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窮親戚(2 / 2)

天下豪商 大羅羅 1605 字 2021-02-16

與此同時,族中的人口卻因為繁衍生息,日益增多。人多而地不增,白波武家自然是日漸落魄。幾十年前還是靠收租子過活兒的地主階級,現在已經混成了自耕自食的農民了。

在這種情況下,白波武家的白坡家塾也就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雖然還開辦著,但是教育水平太低,就是讓族中子弟認點兒字讀點兒罷了,根本培養不出進士。便是西進洛陽府的解試,也成了阻攔白波武家子弟上升的攔路虎了,每次能通過解試的子弟都寥寥無幾。

所以武誠之寄出的書信,在白波武家可是引起轟動了……五千畝學田啊!一年總能收上幾百石(宋朝的一石是92.5宋斤,相當於59.2公斤)的租子吧?

雖然不能讓白坡家塾恢復到鼎盛時期的局面,但是總能培養出不少能過解試的子弟了,萬一其中有人高中了,那白波義門武就能再現昔日的輝煌了。

所以白波義門武的族長武忠義就派了長子武誠昌帶了十幾個子弟(帶那么子弟是為了把武誠之捐贈的銅錢挑回去)直奔開封府而來了。

「真不想老家的日子恁般艱難……」武誠之聽完自己的這從沒見過的族弟訴完苦,也跟著一起搖頭。

坐在一旁的武好古這時插話問道:「七叔,不知老家現在有多少丁口?」

「光是男丁就有一千三百多口,」武誠昌苦笑起來,「守著一千頃田苦捱著。」

一千頃就是十萬畝,給一千三百多口人分,平均下來人均也有七十多畝,看著仿佛不少。可那一千三百多是指男丁,也就是中男加上成丁,加上女人和未到中男的男孩還有六十以上的破老,人均耕地恐怕連三十畝都沒了。

而且洛陽的田絕大部分是旱田,也不肥沃,就算是豐年一畝地也就能收個一百斤麥子。扣掉各種稅賦和種田的成本,再留下種子,能省下三十斤就算多了,三十畝田在豐年的時候也就9oo斤麥子的純收入,就是十石不到一點兒,在洛陽農村賣的話,差不多有6緡銅錢……這就是「士農工商」四民中為本的農人,還是富農的收入了!而且還是豐年的收入,不是平均收入,如果要綜合考慮豐年、平年和荒年的話,這份收入還得減半!

不過這樣微薄的收入,在大宋的農人當中,已經算是很不錯了。所以白波義門武直到今天,還可以維持耕讀傳家的門面。當然了,白波義門武可以用那么薄弱的財力維持子弟的教育,也和文章取士的游戲規則有很大關系。

在鑽牛角尖的文章取士的規則之下,讀書人不必允文允武,也不需要研修實學,只需要集中精力學好儒家經義和做文章即可,學習成本被壓縮到了最低。

在家族內部實行平均主義和義務教育的義門,則正好適應了宋朝的科舉制度,可以用相對較低的成本教育最多的子弟,用廣種薄收的方法,為家族博取進士功名。

而允文允武兼修實學的高成本精英教育,在文章取士的規則下,則是對家族的興旺達相當不利。因為除非特別有錢,否則高成本的教育就不能保證足夠多的人數。

譬如白波義門武,人均不過三十畝地,豐年不過幾緡銅錢。而一匹走馬在西北的漢番互士上起碼也得幾十緡,牽到了洛陽以後怎么都要一百多緡!馬都買不起,還想允文允武?

而接受精英教育的人數少了,考取進士的概率自然就低了……哪怕高中後的前途更好,也是個高投入低產出的賠錢買賣,肯做的人自然就少了。

不過武好古卻是個願意賠錢賺吆喝的人!

「七叔,」武好古笑著說,「我看武家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便是有了5ooo畝學田,一年又能有多少收入?能教出多少好學生?」

「誰說不是呢!」武誠昌苦苦一笑,「可那又有甚法子呢?」

武好古一笑:「有法子啊。」

「甚法子?」

武好古道:「樹挪死,人挪活啊!」

「挪?往哪兒挪?」

「挪去海州和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