級跟地主豪強可還沒進化到後世的地步,像什么養望之類的戲碼,還沒被人發明。

所以暫時還沒人敢在舉薦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對也是無效的

沒兵沒槍沒權沒勢,誰會聽他們的反對

當然,劉德也不會天真到馬上就能讓科舉取代目前的舉薦制度,那不現實

後世從隋朝開始推行科舉,到宋代歷經數百年光陰,科舉才真正的取代舉薦制度成為主流

嗯,確實科舉在漢初是不會有阻力的。

大家想想看,一群連舉薦制度的作弊都不會的渣渣們,會想得到這科舉可能會妨礙他們的未來嗎

再一個,科舉其實不算出格啦,劉徹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才真正出格,好家伙一口氣把黃老派法家縱橫家全部敲死,嘖嘖,但也沒人反對,大家反而興致勃勃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戲。

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更關鍵的是,壓根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政治勢力和團體,沒有帶頭大哥,鬧不起來啊~~~~~~

嗯,今天就這一更了,明天保證4更,主要是今天白天有事情去了,晚上才來碼字,結果又在書評區跟人興致勃勃的辯論~

ps:感謝閑聊閑誑閑人巨巨的1888起點幣打賞

感謝指劍懿舊巨巨588起點幣打賞

感謝如初若見巨巨588起點幣打賞。

感謝所有過去未來打賞的巨巨們。

嗯,俺是個懶貨,以前都沒特意感謝過巨巨們~但是~讀者老爺是俺的衣食父母這我還是知道的~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www.

第四十二節 長漂

科舉制度毫無疑問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最偉大的發明,且沒有之一。

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那個世界,科舉制度也依然興旺發達,並且擴散到了全球,雖然那時的科舉制度已經變換了形式,換了個馬甲叫公務員考試。

大天朝每年的公務員考試,應考者如過江之鯽,為了一個名額,無數人寒窗苦讀,白首窮經。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安逸穩定舒適體面,就是公務員的代名詞。

不管它叫科舉也罷,叫公務員考試也好,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為國家機器尋找操作工

劉德看著便宜老爹,道:「近日兒臣常在長安街頭流連,微服審視市井,多有見到窮苦潦倒的士人,彼輩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到長安,為的就是一個榮華富貴,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漢家制度只有舉薦,然舉薦需要的門檻太高,此輩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劉德侃侃而言。

他說的都是事實,此時的長安作為漢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後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樣,都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

北京有北漂,長安有長漂。

北漂為了夢想打拼努力奮斗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樂觀,甚至有些人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長漂的情況卻比北漂更凄慘。

長漂的主要組成群體,都是來自關東各地的各學派士子。

前世十幾年的諸侯王生涯,劉德是多少知道如今天下的士人情況的。

自從漢初戰火漸漸熄滅,天下恢復安定之後,本來被戰火趕的到處顛沛流離,沒有居所的各大學派的傳人們終於能安下心傳播學問了。

首先跳出來的開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後其他各家紛紛跟進。

只是儒家因為膽子更大,步伐邁的更快,同時有著更系統的傳授模式,因此,漸漸開始壓倒其他諸子,在士子中占據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

就以此時的情形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傳人的身份在麓台廣收天下士子,來者不拒。

其門下可謂英才匯聚。

像公孫弘等後來的大臣都出自其門下。

胡毋生的師弟董仲舒在廣川開宗立派,同樣廣收天下士子。

在魯地,詩經的當代傳人申公德高望重,門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劉戊就曾在申公門下聽課,後來劉徹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趙綰王臧都是其門下弟子。

濟南人伏生則是另外一個傳奇,他是經歷過秦末戰火活下來的老知識分子,手里保存著的原本殘卷,總計二十九篇。

伏生在劉德祖父劉恆在位時就已經名滿天下。

晁錯是怎么出頭的

就是因為被劉恆任命為使者前往濟南探視伏生,並請其到長安享福。

為何這種好事竟然會落到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晁錯頭上

因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說的是正宗的戰國時期齊國的方言,而漢家的大臣們講的則是關中的官話

所以,懂得戰國時期一些齊國方言的晁錯被趕鴨子上架派去完成這個任務。

由此可見,就算在這西元前的時代,能掌握一門語言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頂級的大儒,固然風光。

可其門下弟子就未必了。

從呂後時期開始復蘇的文化界,發展到今天,培養出來的各種學者,已經數以十萬記。

但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可能獲得舉薦,從而出任官僚。

於是,這些人有的選擇停留在各地諸侯王的王宮附近,以希望能獲得諸侯王的看重,從而實現夢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來了長安,停留在長安,形成了長漂群體。

但是,居長安大不易。

想在長安生存下來,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舉個例子,後來著名的勵志故事的主角朱買臣,曾經就是長漂的一員,他在沒發跡前,在長安怎么活下去的

史書記載,朱買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長安的老鄉們施舍才能活下來。

另一位劉徹朝的大臣公孫弘也曾是長漂中的一員,不過他運氣好,沒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撈了個官當。

主父偃也當過長漂,但比公孫弘慘了點,還是靠著投靠衛青,才不至於被餓死。

這些都是混出頭的,那些沒混出頭的人,無疑是凄慘的。

像朱買臣,要不是碰上了老鄉嚴助幫忙,他估計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絕大部分的長漂,據劉德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長安靠著給人抄寫書信,做些雜事,勉強維持生計。

這些人在長安流連不去,每天抄寫完書信,做完雜事,湊到了幾天的伙食費後就出門,在各個公侯親貴大臣的府邸門口投遞他們寫的詩賦策文。

希冀著能得到某位貴人看重,從此青雲直上。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會稽人嚴忌靠著幾篇詩賦成功的打動了劉德叔父劉武,躋身為梁王親信,還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傳出這樣的好消息後,就刺激著那些本來都快堅持不下去的士子們,咬著牙齒,繼續堅持留在長安。

前世,劉德河間王宮里就有十幾個在長安實在撐不住不得不另尋出路,然後被他招徠的士子,劉德每每問及他們在長安的漂泊生活時,這些人通常都是淚流滿面,談起在長安的艱難歲月,一個個都是痛苦不堪。

劉德也曾跟他們談起過科舉的種種問題,討論過假如要實行科舉,該怎么實行的細節。

因而,劉德並非是一時沖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種種細節與方面早在前世就經過無數次推敲。

想著前世的種種事情,劉德繼續道:「彼輩流連長安,每日為生計奔波,屈於市井無賴之下,飽嘗人間冷暖,然,長期不得朝廷重視,長此以往,難免怨懟叢生,於我漢家社稷不利」

劉德自然是有些誇張。

但是,劉啟卻不得不重視劉德所說的。

原因很簡單,能有資格來長安,做個長漂的,最起碼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階級。

否則,他們連函谷關都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