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挖好坑再走 中(2 / 2)

天下豪商 大羅羅 1644 字 2021-02-16

「放著吧。」呂嘉問抬起頭,看著一臉恭敬笑容的紀憶,「紀憶之是吧?」

「正是下官。」

「聽說你和那武好古是好友?」

紀憶似乎早就料到呂嘉問有此一問,笑著回答道:「曾經是朋友。」

「現在不是了?」

「不是。」

「為何?」呂嘉問好奇地看著紀憶,「老夫可聽聞此人的為人相當豪爽夠義氣啊。」

「武好古的確仗義疏財,」紀憶道,「他的為人,下官也是佩服的。不過……他的道,不是下官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他有道?」

「有。」紀憶說,「盜亦有道,何況一代儒商。但是儒商之道,不是下官的道。」

「你不也是商家出身?」

紀憶一笑,「下官只是商家出身,並不是商人。若論家世,那武好古倒是正經的士族出身,並不是商家子。」

商人出身和經商的人,並不是一個概念。紀憶的家族的確是商人出身,在唐朝的時候他家祖先是有「市籍」的商人。而武好古只是經商的人,並不是商人出身,他家祖上是出過媚娘女官家的……

「士族?」呂嘉問嗤地一笑,「本朝可不講究這個。」

說著話,他用手指敲了敲書案上展開的一本《文曲星》,「憶之,看過這一期的《文曲星》了嗎?」

「看過了。」紀憶回答。

「覺得怎么樣?」

紀憶答道:「下官覺得可以一試。」

呂嘉問和紀憶說的事情當然是試驗府兵制了。兩個人都沒有察覺出「實踐論」的大坑,只想到「省錢又安全」的府兵制了。

「武好古為何要在自家的《文曲星》上提及此事?」呂嘉問不大明白地問。「他不是支持搞騎士的嗎?」

「那些騎馬之士,其實也是府兵啊。」紀憶笑答道,「唐初的時候不也有勛貴官員子弟充內府衛士的?李世民在太原還召集到2ooo玄甲精騎,想來都是富庶人家的精壯武人。」

理想的府兵制其實是需要一個軍事貴族階層作為核心的,而且府兵制理論上是從地主富農中挑兵,實際上就是讓富人和上層社會承擔兵役。

作為回報,國家自然要把做官的權利獎勵給軍事貴族和府兵了。也就是說,若要官,先當兵!

因此府兵和科舉制度是天然對立的……在隋唐時期,科舉出身的官員占比很小,唐朝從開國到滅亡,一共舉行了266次進士科考試,入取了六千多人,平均每科不過25人。而在唐初府兵制沒有敗壞的時候,要考上進士恐怕就更困難了。

而宋朝科舉大興,民間的富裕階層大多習文棄武,根本不可能充當府兵了。

如果真的要恢復府兵制,那就必然要大幅減少科舉取士的人數,同時重建軍事貴族。

紀憶說:「白波武家本就是皇封的義門,相州韓家更是一等一的豪門,大名潘家是開國勛貴,就連陽谷西門這樣的家族也是一方豪強。若是府兵真要大興,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啊。」

「原來如此,」呂嘉問點了點頭,自言自語道,「不過這樣的府兵,卻不是我大宋需要的。」

聽了呂嘉問的言語,紀憶心下已經知道,府兵的試驗看來是必行的了。

只是這宋朝的府兵,是無論如何不能背離「重文輕武」和「以文御武」的大原則的,同樣……也不可能有均田制!

「憶之,」呂嘉問這時又道,「你薦的那人叫朱勔是嗎?」

「正是,他家是平江軍第一的營造世家。」

「行!」呂嘉問點點頭,「你推薦的人老夫是相信的,不過考核還是必須的,你帶他進來,老夫親自考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