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06部分閱讀(2 / 2)

我要做皇帝 未知 5929 字 2021-02-14

ps:感冒好難受~

第四百零五節 賄賂

出了這么檔子事情,劉徹也就無心再尋歡作樂了。

他站起身來,對韓頹當道:「今天也不早了,朕還有些事務要處理,就不打擾將軍了」

說著,就徑直起身,領著侍衛大臣出門而去。

韓頹當這時候臉上的表情真是要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儷寄啊儷寄,我可算被你害慘了」韓頹當後悔的想著。

同時也在心里責備自己怎么就提起這茬事情來了

現在可好,馬屁拍在馬大腿上了

沒辦法,韓頹當只能領著自己的家人,一路恭送劉徹出了家門。

目送著天子上了鑾車,韓頹當這才悄悄的拉著王道的袖子,媚笑著道:「王公,您看,今天這事情,真是本候多嘴了,還請您多擔待」

說著韓頹當就不動聲色的塞過去一塊玉佩。

王道見狀,連忙推回去。

開什么玩笑

今上最恨身邊的吃里扒外了

即位半年,就已經杖殺了三個收受宮外貴族賄賂,通風報信的宦官。更定下了規矩:敢有私泄禁中語者死

雖然,這並不能制止宮中早已泛濫的賄賂之風。

但對於王道這樣級別的宦官,卻是再好不過的震懾了。

好不容易才爬到這個位置,為了點小錢就載了,那就真真成笑話了

行賄被拒絕。韓頹當以為自己算是踩了老虎尾巴了。

為求補救,韓頹當只能舔著臉巴結著道:「王公,本候聽說。公之子,正欲求一名師教導」

王道聞言,本欲轉身離開的腳步,生生的止住了。

對一個宦官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過繼一個族侄為子,其次就是為這個好不容易得來的兒子請一個大家,海內知名的學者。教導和傳授文化知識。

只是

當今之世,但凡稍微有些節操。有點水平的文人,都是拒絕收宦官後代為子弟的。

甚至,就連跟某宦官稍微搭邊一些的人,在輿論界都是被歧視和打擊的對象。

文人們動輒一句:吾輩羞於閹豎為伍。

能把人給活活氣死

王道前不久才借了天子恩典。過繼了一個族侄為子,王道對這個兒子,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不止為他單獨購置了宅邸,請了仆役和奴婢伺候,讓其一切享受與待遇,都如貴族公子一般。

可是,那孩子還小。

今年才八歲,正是進學的時機。

然而。他找遍了長安,求遍了朝野,就差沒拉下臉皮去求天子太皇太後恩典了。

可依然沒有人願意收一個宦官之後。列入門牆。

哪怕是記名弟子,人家都不樂意

因而,對王道來說,現在,再沒有比他兒子入學這個事情更讓他著急的了

看到王道停步,韓頹當連忙接著道:「不瞞王公。這個鄙人與黃老先生有些交情在,若王公信得過鄙人。貴公子又心向黃老,那此事,就包在鄙人身上了」

王道聞言,黃老先生

當世黃老學的巨擘,姓黃的足有三五人之多。

但在長安的,卻只有兩位。

一位是東宮太皇太後的座上賓,朝廷的道德經博士黃丞。

這位老先生年已八十,身份高貴,名望頗重,而且早就不收弟子了。

剩下的就是這位黃老先生的師弟黃遷了。

這位老先生雖然身份沒有他師兄那么顯耀,但也是當世黃老學公認的巨擘之一,更關鍵的是,這位老先生還是開門收徒的

只是

王道看著韓頹當,有些不太相信,道:「君侯這話當真」

韓頹當這時候是騎虎難下。

還好,當年,朝野鬧得沸沸揚揚的張釋之去職案中,他賣過一個人情給那位黃老先生。

再加上儷寄也還有些情分在,厚著臉皮去懇求,應該還是能搞定的。

於是,韓頹當重重的點了點頭。

王道見了,嘿嘿一笑,道:「既然如此,那君侯就等著咱家的好消息罷」

天子生氣了嗎

以王道看來,其實並沒有,至少沒生韓頹當的氣。

因此,這個事情,他連嘴巴都不需要動一下,只要保持沉默,就能達到目標。

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

韓頹當聞言卻是大喜,忙不迭的拍著胸膛道:「還請王公,多多美言請王公轉告陛下,臣頹當誓為陛下效死,粉身碎骨,以報漢家厚遇這次臣自吳楚歸來,特地為陛下選了數位東南佳麗,陛下若是有空,不妨再來臣府上坐坐」

在漢室,獻美女給皇帝,確實是臣子進步的最快途徑

所以,才有了幸臣這么個稱呼。

韓頹當想得清楚,身為匈奴降人,祖上還是跟高祖正面干過的叛臣後代,這輩子,他注定是不可能通過正常途徑進入朝堂的九卿序列。

只有拼命拍馬屁,逢迎才有那么一點可能

劉徹回到宮中,不多時,儷寄的謝表就遞了進來。

劉徹翻著看了兩眼,心中基本確定了,儷寄就是通過韓頹當來做的試探。

將儷寄的奏疏隔到一邊,劉徹知道,現在,儷寄剛剛立了大功,責罰都不好責罰。

因此,只能拿自己的那幫外戚出氣了。

劉徹思量了一會,這一次,只怕是只能給粟家封個候,打發掉他們了。

再拖下去,難保這幫逗比,又玩出什么花樣來。

找個借口,封個列侯,把他們打發得遠遠地,眼不見心為凈,讓地方官去頭疼好了

於是,劉徹對王道吩咐道:「王道,你去長樂宮面見太皇太後,就說,朕欲封粟氏為列侯,請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商量商量,看看封個什么候比較好,朕,覺得清遠候,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這就差直白的說,老子想把這幫逗比送到齊國去了。

清遠縣,在齊國與膠東國的交接處。

地方挺大,就是窮了點。

「諾」王道連忙恭身答應。

正欲離開,卻聽天子又道:「你等會回來,替朕去趟石渠閣,將歷代天子鄉飲大秿的詔命,給朕找來」

所謂鄉飲大秿,其實就是周代的鄉飲酒禮的進化版本。

馬上就要舉行考舉了,這鄉飲大秿禮,作為嘉禮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諾」未完待續

ps:抱歉了~我這身體真差勁,一感冒就必然會引起支氣管咳嗽,一咳起來就沒玩沒了,今天咳一整天,人都咳煞筆了~擦~在熬中葯,明天應該不會這么咳了吧~

第四百零六節 詔書與三老

鄉飲酒禮,是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

最早能追溯到夏商時代,但有明確記載和制度儀式的鄉飲酒制度,始於西周。

禮記:鄉飲酒義記載:鄉飲酒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這里的所謂豆,並非指的豆子,而是西周的一種用於盛放肉醬與腌菜的器物,造型類似高足盤,中部是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簡而易之,鄉飲酒禮最初可能是我們的先人慶祝一年豐收,犒勞一年辛苦的原始禮儀。

至西周時,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禮儀。

禮記:王制中就說的很明白鄉飲酒禮習射上功,習鄉上齒。

同樣是禮記中的另一個篇章地官中的黨正篇中說的更為詳細: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

說白了,鄉飲酒禮在周室屬於統治者借此強化自己統治地位,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政治禮儀。

就跟後世天朝的黨校,年年都要強調學習xx同志講話精神,深入貫徹xx精神,為了xx目標而努力奮斗,但其實與會眾人大都只是來嗨皮的

但是,時代在變化,禮儀也相應的開始了變化。

經歷了春秋戰國後,到秦代,鄉飲酒禮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秦作為一個古典軍國主義制度的政權,痛恨一切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秦律無所從不包,連老百姓吃飯睡覺喝酒交朋友都想管

譬如秦律規定:無故三人以上群飲者。罰金四兩

在這樣的局面下,周代的鄉飲酒禮。在秦短暫的統治時期內,只辦過一次。連馬甲都換了,變成了所謂的大酺。

所謂酺,通布,大酺的意思,就是王者布德於天下而令吏民合聚飲食之令。

這樣一來,鄉飲酒禮就徹底的從之前的民間行為變成了國家的政治活動。

漢承秦制,所謂漢律其實就是把秦律改了個名字換個記錄的木頭規格和行文方式,其他在最初大體完全就是一模一樣的。

因而,實際上。最初的那十幾年,劉邦與呂後的執政時期,對民間的私自聚會飲酒,是實現極為嚴格的管控制度的。

即使到了今天,劉徹上台後,許多地方,對於民眾私自聚會,依然十分敏感,動輒就是出動郡兵予以抓捕處罰。基本上就跟後世的派出所抓賭抓嫖一樣,在漢室,抓小老百姓小地主階級私自聚會飲酒,也是大多數地方官府的創收項目之一。

劉徹前世在河間為王。對這個現狀是很了解的。

要說普通百姓最痛恨的律法是那一條

這條禁飲令至少可以列入前三甲

當然,漢室天子不是秦代的那些榆木腦殼,不懂變通。

有秦一代。總共只實行過一次大酺那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統一天下的那一年秦始皇下令為了慶祝統一四海而特許民間大酺。

除此之外。一次也無。

而漢室,則是每有嘉慶。

譬如說皇帝登基。千秋,立後立太子太後壽,都會下令民間大酺,與君同慶。

現在,擺在劉徹的面前,就是這些歷代天子下令天下大酺的詔令和法令。

從這些藏在石渠閣中的詔令和法令上就能看出來,漢室實現的大酺的傳統,源自劉徹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即位的那一年。

當年,這位從代王變成天子的新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在政治上開始展示他的聲音。

這道大酺令可以算是這位天子早期政治舉措的典范。

劉徹審視著這道記載在竹簡上的詔命。

邊看邊點頭,對他這樣的新皇帝來說,這是極為難得的學習素材。

將這些詔書看完,劉徹就對王道吩咐:「去,請丞相御史大夫入宮議政」

漢室實現的制度跟後世略有不同。

後世,尤其是宋明的皇帝,幾乎天天要上朝,但漢室的皇帝不用如此。

一般來說,假如沒有突發的重要事故,是五日一常朝,每逢朔月一大朝。

剩下的時間,皇帝可以充分利用,游山玩水也好,嬉戲也罷,沒人會有意見。

前兩天剛剛開過常朝會議,因此,今天並非上朝日,大臣們基本都在官衙處理政務。

「諾」

王道領命離開後,劉徹就命人拿來一張紙,在其上草擬起了詔書,一邊寫,他還一邊看自己祖父的那道詔命,進行參考。

半個時辰後,當周亞夫與晁錯出現在劉徹面前時,劉徹差不多將詔令的內容琢磨好了,初步寫出了個條程。

「陛下」周亞夫與晁錯聯袂鞠躬,然後問道:「不知陛下喚臣等入宮有何差遣」

劉徹將手中的白紙命人遞給周亞夫和晁錯,道:「兩位愛卿先看看朕的這道詔書草稿」

周亞夫與晁錯恭敬的跪著接過遞來的紙張,作為丞相周亞夫先看了一遍,然後遞給晁錯。

花了大概一刻鍾時間後,這兩人才算看完。

周亞夫與晁錯對視一眼,然後兩人都拜道:「陛下倡導孝梯,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臣亞夫等伏維頓首,為天下謝」

這封詔命,劉徹基本上就是對著他祖父當年的那封詔書,稍微變動後的產物。

任誰都挑不出錯來。

劉徹點點頭笑道:「吾漢家向來以孝治天下,既然丞相與御史大夫都稱善,那這大酺詔書就這樣了」

「來人」劉徹命令道:「錄詔」

一直站立在劉徹御階上的幾位尚書連忙走下台階,匍匐在地。叩首道:「臣等在,請陛下喻示」

「朕聞之。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朕承先帝遺命。獲保宗廟,至今以半歲有余,不時使人存問長老,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粥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俱為令」劉徹早已打好腹稿,此刻慢慢道出,台下尚書連忙跪著用刀筆。將這詔命刻在竹簡上。

漢制,皇帝詔,都是一式三份。

一份交給丞相御史大夫,一份留存在石渠閣檔案館,作為備案,還有一份,則是交給受詔人或者執行該命令的官員貴族有關部門。

任何詔書,假如,在石渠閣中沒有備案。

那么。就算是真的,那也是假的,不具備合法性。

是以漢室對皇帝詔書的保管和存檔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和制度。

基本上每一份詔書,制定完成後都有專人保管審查。

為了防止萬一。每個月,尚都會按照目錄,逐一核查保管的詔書。

這樣的制度確保了沒有人能偽造任何皇帝的詔命。

同樣。在這樣的制度中,漢室不可能有什么密詔之類的玩意即使有。只要石渠閣里沒有備案的副詔,按照制度。就算是真的,就算皇帝也知道,那也是假的。

前世,竇嬰就是死於一封沒有經過備案的詔書

不過話又說回來,老劉家用沒有備案的詔書來忽悠臣子甚至捅臣子刀子這樣的事情,做的很熟練。

譬如枳候薄昭

誰又能證明,薄昭當初到底是矯詔呢還是真有其詔

反正他人都死了,死無對證

尚書們錄詔的速度比較慢,畢竟,用刀筆在竹簡上以隸書刻錄,有些困難。

劉徹等了一會,等他們寫完,才繼續接著道:「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更賜帛人兩錠,絮三斤賜物及當稟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廧夫令吏致兩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劉徹的這道詔書,在漢室,是政治正確再不過的命令了

以孝治天下,從皇帝到黎庶,人人都要以身作則,尊老養老。

尤其是劉徹最後的那一段詔令,他這個皇帝親自下令部署,要求從中央到地方層層下達任務和命令。

向所有轄區內登記在冊的八十歲以上老人送溫暖。

這個溫暖禮包的重量,可不輕

每人每月都是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若九十歲老人,額外增加帛布兩匹,絮三斤,作為御寒衣物的原料。

這樣的賞賜不可謂不大手筆

就是後世天朝boss下基層送溫暖也不過如此了

千萬不要懷疑漢室官僚系統的效率和他們對基層政權的控制力。

不要忘了,漢室是在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整個漢室的民間行政機構和單位,基本就是照抄的秦代制度。

古典軍國主義制度的秦政權,將他的觸角前所未有的深入到了民間村一級的行政單位,甚至直接具體到了戶主本人。

漢室也差不多,編戶齊民的政策之下,沒有人能逃脫官府的管控。

因而,漢室政府實際上,已經能直接與地方最基層的村一級進行對話。

譬如劉邦太宗孝文皇帝,都曾經親自召見民間的基層行政管理人員:三老。

一個基本的數據就能說明,漢室的政府對民間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強了

劉徹手上有一冊丞相府統計的天下人口數據,其中有一條是這么說的天下年九十以上萬一千六七百人,年七十以上受杖者兩千八百二十三人

精確到個位數的受杖人,足以保證,漢室的行政控制能力,能超越除秦以為的所有中國封建王朝。

因為,這些所謂的受杖人,就是史書上的三老群體。

這些人相當於漢室的人大代表,他們見官不拜,可以出入官衙,行走馳道不需忌諱,列市賈肆,不需要繳納任何稅費,在漢室,唯一能與這幫人比特權的除了列侯階級就是當年跟隨劉邦打天下,定居關中的山東老兄弟了。

到今天,列侯們半死不活,當初跟隨劉邦入關從龍的山東老兄弟也死的死,病的病。

在政治上,這些三老,就成了漢室政權的中堅力量。

因為,這些受杖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按照劉邦定下的律法,想當三老,享受朝廷特權,得滿足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眾為善。

在封建社會,這個條件其實就是限定了三老人選必須是地方宗族的族長或者比族長還牛逼的地方名望之士。

這樣的人基本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熟知社會現實,不是當過兵,打過仗,立過功的軍官,就是當過官,任過至少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