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間靠岸(1 / 2)

大晉太宰 青山鐵杉 1611 字 2021-02-16

司馬季對此戰抱有厚望,甚至比對林邑期望都要大,首先扶南立國已經不少年頭了。國內的積累肯定比林邑國要大,是一個好的搶……嗯!散播王道的對象。

幽州苦寒之地,燕王其實很窮的,拋去燕王府的五千萬錢,六千匹布帛,三千段絲綢,二十二各縣的封地,一千多個侍女,相鄰的曬鹽場,沒發現的鐵礦和平州的軍權,司馬季其實身無分文。

再者,林邑是惹了晉朝,在司馬季還沒有來之前,林邑國就知道晉朝要南征。並且已經做好了戰爭准備,所以這種有准備的國家,讓燕王散播王道的過程有些不順利。

但扶南國不同,他們並不知道燕王臨時決定擴大散播王道的規模,所以並沒有整裝待發,而是一如往常的生活,再者這個年代不論是任何國家,除了國土中間是海洋的羅馬帝國,都不會把第一個威脅方向放在海上。

扶南國就算沒有放下疑慮,首先關注的也是東面的陸地是不是有晉軍要西進的跡象,如果沒有,那就是天下太平,百姓繼續安居樂業。

而晉軍這次就順著海洋過來了,這樣有心算無心,司馬季大概率面對的是沒有准備的扶南國,太好了,燕王從來不以敵人手無寸鐵為恥,還能提供繩子把自己綁起來最好。

「如果是同時出發,寧州軍應該比我先到目的地。」司馬季估算了一下時間,順江而下有順流的關系,肯定比他從海上不斷調整要快。就是不知道南夷校尉府的效率怎么樣了。

在擴張上司馬季能參考的經驗其實有限,只有兩個王朝一直在燕王的對比當中。一個是漢朝,另外一個是清朝。在他看來,也只有這兩個王朝的擴張算是有成績。

打下來要占得住,形成穩定的疆域,不能莫名其妙的撤軍,把土地當成鞋墊隨便一扔。唐朝就有一個邊打邊丟的毛病,今年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過幾年六百萬平方公里,再過幾年九百萬平方公里,一個皇帝才執政十年,國家版圖已經變換好幾次。

至於某個號稱大哉乾元的,一路推到北極圈的疆域明顯是經過地圖開疆的,司馬季覺得,可能是那個王朝的優點實在是太少了,不符合存在即有道理的常識,只能在版圖上想想辦法。

我大清顯然在南方沒什么建樹,司馬季只能從我大漢的開拓南方的過程當中吸取一下有效的經驗,至少目前他有助力。那就是寧州,寧州的上層是中原人,雖然在整個寧州中原人其實是少數,本地人才是人口多數。

這已經很不錯了,畢竟不像是後世王朝雲貴地區全變成土司。如果不是中原陷入戰亂,這個早應該被消化掉的土地,也不會重新變成了半獨立地區。

晉朝之所以南北都出現吃力的情況,司馬季認為,最主要還是人口損失太大,強撐著漢朝的版圖已經有些吃力,碰見人數眾多的民族聚集區,總是有些心有余力不足。

不過好歹晉朝也是統一的王朝,雖然吃力,但只要中央不出問題,還是能維持住再寧州的優勢,後來晉朝崩潰,寧州又重新夷化,唐朝再過來的時候,當初在寧州的中原人和豪強,早已經和本地人融合在一起,反而視後來的中原人為異類了。

晉朝只要保持百年的基本穩定,也就不用後世的王朝在專門過來改土歸流了。

燕王心心念念的寧州軍,其實真的盡力了,南夷校尉李毅,在司馬季威脅要把他調到平州的環境下,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潛力,從整軍集結,到征發戰船,一切從快。他征發到的戰船質量不怎么樣,數量也不足,只能裝人,還不用像是司馬季帶著大批糧食,戰馬、軍械、但仍然是杯水車薪。

最後連漁船都征發,也只能水陸並進,讓一部分軍士沿著河岸行軍。一路上沿著江邊征發船只,碰到一個部落就征用,最後才勉強讓三萬軍士大部乘船。至於補給輜重,還是留下部分軍士沿江運輸。

造成這一切的司馬季,李毅不敢有絲毫不滿,只能擺出少見的和顏悅色,身先士卒加上好言勸說,讓各路夷帥發揮出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