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4部分閱讀(1 / 2)

我要做皇帝 未知 5898 字 2021-02-14

「臣該如何稱呼殿下」張湯見了換好便服的劉德問道。

「嗯」劉德想了想,這也涉及到一個政治表態問題,宣稱是某某家的子侄,就意味著劉德是比較親近某某家的,於是他道:「對外人便說,我乃是枳候家的子侄」

「諾」張湯換了個笑臉,道:「公子即欲體察民情,不如去臣家附近的村落」

這卻也是為了劉德的安全著想了。

劉德也不無不可。

其實,早在前世,他就已經深入過民間了,胸中早有文章。

此次微服不過是為了他那篇即將震驚天下,同時也給他自己刷滿聲望的奏疏或者說政策找個注腳的背景,走走過場就好了

第二更,繼續去碼第三更,看看12點前能交出6000字不~~~~~

媽蛋,以後別投催更了,讀者老爺們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www.

第六十節 微服2

張湯的家在鴻固原之上。

鴻固原是一片沃野,滻河與潏水在此交匯,千百年不斷的沖刷,在大自然的偉力下,才形成了這么一塊肥沃的平原土地。

此時的關中,並不是後世那樣,因為水土流失環境破壞以及人類的活動而變得殘破。

沃野千里,樹木成蔭,鳥語花香,景色怡人,才是此時關中的真實寫照。

不單關中如此,就連此時的黃河水,聽說也是清澈見人,碧波千里。

因而,在此時黃河還不叫黃河,世人稱之為大河

乘著馬車,劉德看著道路兩旁的麥田與屋舍,他問張湯:「以卿之所聞,如今關中可還能維持一夫五口治百田」

一夫五口百田,這是儒家與法家在政治上為數不多的共同點。

這兩個學派都認為,一夫五口百田這樣的社會結構是最為理想的社會結構。

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首先提倡的就是一夫五口百田的模式。

商君在秦國變法,也沿襲了這個口號。

漢室初立之時同樣繼承了這個秦代的政治理想,將之做成了一個畫餅畫給天下百姓看。

不過,漢家天子碰上了一個好時機。

秦末的大亂摧毀了舊有的一切封建貴族勢力和地方豪強,同時順手把人口從也消滅了大半,因此,最開始之時,這個畫餅還真的成了現實。

高祖劉邦用來安定天下的大殺器就是授田。

那時候,只要是個活人,就能從劉邦的政權手里得到最低一百畝土地和相應的宅基地。

所以,全天下立刻就臣服了。

授田的事情,在先帝孝文皇帝執政最初之時還是在有組織有秩序的進行的。

只是,從十年前開始,隨著天下安定,人口開始上漲,而土地資源卻還是只有那么多。

授田的事情漸漸沒了聲息,取而代之的是,民間漸漸出現了地主,土地兼並開始出現。

現在民間的事情,劉德不了解,但十幾年後,劉德記得很清楚,自建元元年開始,土地兼並的規模開始上升,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富者阡陌連野,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

那時候,所謂的一夫五口百畝模式自然立刻崩塌,徹底成了紙上的畫餅。

「大半還是可以維持的」張湯想了想答道:「不過,以臣所見,已經有人開始買賣田地了」

他家就是典型

當此之世,民間厚葬成風。

一旦有人去世,為了家風名聲,稍微困難點的人家,立刻就要賣掉一些田地來籌集喪葬之費。

即使是富裕之家,也是有些吃不消的,只有那些有封國食邑的公侯才不需要為了這些發愁。

劉德看了看外面的田舍,點點頭,此時的情況比之十幾年之後應該是不同的,畢竟,文景之治也不是吹牛逼的。

那么,他的那篇文章和政策也要相應的做出調整了。

當馬車行駛到一處十字路口時,劉德看到一個老漢帶著兩個垂鬢幼童在路口的橋墩下釣魚。

「停下」劉德吩咐了一聲,馬車立刻停下來。

劉德很清楚,張湯雖然來自於市井,但他終究也是官宦之家,跟最低層最基層的民眾還是缺乏溝通的。

社會階級的天然隔閡,不可能讓張湯真的知道那些每日在田間地頭的農民的真實想法與真正處境,想了解這些,就必須彎下腰去,真正的接觸農民,才能了解到此時社會的真正形態。

於是劉德下了馬車,一直跟在車旁的衛兵們立刻尾隨在他身後,保護他,同時還有人爬到附近的一顆樹上占據制高點。

劉德笑呵呵的走到那個正跟兩個幼童說話的老農身邊,拱手問道:「敢問老丈,今年高壽」

在漢代,年紀大的老人不分身份階級,統統享有特權,漢律規定,年紀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見官不拜,八十歲以上,見了皇帝都不用拜。

因此,這老農對劉德這個一看就是貴公子的年輕人的行禮並不意外。

他笑呵呵的拉住兩個調皮的小孩子的手,答道:「老漢今年已經六十有七啦」

「老人家身體可還好」劉德和善的蹲下身子,看著那兩個好奇的小家伙問道。

這老農看了看劉德身後的隨從,再看了看那輛規格和大小都遠超一般貴族可用的馬車,他本能的保護著自己道:「托貴人的福,老朽身體還好」說著就打算收起魚簍,帶著孫子們回家。

漢家貴族們的名聲並不怎么好。

至少在長安附近不好。

特別是新一代的貴族子弟,平時斗雞走狗堪稱一絕,欺男霸女也不落人下。

這些紈絝子弟,大的罪行不敢觸犯,但小罪卻犯個不停。

劉德笑呵呵的拉住這老漢的手道:「老丈不用害怕,我不是那種壞人」想了想,為了加強說服力,他道:「我乃是枳候家的子侄,奉了宮里一位殿下的命令,來此巡視民生,了解民間疾苦,以備報與聖天子參謀的」

本來劉德想扯一扯便宜老爹的虎皮,但話到嘴邊就變了,因為他馬上就想起了,假冒皇帝的旨意,在此時是大罪,稱為矯詔

太宗孝文皇帝時期的外戚薄昭主要的罪責就是矯詔,因此被逼自殺,後來竇嬰也是死在這個上面。

那老農聽了劉德的話,這才止住動作。不得不承認,此時的漢室皇家在民間的信譽是很高的,支持者也很多。

這老農雖然害怕貴族,但聽說了劉德是皇室成員的代表後立刻就不怕了。

這大概也是因為中國歷來就有都是當官的壞,皇帝一定是被蒙蔽的這種傳統的緣故。

「貴人想知道什么呢」老農抱住兩個幼童,咧著嘴笑問道。

「您家里現在有幾口人」

「老漢有三子四女,長子在南軍服役,次子與幼子都在家里耕田,四女也都嫁出去了」老農想了想道:「現在老漢家里加上兒子兒媳孫子孫媳,大大小小有十幾口」

「這兩個是老漢的曾孫了」說到這里,老農就頗為自豪的笑了起來。

四世同堂,確實是很多人引以為傲的事情。

那個投催更的壞蛋,放學後別走

讓我看到又吃不著~~~~~~~~

嗯,我打算明天開始固定一下時間更新了,再這樣我自己會累垮的

ps:下新書榜了,好可憐,收藏一下漲的慢了~

現在都沒2700

滿地撒潑打滾ing。

話說,那個,我就差幾十票就能上歷史類的分類推薦榜了貌似,大家能多給點票票嗎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www.

第六十一節 微服2

「老丈好福氣」劉德聽了也贊道。

「不知老丈有田多少」劉德也坐到河邊的一塊青石上,問了起來。

「老漢家中有田三頃,可惜只有一頃半是上田,余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農答道。

劉德點點頭,看了這個老農的家庭應該是屬於此時典型的自耕農階級。

所謂上田中田下田,劉德還是知道的。

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可連年耕作,因此是農民最喜歡的土地,可惜,這種肥沃的土地並不多,而且因為農業技術的局限,許多上田在連年耕作之後,土地肥力漸漸枯竭,淪為中田甚至下田。

至於中田,耕作兩年,就必須休耕一年,否則,土地中的地力不夠,種下去的作物根本長不好。

下田,耕一年休一年。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也不知是誰先發現了,在休耕的土地上種植大豆不止不會浪費地力,還能有效的給土地增肥,因此,一般休耕的土地,都會種上大豆。

只是,漢人最重粟米,當此之時,連小麥都是土地里的異端,並不是主食,就更別說大豆了。

一般而言,像小麥跟大豆這種農副產品,是不值什么錢的。

小麥嘛,最低層的貧窮人家可能會在災年將之作為食物,但大豆在此時除非實在是年景不好,否則一般是作為牲畜飼料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劉德也知道。

原因很簡單這是烹飪技術與美食文化的落後所導致的。

在此時,廚師們的烹飪技術相對很原始,基本除了烹蒸煮之外,沒有別的花樣。

而且,像什么磨坊什么的,此時也沒被發明。

所以像什么包子饅頭面條米粉豆腐豆腐腦,在此時統統都不存在

不管小麥大豆,想要食用,都只能靠煮。

而小麥大豆煮熟之後食用的口感有多差,吃過的人都知道

特別是大豆,食用之後會導致肚子脹氣

所以,劉德那位堂叔劉安發明的豆腐,真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發明

「老丈,田地收成怎么樣啊」劉德又問道:「家中可有什么困難」

「托聖天子的福,去歲老漢家里的收成還不錯,一畝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農說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樂都合不攏嘴了,只是,隨後就有些苦惱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賣40錢」

劉德聽也是漠然。

漢室的農業技術與土地畝產相較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有了一很大的進步。

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時曾說:今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歲收畝一石半

到了漢室之時,農田的畝產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像先帝之時,晁錯就曾在那篇著名貴粟疏中道: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兩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地歲收三百石。

漢室農業畝產比之戰國時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過,農業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農民遇到的問題還是李悝當年遇到的問題。

谷賤傷農,谷貴害農。

豐收了,但糧食價格卻下跌了,因此,農民到手的錢還不如尋常年景。

遇到災害了,收成不好,糧價高漲,農民買不起糧食和種子,只能賣田賣地賣兒賣女最終破產。

在整個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傑能人異士,在這個難題上想破了腦袋,費勁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標不治本。

劉德當然不可能超過那些一個個閃耀於歷史長河中的偉大名字。

不過,劉德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因此,他看的更遠。

在充分吸收了歷代政治家的思想後,在經過前世十幾年的錘煉,劉德此時隱約已經找到了一條能最大限度的緩解此問題的辦法。

於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難過,聖天子時刻都關注著天下蒼生的疾苦,已經在著手准備處理谷賤傷農的事情,將來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真的」老農眼睛都瞪出來了,但漢家天子的信譽還是杠杠的,因此他立即就歡喜的道:「真是這樣的話,老漢就放心了,聖天子果然還是向著我們的啊」

劉德聽了卻是有些感傷。

生活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永遠都是支撐著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脊梁。

但從古至今,真正將農民的疾苦與百姓的生活放在心里的統治者卻是很少很少的。

就像後世,天天喊著為人民服務,究竟幾人真的將人民放在心里

就像如今,便宜老爹的心思恐怕更多的是在關東諸侯而不是百姓身上,就是劉德自己,做這個事情,大半也是為了給自己刷聲望,並未真的將百姓疾苦視為自己疾苦

但是底層的老百姓,卻一直都將高層的統治者視為自己的救世主,直到統治者的信譽耗盡,人民再也無法忍受被乒被欺騙。

「將這個事情好好辦好吧」劉德想著,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還未請教老丈貴姓」劉德拱手問道。

「賤名不足入尊耳」老農灑脫的笑道:「只不過貴人想知道,那老漢也不敢隱瞞,賤姓何,世代都居住在這關中」

告別了何姓老農,劉德在張湯的陪伴下,又走訪了幾戶農家。

看到的情況,有好有壞。

但家境最好的農戶家庭,也不過是家里有耕牛,加之勞動力多,因此多了些存糧。

而家境差的人家,則是慘到了極點。

譬如說一戶農家,丈夫服徭役之時,受了重傷,回來後勉強養好身子,卻落下了殘疾,從此家中的一切重擔都落在妻子身上,也虧得那戶人家的妻子頗為勤勉,含辛茹苦的將三子兩女拉扯大了,但,家里卻是家徒四壁,還欠下了一千多錢的債務,一般來說,農民一旦欠債是很難還清的,遲早要淪為他人的佃農或者奴仆。

劉德實在看不過眼,兼之從後世帶來的習慣,因此,他命人取來了一千多枚銅錢,交給那農婦,讓其還清債務。

那戶人家自然是感恩戴德,一個勁的磕頭,甚至那農婦還有意將其幼女送給劉德,只是被劉德拒絕了。

出了那戶人家,劉德的心情頗為沉重。

要知道這里是關中,天子腳下,歷代漢家天子都很勤勉的收買著人心,輕徭薄賦,不斷減輕農民負擔。

但農民就是如此的脆弱,一個意外就可導致一個幸福的家庭毀滅。

正如這戶人家,本來一切都還好,可是一朝家里的頂梁柱倒下,全家立刻就是滅頂之災,錯非那人的妻子撐了起來,否則,早就是賣兒賣女的節奏。

「張湯」劉德扭頭問道:「你說,我幫了他們,他們的情況會好起來么」

「殿下仁德,此家的情況定然會大大好轉,不出數年,定是一個小康之家」張湯低著頭道。

「呵呵」劉德知道張湯誤會了,這張湯以後肯定會對這戶人家給予特殊照顧,免賦免役什么的。

對此,劉德懶得去管。

只是,有個問題縈繞在他心里。

「我能幫的一家,幫的了十家,卻幫不了這天下啊」

呼呼,感謝大家,已上歷史分類推薦榜00

另外,告知大家一個好消息,目測下周有強力推薦00

嗯,誰又催更了,我上癮了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節到長風文學www.

第六十二節 奏疏與汲黯

回到未央宮後,劉德的腦子里依然還在回盪今天的所見所聞。

提著筆,劉德在帛書上寫下第一句話:兒臣劉德謹聞: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寫下這一句的時候,劉德也有些感慨,洪范相傳是大禹所著,大概是這世界上最古老的政治書籍,而尚在原始部落愚昧之中時,老祖宗們就意識到了,為政的根本,這就不得不讓後人有些慚愧。

劉德接著寫道:民以食為天,食在貨前,鄉間長者曾言:民無三年之積,不足稱其家;國無九年之用,不足以稱其國。故舜命後稷黎民祖飢是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化,易雲:天地之大德曰生。

寫到這里,劉德就醞釀了一下情緒,同時將心里所想的東西整理一下,再接著寫下去:今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畝歲收三石,為粟三百石,除三十一之稅,余兩百九十石,食人月兩石,五人終歲百二十石,余有百七十石,石四十,為錢六千八百。嘗社閭新春之祀,用錢八百,余錢六千。衣,人率用錢五百,五人終歲兩千五百,余有三千五百;糧種耕具,百畝用錢兩千,余有千五百,口賦,五人終歲六百,余有九百;芻藁徭役之稅,用錢千三百,不足五百,不幸疾病死葬之費及上賦斂又未及此,農夫常有不勸耕之心

這一段是劉德仿照李悝當年的一篇變法繳文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