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奸黨的崛起 九(2 / 2)

天下豪商 大羅羅 1598 字 2021-02-16

一個長得有點兒干癟,看著還有點土氣的三十來歲的中年書生已經從馬背上翻了下來,走到了武好文跟前,行了一禮:「縣尊,現在是家塾開講的時候,宣德郎和井田先生正在講課,所以不能出來迎接。」

宣德郎是呂景山的階官,呂景山的爸爸呂大防紹聖四年(1o97年)去世的,呂景山照例丁憂三年,直到去年。之後呂景山也沒有馬上出來做官,而是在家鄉繼續講學。

井田先生則是指呂義山,呂義山是呂大鈞的兒子,並沒有入仕做官,而是一心鑽進了父親留下的學問里面。曾經在家鄉試行井田制,因此得了一個「井田先生」的外號,叫著順了口,在藍田這邊也就人人稱呼他做井田先生了。

「既然二位先生都在講學,」武好文也是個知趣之人,明白呂海山的話是什么意思,便謙和地一笑,「那本官就去聽講吧……本官也是關洛之學的晚輩,正好可以向前輩高人請教井田制和府兵制。」

……

「……如今世人所言的府兵制,其實是兩種兵制,大致上以隋朝開皇十年為界限,之前乃是軍府之兵,之後乃是兵民合一。軍府之兵,起於西魏北周,雖然也是亦農亦兵,但卻是兵民分離。從軍之家,籍隸軍府,世代服役。耕種之民,不服軍役。隋皇滅陳之後,四海一統,天下升平,當用文治而抑武人,因而改革兵制,使府兵之家歸於州縣。因此開皇十年之後,府兵之制便從世兵變為了抽調民間富戶從軍……」

當武好文抵達呂氏家塾的時候,家塾的大堂之內,果然有兩位中年文士在給一群青年士子講解府兵制。主講的是個身形高大,留著長髯的文士,讓武好文想到了自己的老師侯仲良。

主講的文士是呂義山,他似乎看見了武好文和呂海山走進課堂兩人沒有去打擾講課的意思,而是尋了個角落端坐下來他稍稍頓了頓,沖來客輕輕點頭,又繼續開講了。

「而如今朝廷想要試行的又是何等樣的府兵制呢?是軍府世兵,還是兵民合一?欲軍府世兵,就必須給授田土,以田土養兵,供給從厚。欲兵民合一,則必須抽調富戶之丁,強使富人從軍。此二者在如今之世,都有可行之法嗎?」

其實呂義山所說的前一種府兵就同界河騎士類似,因為是當騎兵,所以授田較多,達到了一戶15oo畝。不過這種府兵在人口總數估計過一億的北宋,是很難大面積推廣的。

而後一種,同樣不可能實現,因為北宋的地主富農主要都讀書考科舉去了,誰肯從軍當府兵?

武好文知道那兩個問題不是問自己的,而是要來教自己的自己一個後學,又是開封府城商民家庭出身,知道什么府兵啊?

於是就很謙虛地起身說道:「這位可是井田先生?下官在開封府時,就常聽恩師說起藍田呂氏的『鄉約』和『井田』,也曾聽說井田先生對兵制頗有研究。所以今日便登門前來,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這態度還是不錯的……比他那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哥哥可強多了。

呂義山輕輕點頭,顯出了欣賞的表情。

他和程頤、侯仲良一樣,都是做學問的儒,不是考科舉的儒,這樣的儒是以學問安身立命的,而不是靠一篇文章換來榮華富貴。

而呂家的學問並不是二程搞的那種「存天理、滅人欲」他們不是求大道的,而是研究制度倫理的。《呂氏鄉約》、井田制和府兵制就是呂家的學問。呂家兩代人研究了幾十年,不比武好文這個才出茅廬的九品官兒精通?

而且武好文的心思,呂家這幾位又如何不明白?他只是想糊弄事兒,糊弄過去就可以升官了,至於府兵最後能不能成功,他才不想多問呢!可是藍田呂家卻不願意配合武好文糊弄皇帝玩兒,要么就真的搞,要么趁早收場,省得害民不淺!

呂義山微笑著開口,說道:「府兵之制,雖瓦解於唐,然後世未必沒有復興之時。五季後晉時就規定每稅戶七家共出一兵,軍械自備。而我朝沿襲五季後周之遺制,在國朝初期就廣設鄉兵,如今在西北緣邊各地所設之弓箭手,就屬於鄉兵。但是如今除了西北緣邊弓箭手外,大部分鄉兵徒具形式,並無戰力。究其原因,便是有鄉兵而無井田無鄉約,有形而無神,因而是散沙一片。」

鄉約、井田、府兵……原來呂義山將這三者給穿起來了!

「所以欲行府兵,先行井田,欲行井田,先立鄉約。」呂義山搖著腦袋說,「鄉約者,起於周禮,周禮曰: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昔戰國春秋時,周禮未及崩盡,合閭之間仍為一體,賢士大夫余蔭由在,因此各國可以大鄉兵,動輒數十萬計,雖攻戰不休,但不至於舉國解體。而今欲行府兵,就必須先復古法,以鄉約使賢士大夫治民,以井田使萬民無有衣食之慮,而後才能形成比聯,共擔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