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部分閱讀(2 / 2)

「兩位劉大人棄官而走,丟下幽州個爛攤子,把魏大人和竇大人忙壞了。竇大人前兩天派人來對我說,你繳獲了提脫的戰利品,為什么不如數上交沒法子,只好給他拿走了上百車。」

鮮於輔笑起來:「我來,也是問你這個富有的豹子軍要錢要物的。現在幽州國庫不僅僅是匱乏,而是無所有。戰後,幽州需要開支的地方太多了,你必須要上交戰利品。」

「我知道。拓跋鋒」李弘壓低嗓門剛想說那筆巨額交易,鮮於輔立即打斷了他。

「大人病重,已經回青州老家。慕容風惡意傳出的消息因為大人的離去而突然失去了作用。這件事僅僅是傳聞而已。大人希望你能組建支無敵於天下的騎兵,鎮守在邊關,保衛我大漢國土從此不受侵擾。」

李弘嘆了口氣,「劉大人好大的氣魄。」他突然想起里宋曾經對他說的話,他真的不明白,哪個才是真正的劉虞呢

「組建騎兵的辦法我倒是有,但沒有建制。幽州刺史府或者郡府必須給我建制才行。」

「給你建制就要給你軍餉,軍備,現在哪里有這筆開支」

「你給我建制,其他的事我自己處理。不論回盧龍塞也好,還是留在上谷,我只要有建制就行。但是,我只負責把它們組建起來,至於將來這支騎兵何去何從,幽州刺史部必須給個說法。如果它直存在下去,開銷可是非常驚人的。」

「將來再說吧。現在幽州必須要有這樣支軍隊威懾胡人,爭取時間恢復幽州的元氣。如果讓胡人每年都這樣沒完沒了的寇抄邊境,幽州的百姓還活不活了增加建制的事我去和竇大人,箕校尉談談。如果不行,就等新上任的刺史大人來了再說吧。」

「不過。」鮮於輔繼續笑著說道:「邊郡條件得天獨厚,有草場可以喂馬,放牧,唯獨裝備和軍餉開支很難節省。你可以模仿胡人的辦法盡量節省點,比如輕騎兵可以不穿甲胄,更不要奢侈到用鎧甲了。部隊多裝備長矛,長戟,少用長刀長劍,這也是節省的辦法嘛。」

李弘在他背上叫起來:「這么省下去,改步兵算了。」

鮮於輔大笑起來:「好吧,隨你隨你。你先把部隊組建起來,駐扎邊境,讓境外胡人不敢稍動。先把今年的收割季節度過去,讓幽州百姓能夠吃飽肚子。還有,你現在名氣大,戰功卓著,有些事可不能私做主張,給人抓住把柄。」

李弘哈哈笑,沒有放在心上。

田重和燕無畏聽說鮮於輔來了,趕忙跑到大帳。幾個人曾經起參加百靈牧場的夜襲,戰友情深,起聚聚,敘敘往事,非常熱鬧。

提脫的全軍覆沒,讓難樓心神不安。雖然他吞並了白鷲山的幾百個部落,把提脫的勢力基本上鏟除了,但他點都高興不起來。豹子李弘的厲害令他寢食不安,他不知道遄結被李弘拿住之後,可透漏了他們之間的秘密。旦他們之間的協定泄露了,對他來說,是件非常尷尬的事。假若李弘就象箕稠樣貪婪,或者象公孫瓚樣殘暴,他和他的部落就麻煩了。

李弘直沒有和他主動聯系。白鹿部落的鹿破風派人跑了兩趟,言語之間隱約有責怪黑翎王欺騙他的意思。難樓假做不知,指望李弘過段時間率部返回右北平的盧龍塞,他就可以和箕稠商談贖回俘虜的事了。

結果他又失算了。箕稠的部隊在白樺谷打光了,邊境戰事稍歇又不穩定,他正好又負了重傷,於是找個借口回沮陽養傷,把護烏丸校尉府的事情都丟給了李弘。難樓無奈,只好硬著頭皮派人到廣寧。李弘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壞,也絕口不提當初聯手對付提脫的事。他只是給了個建議,讓難樓考慮好之後再答復他。

難樓聽完手下的轉述,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卷立馬橫槍篇第三章 風起雲涌 第節

公元185年8月。

李弘想利用上谷郡胡族眾多的優勢,組建支騎兵。

現在白鹿部落可以長期提供支千人的部隊,舞葉部落因為滴水圍大戰收留了許多俘虜,他們也可以長期提供支兩千人的部隊,如果加上這次三千多人的烏丸俘虜,那么就可以在上谷組建支六千人的胡族騎兵大軍。他們騎術精湛,戰術素養高,陣勢熟練,這些都是漢人騎兵所沒有的優勢。與其辛辛苦苦的訓練漢人騎兵,成效不理想,倒不如直接招收這些在大漢國土上居住的胡族居民。說起來,他們也是大漢人,只不過民族不同而已。

這支隊伍據守邊疆,防范境外胡人入侵,說起來也是為了自己的部落,自己的家族親人。象這次白鹿部落,給拓跋鋒追殺地逃到太行山,損失驚人。許多零星散居的牧民都給入侵者殺了。這都是血的教訓。在大漢國邊軍勢弱的情況下,自己保護自己,這時唯的辦法了。

李弘想得很簡單,他認為只要給這些胡人和漢人騎兵樣的待遇,平等地對待他們,尊重他們,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純粹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家族親人和財產,他認為完全可以得到他們的忠心和擁護。實在不行,散伙就是,最多損失點錢財,對大漢國也造成不了什么危險。

他的建議就是這些上谷郡白山烏丸的俘虜可以放回去,無條件放回去,什么都不要。但他們必須加入大漢邊軍的騎兵部隊,也就是風雲鐵騎軍。他們將來的待遇和漢人騎兵模樣,有軍餉,有假期。如果不同意,全體格殺。

這個豹子果然和傳聞樣,不是瘋子就是白痴。這么好的條件還考慮什么從來沒有聽說過大漢朝還給胡人士兵發軍餉。不過想到給李弘搶走的大量財物,難樓就心痛。這個白痴以為自己富了,想這么個短命的主意,隨他去敗家好了。等他這筆錢財敗玩了,我看誰會給他軍餉沒有軍餉,答應的事兌現不了,這支騎兵立馬就會散伙。

難樓立即答應。不久,李弘釋放了遄結和參矜等批部落首領貴族。

鮮於輔走了。他基本同意李弘的作法,在邊境局勢不穩,無兵可用的情況下,這的確是件舉多得的好事。首先有接近萬大軍鎮守在邊關,這對境外胡人的威懾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邊郡部落的胡族士兵參加漢軍,穩定了漢胡兩族人民的關系,有利於邊郡經濟迅速從戰後的蕭條中恢復過來。將來幽州各地的局勢徹底穩定下來,這支軍隊將如何存在,將來再說。至於建制,因為幽州還在戰爭後期,他到沮陽先和竇弘商量,如果上谷郡能夠解決,那就最好。如果不行,他回到薊城後,可以在新刺史未到達幽州之前,說服班刺史府官吏,授權李弘臨時組建風雲鐵騎軍。

竇弘聽到這個建議非常高興,有支近萬人的騎兵駐扎在邊境,暫時還不需要從上谷郡開支軍餉,好事啊。不過沒有太守,他無權決定這么大的事。所以他馬上找到護烏丸校尉箕稠。箕稠的傷勢因為耽誤了治療,現在反而嚴重了。竇弘還沒有說完,他就連連答應,就算是上谷邊軍編制,統統由別部司馬大人全權處理。

8月上旬,李弘接到箕稠派人送來的授權擴軍的文書,立即著手組建工作。三千多俘虜立即整軍,和三千多漢軍騎兵同時訓練。征得舞葉部落和白鹿部落兩位大人的同意,他們的三千騎兵部隊不久也加入了風雲鐵騎軍。李弘隨即湊足了萬人,部隊開始重新整編。

李弘重建五曲部隊,每曲轄三屯,每屯六百人。玉石,胡子,燕無畏,恆祭,射瓔彤為各曲軍候,小懶,拳頭,雷子,射虎,鹿歡洋為各曲假軍候。親衛屯四百人,弧鼎和棄沉為左右屯長。斥候屯,後衛屯各三百人,鄭信和鐵鉞各為軍候。因為部隊三分之二以上的士兵都是胡人,李弘特別注意軍紀,唯恐發生漢人士兵侮辱欺負胡族士兵,導致部隊團結發生問題,特設置了專門管軍紀的刺職,由田重擔任。由於各曲擴建到千八百人,李弘命令各曲組建自己的斥候隊和後衛隊。

部隊隨即開始了在邊境帶的野外實戰演練。彈漢山王庭大吃驚,派駐重兵在邊境帶小心戒備。

8月中旬,李弘派出大量人手,用繳獲的戰利品到涿郡和漁陽兩個大郡換回錢財,撫恤可以找到親人的陣亡士兵家屬。由於戰事剛剛結束,幽州國庫匱乏,而今年朝廷也沒有從冀州,青州的稅賦中調撥部分給幽州,過去每年基本上都要劃撥兩億錢給幽州使用,所以這陣亡士兵的撫恤也就無從發放。李李弘懼怕這事被人知道,不敢伸張,囑咐鐵鉞秘密進行。鐵鉞雖然年輕,行事卻謹慎入微,此事在他和田重兩人的親自督導下,進行的非常順利。

玉石按照李弘的要求,去了趟漁陽,拜訪漁陽太守何宜和都尉田楷。漁陽郡是幽州僅此於涿郡的第二大郡,人口將近五十多萬,遠遠高於其他州郡,如上谷郡,只有七八萬人口。漁陽郡的物產豐富,盛產鹽鐵,是幽州賦稅收入最高的郡。漁陽城和泉州城都產鐵,這兩地的工匠特別多,打造的武器和鎧甲都是上等貨。玉石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在互利互惠的條件下,游說漁陽的門閥富豪,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批上等武器。

何宜和田楷等批官吏收受了玉石送來的好處,自然要廢些心力,盡力幫他們低價購買,很快就幫助玉石湊齊了批刀槍劍戟和足夠五千士兵使用的普通甲胄。盔和鎧雖然好,但太貴,實在買不起。玉石本能想給幾個軍候置辦套,問了價格之後立即閉上了嘴連看都不看了。

田楷悄悄對玉石說,李弘花重資建立風雲鐵騎,從目前看對幽州是件好事,但李弘手上的錢財很快就會用盡,那些戰利品無論如何都不夠萬騎兵部隊的巨大開銷。旦後期上谷郡和幽州刺史部不願意承擔這筆軍費,從朝廷又要不到錢,這支軍隊很快就會解散。部隊解散了,這筆錢不就是白花了。李弘為什么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玉石無奈地搖搖頭。他對田楷說,估計是大人的腦子壞了,他過去的記憶直恢復不了,現在做事情也喜歡獨斷專行,全憑個人喜好。他就喜歡騎兵。將來的事他也不靠慮。

8月下旬,李弘突發奇想,命令五曲部隊展開步騎對決演練。三曲部隊改做步兵,和兩曲騎兵進行平原大戰,從中尋找相互克制的辦法。士兵們給李弘折騰的苦不堪言,頗有怨言。各部軍候也來找李弘理論此事。好好的騎兵,為什么不充分發揮優勢,反而棄長取短,訓練步兵項目,是不是大人的方法錯了。李弘概不予理睬,我行我素,把他說急了,他就問如果發生了馬瘟,戰馬突然都死了,大家怎么辦不打仗了,都逃嗎所以大家都不要吵,回去好好訓練,爭取上馬就是騎兵,下馬就是步兵。如果在演習中,步兵戰勝了騎兵,有重賞,每人多發個月軍餉。如果騎兵敗了,扣個月軍餉,各部軍候屯長扣雙份。這下軍營亂了套,大家各出奇謀,天天都有新招,雙方互有勝負,演習越來越激烈,逐漸傷員多了起來。這可把李弘嚇壞了,趕忙先發點錢慰勞慰勞大家,穩定下大家逐漸激奮的情緒。是訓練,不是打仗,出了人命就不好了。

月底,上谷太守左膺上任。不久,幽州刺史楊淳到任。

如此同時,不好的消息卻個接個地傳到了幽州,讓人們感覺到,曾經威臨四海的大漢國,好象到了風燭殘年樣,越來越脆弱無力了。

去年冬天,西涼北地郡的羌人與枹罕縣河關縣兩縣均在甘肅西南部的漢人,因為不堪忍受當地官吏的橫征暴斂,百姓們在沒有活路的情況下,共同推戴了湟中郡在青海的東南部的歸化胡人北宮伯玉和李文侯為將軍,殺死了護羌校尉泠征,聚眾造反。

今年春,涼州金城人邊章,韓遂襲殺金城太守陳懿,緊隨其後,率眾起事。不久,幾只隊伍聯合在起,共推北宮伯玉為帥,部隊人數達到了二十多萬,聲勢驚人。

四月,叛軍在邊章的帶領下,四處征伐,占據了涼州大部郡縣。五月,他們開始進攻三輔。三輔,是漢朝的三個郡:以長安為中心的京兆郡,長安之右的扶風郡,稱為「右扶風」,長安之左的馮翊郡,稱為「左馮翊」。扶風的中心是咸陽,馮翊的中心是大荔西涼叛軍實力強勁,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漢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連連敗退,長安告急。

天子大驚,急調左車騎將軍,冀州牧,槐里侯皇甫嵩西上長安,領兵迎敵。

六月,皇甫嵩到長安,領五萬大軍和邊章韓遂等部隊在三輔之地連續大戰。但叛軍的實力的確龐大,軍隊人數太多,任皇甫嵩有天大的本事,也沒有辦法擊退敵人,只能把戰線穩定在粟邑,栒邑,漆縣,雲邑,陳倉線。至八月,北宮伯玉糧草不足,領軍退回涼州。皇甫嵩率部也撤回到長安。不料他不但沒有受到封賞,反而被朝廷借口連戰無功,耗費巨大而受到重責,被撤消了切官職,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戶。

原來,皇甫嵩去年征討黃巾首領張角部隊時,率軍從冀州魏郡的鄴城經過,看見中常侍趙忠家的居宅非常豪華奢侈,可比王宮,完全違反了大漢律對各類官員建屋的規定,於是憤而上奏天子。天子手上缺錢,看見奏章後大喜,立即沒收充公,還把趙忠臭罵了通。打勝黃巾後,皇甫嵩功勛卓著,被封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合八千戶。中常侍張讓認為自己在封賞皇甫嵩事上出了力,於是派人找到皇甫嵩,要他給錢五千萬。皇甫嵩恨其無恥,氣怒攻心,破口大罵。皇甫嵩因此和二人解下仇怨。此事純粹就是兩人為了報復皇甫嵩而設計陷害的。大將軍何進看到皇甫嵩建功後對他也是不理不睬,非常氣憤,在這件事上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皇甫嵩罷官回到洛陽家中。

皇甫嵩前腳剛剛離開長安,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叛軍首領立即率十幾萬大軍再攻三輔。馬上就要到秋收季節,正是出兵搶糧食的好時候。漢軍在盪寇將軍周慎,中郎將董卓的率領下,奮起抵抗,均究不能敵,路退到武功,池陽,萬年線堅守,三輔之地基本失陷。秋糧全部被叛軍搶掠空。可憐扶風,馮翊兩郡二十幾萬百姓不但流離失所,而且還飽受飢餓之苦,慘不忍睹。

同時間,冀州中山國,常山國,趙國,鉅鹿郡,甘陵國黃巾再起,擁兵反叛,聚眾揭竿者,不可勝數,小者成千,大者上萬,或殺貪官污吏,或占山割地為王,或流為盜賊寇匪,而且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勢。

原來,自今春皇甫嵩離開冀州之後,直躲藏在太行山中的黃巾余部感覺威脅已除,立即下山繼續攻城拔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其中以冀州博陵張牛角部勢力最大,部眾十幾萬。中山黃龍,張白騎,常山褚飛燕,孫親,王當,趙國楊鳳,左校等數十股黃巾勢力隨即圍聚在張牛角旗下,聚集五六十萬人,他們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盪各地門閥富豪的塢堡,逐漸形成了巨大的力量。

到九月,秋收將臨之際,黃巾叛軍就象突然爆發樣,橫掃大半個冀州。各郡縣官吏豪門望風而逃,漢軍不能敵,只能死守城池不出。

大漢國東西州郡同時大亂,震驚洛陽。

第卷立馬橫槍篇第三章 風起雲涌 第二節

公元185年9月。

天子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西上長安,率軍剿滅叛軍。同時遷升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盪寇將軍周慎統歸張溫節制。

朝廷遷鉅鹿太守郭典為冀州牧,統領冀州軍政,剿殺中山,常山,趙國,鉅鹿帶的黃巾余孽。復遷劉虞為甘陵國即後來的清河郡相,率部撲滅東武帶的黃巾軍。

車騎將軍張溫接到聖旨,立即去拜訪賦閑在家的皇甫嵩,請教征伐西涼叛軍的方法。皇甫嵩雖然受到佞小人的陷害,但他生性豁達,倒也不是太過計較。張溫是當朝三公之,又是當時名重時的名士,其位高權重,皇甫嵩當然不敢怠慢,熱情招待,細說西涼軍事。

皇甫嵩當然希望張溫打贏這戰,穩定西北局勢,讓西北邊郡的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所以他事無巨細,說到。皇甫嵩再強調,要想戰勝以騎兵為主的西涼部隊,漢軍沒有十萬人的部隊不行,沒有騎兵不行。張溫聽完之後頗有心得,心領神會,隨即他提出希望得到長安前線皇甫嵩舊部的大力支持,並且要求其從子皇甫酈為車騎將軍府從事中郎,也就是高級軍事參謀,以協調皇甫嵩舊部和留在長安的周慎部,董卓部,齊心協力共同抗敵。皇甫嵩滿口答應,並向他保證留在長安前線的部隊在其長子皇甫堅壽和麴義等將領的帶領下,堅決聽命於張溫的指揮。

張溫是文臣,雖然對領軍打仗竅不通,但他有不少門生故吏非常在行。

儒家學宗師親自授業的弟子,再傳授的門徒就是門生。當時,大批士人投靠在以儒學起家的權臣門下充當門生,以圖被推薦入仕。門生要向老師進財貨,為其奔走服役,以君臣父子之禮事宗師,從而形成種世襲的臣屬關系。權臣舊時的屬吏和由他們推薦為官者,被稱為權臣的故吏。故吏如同家臣,稱長官為府主舉主,為其效勞,致送饋贈,甚至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他們之間是臣屬關系。府主舉主死後,故吏要服三年之喪,並繼續事其後人或經營其家財。當時不少門閥大族利用門生故吏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左右著當時大漢國的政治命運。

時任議郎的陶謙就是張溫的得意弟子。張溫將其招至車騎將軍府任司馬,隨其出征。陶謙出身揚州丹楊郡的小吏家庭,父親終其生也不過就是個縣令。他幼年失怙,直是個玩劣小兒,十四歲方才折節向學,以孝廉被推舉出仕,歷任縣令,幽州剌史,議郎。

右車騎將軍,錢塘侯朱俊是張溫的至交好友。朱俊特意向其推薦了同為江南老鄉的門下弟子吳郡人孫堅。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其家世代在吳地作官。他少時為縣吏,十七歲時就單挑群盜,名聲大噪,歷任郡縣的司馬,縣丞等職,在當地聲望頗高。去年朱俊奉旨討黃巾,孫堅擔任他的佐軍司馬,隨他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遷升為北軍屯騎校尉下的名別部司馬。

張溫非常信任朱俊,知道他不是為了什么私情而特意提拔老鄉,他推薦的人定很有能力。於是他奏請天子,征調孫堅為車騎將軍府的參軍事,也是高級參謀,和從事中郎差不多。

張溫同時按照皇甫嵩的意見,准備從北疆幽州各邊郡抽調精騎到西涼戰場參加作戰。他的原意是征調最近聲名鵲起的豹子李弘,但這個消息不知怎么被中郎將盧植知道了。

盧植是公孫瓚的老師,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當然要給自己的學生去爭取。盧植立即登門拜訪。李弘和公孫瓚比起來,無論資歷,聲名,軍級,都差得太遠。盧植的這個面子張溫自然要給。他立即奏請天子,以八百里快騎上幽州征調,命令公孫瓚調集萬騎兵務必在十月中旬,也就是個月不到的時間,趕到長安。

公孫瓚走,遼東和遼東屬國,以及遼西三郡就缺少位強悍者坐鎮邊陲,威懾烏丸人和鮮卑人。李弘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用他就要提拔他為秩俸比兩千石的官員。於是朝堂之上再起爭吵。以大將軍何進,漢室宗親,中常侍為方,太尉張延,司空楊賜等名士大臣為方,各執詞,大吵特吵。天子頗有興趣地看著各位大臣的表演。

按道理,以李弘這種出身低賤,靠軍功升職的軍職人員,無論功績多大,要想在這個年代升遷到秩俸比兩千石的官職上,根本不可能。

在漢朝,校尉,都尉都是比兩千石的官員,在郡國,軍隊里,都是大官了。

統轄軍隊的將軍在兩漢般很少設置。將軍地位尊貴,與將軍號少且不常置有關,但更主要是跟秦漢以來社會具有濃厚的尚武精神有關。將軍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貴,三公等權勢尊貴的大臣常常受到天子的嘉獎,他們經常以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重號將軍輔政。東漢中前期,度遼以及其它雜號將軍秩俸都是二千石,與郡太守地位相等。除度遼外,其它雜號將軍般事罷即撤。度遼將軍是朝廷設置在邊疆專門對付匈奴人的。將軍職位為世人所看重,無論重號將軍還是雜號將軍,地位都很高。許多文職官僚也常常加重號將軍,不統轄軍隊,只是作為殊榮而加贈。校尉都尉等軍職也是如此。在戰爭時期,不少官僚都是以校尉都尉領郡太守職。當然,各校尉都尉也不可概而論。中央武官五大校尉的地位就比邊軍的校尉要高,中央武官騎都尉也比郡國的都尉地位要高。

大將軍何進的出生也差,他在自己妹妹沒有進宮之前,是個屠夫。所以他對李弘這種人還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他在朝堂之上公開向天子推薦,其實也想看看大家的反應。原來出身低賤是件非常可怕的事。這種身份的庶民,賤民就是這個國家的最底層,做最辛苦最勞累的事,享受最不公平的對待,永無翻身之日,而且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永無翻身之日。

大將軍和宦官們生氣了,聯手反擊那些大儒名士門閥出身的官僚。

最後請天子裁決。天子對這個人很感興趣,聽了朝堂上的兩次爭吵,大概也知道李弘這個人的來龍去脈。既然有戰功,而且戰功顯赫,就應該遷升,但因為從軍時間太短,年紀太輕,雖然有大將軍舉薦,但也不應該破例。這樣吧,就做個邊軍的行厲鋒校尉吧。陛下聖明。眾臣高呼,皆大歡喜。

「行」的意思就是代理,代理校尉自然就是臨時的,可以隨時撤消,秩俸也是原來官級的秩俸。說白了,啥都沒有,和過去樣。但好歹那也是校尉,干好了,隨時就可以轉成正式的,那就是機會。

公孫瓚接到聖旨之後立即整頓軍馬,但他哪里有萬騎兵,七拼八湊也就五千人左右。洛陽的官僚們根本不了解幽州的現狀,獅子大開口,胡亂下命令。公孫瓚無奈,只好在遼東屬國強征烏丸騎兵。烏丸人怕他,幾百個部落立即集結了五千騎兵,跟隨他起趕往中原。

公孫瓚仇視胡人的脾性在自己迫切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依舊不改。到了薊城附近,烏丸人奇怪了,跑這么遠的路到底去干什么領軍的小帥詢問公孫瓚,部隊要開拔到什么地方去。告訴人家也是應該的,又不是什么天大的軍事機密。公孫瓚不這么想,他認為是烏丸人起了壞心,是來刺探軍情,句話不說,把人殺了。這個禍事捅大了。烏丸騎兵鬧起來。公孫瓚不怕,他眼睛瞪,立即召集軍隊包圍了烏丸人的大營,把幾十個烏丸人的大小首領齊抓住,當著所有烏丸騎兵的面,刀個全給宰了。這下徹底激怒了烏丸人。當天夜里,他們砍死監視軍營的漢兵,跑了個干二凈。

公孫瓚傻了。現在回頭追殺,時間來不及,而且無論追與不追,他都湊不足萬騎兵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