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好男兒 下(1 / 2)

天下豪商 大羅羅 1581 字 2021-02-16

武好文這時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座次,是一張相當破舊的案幾,就是國子監生和太學生日常使用的東西,現在被拿來給貢生們使用了。

在案幾邊上還擺了個小水桶,里面盛著半桶清水是給貢生們磨墨用的。文房四寶都是貢生自備的,武好文帶得就是他日常使用的文具,都是相當普通的東西。書籍當然是不允許帶進考場的,剛才沐浴更衣的時候就檢查過了。

現在武好文考的是進士科,在神宗朝以前,文科舉並不只有進士一科,還有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等科目。不過現在諸科漸廢,只剩進士一科獨尊了。

進士科的考試時間很長,基本上從清晨一直持續到點燈,當然也允許提前交卷,不過很少有人會這樣做。這么長的時間,中途當然是要吃飯的。每個考生進入考場的時候,都帶著干糧。在進入考場之前,都有胥吏和兵士進行了檢查,以防止夾帶。

考試的題目已經張貼出來了和後世一張張卷子下來的做法不同,宋朝的科舉考試是一次把四場考試的題目都張掛到舉行考試的殿中,考官手中還有抄本。視力好的舉人,直接看張掛出來的考題就行,眼神不好的還可以向考官討要抄本。

在正式開始答題之前,貢生們會先把所有的考題都一一抄錄到自己帶來,或者考場下的紙張上,然後才開始解答。所謂的四場考試,其實就是一場,反正就是考一天,考完走人,中途不許離開,大解小解也要在有專人看守的臨時茅廁解決。

磨好了墨的武好古張開了紙張,運筆如飛,很快就將今次科舉大比的考題全部抄錄了下來。其中「一經」和「兼經」一共三十題,出得刁鑽冷門。不過對於武好文而言,答題是沒有難度的。問題只是他只能用「蔡版」的《三新經義》上的注釋進行解答,至於合不合眼下的「朝廷最新精神」,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論」和「時務策」都是做文章。「論」類似於命題作文,通常是要求貢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歷史人物。考得其實是文筆和對經史的熟悉程度,武好文的文筆很好,對經史也極為熟悉。只要正常揮,應該就能過關了。

而真正讓武好文擔心的則是「時務策」。「時務策」和後世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的問題,讓考生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這個可就難了,因為大部分貢生都是兩耳不聞,或者少聞窗外事的苦讀之輩。那些時務他們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時務策」寫得好的,一般都是官宦門第出身,或者干脆已經在做官的考生。一般的苦寒之士常常會栽在時務策上。

雖然武好文現在也是官宦門第出身了,可是武好古的官才做多久啊?基本上他也是個苦讀的書生,年紀又小,壓根沒什么閱歷,對於時務能有什么好見解?所以在抄「實物策」題的時候,他是非常擔心的。

可是當他抄完,卻已經胸有成竹了。因為今次「時務策」的題目差不多被武好古猜中了!題目乍一看雖然是說後漢三國時期的東吳要如何同蜀漢相處,但實際上卻是在映射如今的遼宋關系,或者說就是兄弟之邦如何共存,兄弟有難又該如何相救或從中漁利。

如果沒有武好古之前和他說的「遼宋兄弟之邦」,武好文或許會從孫劉聯盟伐曹興漢的路子上去解了。要這樣寫,興許也能高中,但是想出彩是很難的。因為大家都會想到這樣的路線,剩下的就是拼文筆了。看起來這道策問,就是用來決定這一科誰能入一甲的關鍵了。

看來這一科,自己不僅是必中,而且還能博一下一甲了!

而武好文現在已經成竹在胸,將「論」和「時務策」暫時放在一邊,開始專心致志寫「一經」和「兼經」試題的答案了。

……

坐在另一個考場內的紀憶,則是先從「時務策」開始答題的。他在經義上的功夫是遠遠過武好文的,不論「新舊」,他都能對應自如,而且還能在最大程度上找出兩者的共同答案畢竟不論「新舊」,都是儒家嘛。

他的「此科必中」,可不是吹牛!

而對於「時務策」題,他當然也一眼就看出來本質。而且他也想到了「兄弟之邦」,他自己就是最近遼宋一系列交涉的參與者嘛!所以他一看到題目,就馬上有了靈感,干脆就從「時務策」開始答題了。

時務策的對策(答案、作文的意思)通常是千字上下,不過紀憶今天卻准備寫一篇萬字以上的長篇對策,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地形等多個方面來闡述東吳應該如何保存蜀漢,應該如何利用蜀漢,應該如何在蜀漢敗亡已成必然之際壯大自己等等。

其中,如何在關羽北伐時坐收漁翁之利奪取襄陽,以全江河之險;以及如何在蜀漢崩潰時謀求東川以成山川之固,又成為通篇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