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6 部分閱讀(1 / 2)

他,怎么公主殿下也要到龍山大營李弘說,我請她移駕晉陽城,她不願意。小雨嘆道,你是不是不願意她和我們在起李弘沉默不語。小雨小聲勸道,公主殿下那天對我說,她早就想到北疆找你了。她離開洛陽後,舉目無親,除了認識你,什么人都不認識,而且這世上,也只有你能幫她。難道你不想幫她李弘無語。風雪湊到李弘耳邊,輕輕說道,那天公主哭得很傷心,說找到你之後,再也不會離開你了,除非你親自把她送到洛陽,否則不會再離開你半步。公主殿下對你很崇拜,說到你的時候,那神情,看著都讓人嫉妒。

李弘苦笑,突然他想到什么,問道:「文姬是住在行轅還是回晉陽」

「聽文姬說,殿下把她留下了,要和我們住在起。」小雨笑道,「子龍將軍知道這個消息後,定很放心了。」

趙岐等北疆大員聽說公主要移駕龍山大營,非常吃驚,急忙趕到龍山接駕。數百名大小官吏擠滿了轅門,亂哄哄的大片。趙岐等人跪迎接駕之後,把公主送到了早已准備好的豪華大帳內。趙岐和王邑等人又勸諫了番,但公主執意不去晉陽。眾人無奈,只好告退。

晚上,龍山大營燈火通明,北疆諸府擺下盛筵,來恭迎公主,二來給驃騎大將軍接風。說起來是盛筵,但菜餚其實非常簡單,個案上擺著四盤菜,只有個葷,寒酸之致。北疆看樣子真的步履維艱了。

在這場筵席上,李弘看到了許多新面孔,這些人都是近段時間趙岐為驃騎大將軍府征募的掾屬。令狐邵王柔郭策是晉陽大門閥的人,李弘過去就認識。牽招和史路原來是車騎將軍何苗的掾屬,李弘雖然久聞其名,但這還是第次見面。許混是太原太守許劭的兒子,前不久攜家人趕到北疆來投奔父親。孫資是王柔舉薦的。

孫資是太原中都今平遙人,三歲喪雙親,由兄嫂撫養成人,長大後入太學,王允非常常識他,舉薦為縣令。後來他的哥哥被人害死,孫資隨即棄官不做,殺了仇人,攜家眷避禍太原王柔家。此次王柔剛好被驃騎大將軍府強行征募,無奈之下,只好從辟,順便舉薦了孫資。

公主早早退席之後,大帳內的氣氛隨即輕松起來。李弘是個隨和的人,說說笑笑,也沒有什么尊卑之分,大家覺得很親切,說話也就沒什么顧忌了。由於武將不多,大帳內也就華雄龐德段炫張震張蕭陳踐和萇弓等寥寥數人,其余都是士族官吏,所以話題立即就轉到了時政上。

眼前當務之急是解決京畿危機,但趙岐許劭郭蘊等人認為,解決京畿危機必須要照顧到北疆危機,絕不能做出放棄北疆之事。在他們看來,京畿危機遠遠還觸即發的時候,相反,北疆危機才是到了千鈞發之際,先要解決北疆危機。

王瀚楊奇崔均長平公主府的張范刑顒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社稷安危要遠遠大於北疆安危。如果社稷崩潰了,北疆安穩有什么用能堅持多久先要南下打董卓。

令狐邵王柔郭策當即反駁,北疆穩了,流民的問題解決了,幾萬大軍有糧餉了,京畿能亂到哪里去州郡起兵,勤王是假,驅趕董卓是真。這些人為了逃避叛逆的罪責,竟然揚言要廢黜當今天子,這叫什么亂誰是禍國之臣北疆大軍到底打誰

皇統的問題經挑起,立即掀起了軒然大波,大帳內的爭論聲驟然激烈起來。

牽招史路朱穆劉范等人認為皇統不可廢,勤王和討董並不矛盾。要聯合袁紹等州郡大軍攻打洛陽。

余鵬尹思田疇孫資許混等年輕官吏卻提出了個誰都無法回避的問題。袁紹說他「承制」天下,如果我們聯合他,是不是說驃騎大將軍要聽他的指揮那公主到北疆干什么討伐當今天子嗎袁紹和討董大軍如果不放棄所謂的「承制」,不承認當今天子,我們就不能和袁紹聯手。

李弘直在靜靜地聽著。北疆本土官吏不願意放棄北疆,不願意承認袁紹的「承制」,這倒是出乎李弘的預料。自己是不是可以用這個理由敷衍公主制衡之策是不是可以借助北疆本土官吏的力量來實現

第二天,長平公主劉蕭和驃騎大將軍李弘率領北疆眾吏趕到龍山南麓的忠烈堂,舉行了場盛大的祭奠,以拜祭英烈們的在天之靈。

忠烈堂沒有完工,數千工匠還在忙碌著。趙岐說,按這個速度,到今年冬天就差不多了。李弘問道,修建忠烈堂的錢還夠嗎趙岐笑道,我就是餓死,也要把忠烈堂建好,否則我對不起那些為國捐軀的英烈,也辜負了天子的重托。

這句話給公主聽到了,她毫不猶豫地對張范說道:「把我們從冀州帶來的財物都捐給忠烈堂,作為忠烈堂的修建之資。」

張范皺皺眉,小聲說道:「殿下不留點」

「不留了,」公主揮手嘆道,「你看看昨天晚上大家都吃了什么北疆的確很窮很窮。」

當天下午,諸府官吏紛紛辭別公主回到晉陽。李弘也到晉陽聽取諸府對屯田賦稅春耕等事的稟報。

到了深夜,令狐邵王柔郭策三人被李弘留了下來。李弘向他們求教解決京畿危機的辦法。這三個門閥幾乎是異口同聲,堅決反對幫助袁紹攻打董卓。

令狐邵說,袁紹也好,討董大軍的其他官員也好,背後的目的太明顯了,討董就討董,還廢黜什么天子,搞什么貽笑大方的「承制」,誰信他們騙誰騙他們自己罷了。說到底,還不是為了權柄要權柄干什么還不是為了自己宗族門閥的利益犧牲我們,成全別人,這么白痴的事誰做他們騎虎難下了,就把公主騙到了北疆,想以先帝來壓你,大人可千萬不要上這個當。

王柔說,大人現在不要出兵,最好是兩不得罪。董卓手上有天子,權勢大,大人要利用這個機會和他搞好關系,多撈點實惠。袁紹和各地州郡控制著糧食,大人也利用這個機會和他虛與委蛇,爭取以最快速度遷出災民,多購糧食。

李弘想了下,說道:「要做到這點,兩不得罪根本不行。」他停了下,問道:「你們看,三方制衡之策如何」

王柔和令狐邵郭策相視而笑,王柔高興地說道:「我們正有此意。在北疆,我們和大人是同生共死的命運。只要北疆興,大人和我們都能從中獲益。」

李弘聞言大喜。在北疆,最大的門閥就是王家,王家分為祁縣和晉陽兩支。祁縣王家最出名的司徒王允,現在的家主是王允的哥哥。晉陽王家是王柔和王澤兄弟。王柔過去做過左中郎將,而王澤現在是代郡太守。令狐門閥郭氏門閥和王氏門閥都有姻親關系,如果此三家都能支持自己,北疆至少有三分之的官吏站在自己邊。

「大人如果要實施三方制衡之策,目前最重要的是向京畿和冀州兩地回遷災民,大量購買糧食,迅速穩定北疆,從而獲得足夠的制衡時間。」郭策說道,「錢我們不愁,北疆已經擁有了鑄錢權,糧食我們也可以買到,只要我們出面,冀州的糧食將源源不斷地送進北疆。現在的關鍵是」

「我知道,我正在想辦法逼走董卓,強迫韓馥借讓郡縣。」李弘點頭道,「但我現在需要的是北疆諸府接受制衡之策,以便讓我有恰當的借口拒絕公主的督請。如果天天像這樣吵來吵去,不但北疆諸府官吏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北疆大軍的士氣。」

「這事並不難做。」王柔笑道,「三個辦法。是讓北疆各地州郡的官吏上書公主,誓死保住北疆。二是鼓動晉陽大學堂的諸生們聲討袁紹的承制之舉,以捍衛當今天子的皇統地位。我們要讓公主知道,袁紹和討董大軍的真正目的不是振興社稷,而是毀滅社稷。第三嘛,當然是由我們門閥出面了。我們和河東的衛閥范閥杜閥,還有徐陵麹忠等人起出面向公主勸諫。北疆倒了,我們的損失怎么辦朝廷會補嗎現在我們實力不濟,勤王不但毀了北疆,還有可能毀了大漢,如果等到北疆大興了,那時驃騎大將軍坐擁十萬雄兵,糧餉充足,不要說勤王了,就是中興社稷也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嘛。」

李弘連連點頭,隨即和三人商談具體的應對之策。

第二天,李弘登門拜望了壯節侯傅燮的夫人。傅燮的兒子傅干已經十六了,長得高大英武。李弘對傅夫人說,彥才不小了,跟著王先生讀了幾年的書,也應該學以致用了。我看,就到馳騁大將軍府任職吧。傅夫人自是感激不盡,傅干也非常高興,告別母親,背著行囊跟在李弘後面走了。

李弘離開晉陽前,到懸瓮山晉陽大學堂去了趟。來拜望大祭酒王剪先生,二來傅干也要向老師告辭,最後件事就是替龐德定下來娶親的日子。李弘說,我還有件事,不知先生能不能幫我解決王剪說,只要不是打仗,我大概就能幫幫忙。李弘說,這幾年北疆打了不少仗,傷兵很多,許多人無家可歸,直滯留在龍山,我很想為他們找條活路。現在各地郡縣的人口猛增,亭長里長和鄉長非常少,我打算讓他們到各地去任職。他們對我大漢的忠誠絕對沒有問題,只是缺乏識文斷字的能力,所以,我想請先生派批弟子到龍山大營去教這些傷兵識字,不知先生能不能幫忙

王剪高興地說道:「大人想得周到啊。我明天就派百名弟子到龍山去。」

「這主意是襄楷大師出的。」李弘笑道,「前段時間他給我寫了封信,說他在各地傳教治病時,發現很多的地方缺少亭長里長,滋事打架的事屢禁不絕,很混亂,於是他就給我出了這么個主意。等他從黑山回來了,我要好好謝謝他。」

王剪搖頭嘆道:「襄楷大師大概不會回來了。」

「為什么」李弘奇怪地問道。

「自從古文經學改為官學後,今文經學的儒士對我們攻擊得非常厲害,尤其是對北疆的治理之策,頗有非議,認為大人奉行的法家學旨,完全悖離了儒學重禮輕法之道。」王剪說道,「襄楷大師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出面駁斥。襄楷大師奉行的是黃老之學,認為天下應該以無為而治,兼用墨家尚賢尚同等治策,這和我們主張的儒法兼融之策頗有想通之處,但他遭到了今古文經學儒士的致攻擊。襄楷大師於是拂袖而去,暢游天下去了。」

李弘搖頭苦笑,「這些儒士做事不行,高談闊論起來倒是頭頭是道。」

「大人對這件事怎么看」王剪問道。

「各門各派的學術主張治國之策,我認為都有長短,但對北疆來說,誰能解決北疆的穩定問題,誰能解決北疆數百萬人的吃飯問題,誰的學術主張治國之策就是最好的,否則,都是閑聊胡扯的東西,對國對民半分好處都沒有。」

「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說,你支持晉陽大學堂研習各類學術,從而為北疆的穩定和振興尋找最合適的治理之策」王剪問道。

「當然這樣最好了。」李弘笑道,「比如說王符先生的潛夫論,其中的移民屯田戍邊農工商並重發展對北疆就非常有作用,我們為什么不能從中得到更多有利於北疆發展的策略我就直在看這書,從中受益匪淺。我讀了許多典籍,知道春秋戰國時,儒墨兩家是當時學術的顯學,名動天下,但當時法家也頗為各國所尊崇,商鞅李斯,不都是以法治國的典范嘛。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斷於法,我覺得現在北疆的治理之策距離這個法家的要旨還差之甚遠。北疆要想迅速恢復元氣,甚至恢復到孝武皇帝的繁榮,必須要做到儒表法里,儒法互補,儒道互補,綜各家之長,才能有所成就。荀子所推的隆禮重法之術,我覺得就非常可取。禮法並重,有何不好」

王剪贊賞地點頭說道:「大人說的有理。可惜,現在人太偏頗,有理智的人就更少了。」

李弘笑道:「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先生能在晉陽大學堂重習荀孟之術,讓諸生都能理解這句話,都能記住這句話,或許偏頗之人要少點。」

王剪猶豫了下,問道:「大人突然提出讓北疆諸生研習荀孟之術,有何深意嗎」

李弘急忙搖手道:「沒有,沒有,只是個建議而已,我是個武人,對學術之事治國之策都是知半解,讓先生見笑了。」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

三月下,洛陽。

天子的西遷車駕於本月初五到達長安。在主持西遷大任的太尉趙謙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的努力下,天子和公卿百官,朝廷各府衙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相國董卓非常滿意,數次上奏天子,請求嘉賞三公大臣,尤其是司徒王允。

王允在任職河南尹的時候,因為對董卓曲意逢迎,矯情屈意,言聽計從,深得董卓信任。他被拜為太仆後,又因為鼎力支持西遷,積極安排西遷諸事,更為董卓所贊,隨即被拜司徒,委以主持西遷重任。王允這種阿諛奉承喪失氣節的做法,遭到了朝中諸多公卿大臣的鄙視和抨擊。王允不為所動,就象沒聽到樣,只顧埋頭做事。雲台的典籍宗廟器物和皇宮用具被他率先指揮人手搬到了長安,速度奇快。王允到了長安後,董卓隨即把朝政盡數托付於王允,由他全權處理國事,對他非常信任,而王允也沒有辜負董卓重托,把朝政安排得穩穩當當,而且還趁著這個機會,在三輔郡縣和朝堂安置了許多自己的門生故吏和朋友。王允的卑劣行徑令公卿大臣切齒痛恨,光祿大夫蔡邕甚至揚言要把他的無恥寫到漢史里去。蔡邕回到朝廷後,奉旨再度主持編纂撰寫漢史。

公卿大臣越是上奏彈劾王允,董卓就越是信任他。

這時,從長安傳來了許多不好的消息。先是匈奴人的鐵騎游戈於馮翊郡北部區域,威脅了長安的安全。然後是北地郡太守宋文以籌建牧馬苑為名,領兩千郡國兵進入了蕭關,屯兵於六盤山北麓,隱約也有威脅長安的意思。而更嚴重的是,韓遂馬騰等西涼叛軍趁著京畿大亂的時候開始攻擊漢陽郡了。這個消息不是傳聞,而是真的,是漢安都護皇甫鴻帶回來的。因為西上酒泉的路被叛軍截斷,皇甫鴻只好返回了長安。

此時,董卓已經同意了李弘的制衡之策。李儒已經到河東和李瑋商議具體辦法了,所以長安北面的威脅很快將解除,至於西涼叛軍的事,董卓也胸有成竹。他和韓遂馬騰都是西疆的老朋友了。自己現在又主掌大權,完全可以滿足韓遂和馬騰提出的條件。何況自己也早有招撫他們的意思,有這兩人在西疆,自己就無須擔心腹背受敵了。

董卓雖然不擔心別人威脅長安,但他卻極度擔心長安和西疆的百姓暴發叛亂。糧食短缺問題已經成了自己能否度過這場危機的關鍵了。

關中的糧價已經漲到八千錢石,但無論糧價怎么漲,關中缺糧是事實。關中無糧,西疆自然也就岌岌可危了。目前關中關西的門閥迫於形勢,已經陸續開倉賣糧。然而這些糧食數量有限,相對於關中關西和西疆數百萬人口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王允提出了個建議。南陽太守張咨給孫堅殺了,現在南陽被後將軍袁術占了。如果能擊敗袁術,奪回南陽,那糧食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南陽是大漢國第大郡,富甲天下,以南陽現在的存糧支援關中,關中三年都吃不完。為此,王允建議董卓任命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與中郎將段煨起,領軍出武關南下攻擊宛城。武關位於京兆尹商縣丹水河的東岸,是關中的南大門,和函谷關蕭關大散關合並稱為關中四塞,也是古秦國的四大要塞之。

王允說,楊瓚是弘農郡楊閥的人,士孫瑞是扶風郡的經學世家,天下知名。這兩人在南陽門閥中都有定的聲名。到了南陽後,他們可以迅速得到當地門閥的支持和響應,有助於擊敗袁術。

這個建議讓董卓很心動。從南陽郡的背後發動攻擊,袁術兵敗的可能非常大,而且旦擊敗了袁術占據了南陽,不但可以解決關中的糧荒,還能沉重打擊叛軍的囂張氣焰,迅速扭轉眼前的不利局面。只是,董卓擔心的是,楊瓚和士孫瑞出了武關後,如果背叛自己,和叛軍聯手攻擊關中,那事情可就麻煩了。王允和這些人是不是很可靠呢

當董卓把王允的建議拿出來征詢劉艾和田儀兩人意見時,立即遭到了他們的致反對。

田儀不相信王允。他對董卓說:「大人,你了解司徒大人的為人嗎」

董卓當然清楚王允的過去。他摸著自己濃密的胡須,沉吟不語。

王允出身官僚世家,他的祖上是光武皇帝的重臣雲台二十八將之的王霸。王允就是王霸的六世孫。和其他門閥世家的子弟樣,王允很早投身仕途。王允文武雙全,學識不凡,同郡人郭林宗曾經譽之為王佐之才,但王允骨子里流淌著股彪悍的血性,這大概和他出身北疆和祖上是武人有關。他為人秉直,脾氣倔犟,誰都不怕。他十九歲任太原郡決曹掾的時候,小黃門趙津回老家晉陽省親,貪橫放恣,無所不為。王允大怒,瞞著太守劉瓆把他捕殺了。孝桓皇帝聞訊大為震怒,立即下旨把太守劉瓆殺了。王允因為位卑權輕,無罪釋放了。王允很內疚,為這位因自己而死的故主守喪了三年,然後才回家重返仕途。

如果換了別人,有了這次血的教訓後,好歹要世故些,圓滑些,收斂點,但王允還是那樣張狂。當時郡府里有個差缺,太守王球征募了個叫路佛的儒士充任。這個路佛品行名聲不好,王允覺得太守大人選人不當,於是犯顏勸諫。而且還固執己見,非要太守把他罷了。王球很生氣,把王允關了起來,要教訓他下。但這事隨即被並州刺史鄧盛知道了。鄧盛和王閥關系深厚,本人又喜歡王允,所以他急忙書告王球,把王允救了出來,還征辟他為別駕從事。王允因為這件事身名大振,不但升了官,還連續被三公征辟。

有了這兩個教訓,他應該成熟些了吧沒有,他變本加厲,更厲害了。黃巾軍起事後,王允被拜豫州刺史,率軍大破境內的黃巾軍,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李儒起,抓了數十萬黃巾俘虜,按道理戰功卓著,可以升官了,但他不但沒有升官,反而給抓起來了。王允在繳獲的黃巾軍戰利品里發現了張讓和黃巾軍私密聯系的信件,於是他上奏彈劾張讓。張讓當時是倒了點楣,但隨即就找個機會把王允下獄了。王允運氣似乎不錯,剛剛下獄就碰上大赦,官復原職了。張讓豈肯放過他,再次羅織罪名把他抓了起來。王允的家人認為他死定了,送了杯毒酒讓他自盡,免得將來遭受閹凌辱。王允把杯子砸,大聲叫道,我為人臣,獲罪於君,應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能以毒酒求死。王允算是條漢子,至死不屈。後來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上奏為他求情,又經多方營救,到第二年他才獲釋。

田儀說,就王允這種剛直不阿往無前的性格,他會在何進死後突然轉了性子,對你忠心耿耿可能嗎何進於他有恩,但大人先後殺了何太後舞陽君,還把何苗剖棺戮屍,他會沒有報仇之心楊賜是他老師,他和楊閥的關系非同般,而且他也是研習今文經學的,對大人修改官學事,他難道就沒有點看法還有,荀爽在王允任豫州刺史的時候,曾經受辟為府衙從事,兩人之間是故主和故吏的關系,你想,荀爽現在怎么會不聽王允的王允這樣阿諛奉承你,必有所圖。

太原王閥在北疆是第大門閥,北疆至少有半以上的官吏都是王閥的人。過去他們很可能看不起李弘,不願意和他過多接觸,但隨著北疆疆域的擴大和李弘權勢的顯赫,他們肯定要和李弘走到起,而李弘為了北疆的穩定和發展,也正在刻意和王閥搞好關系。王允為了王閥的利益,勢必要保住北疆,也就是說,他要幫李弘把,這大概正是他積極配合和慫恿大人西遷長安的重要原因。制衡之策對北疆的好處顯而易見,而王閥也必將從中獲得驚人的利益。王閥想在北疆獲得的利益不是錢財,而是權勢。如果他們僅僅為了錢財,早就可以象衛閥徐陵樣,直接參予屯田和鹽鐵經營了,但他們為什么直隱忍不發

另外,河東衛閥范閥,長安徐陵麹忠,哪個不是和北疆牢牢地捆在起這些人和關中關西關東的門閥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們哪個不想大人立即回到長安去在這種情況下,王允和長安的幫門閥官僚想要干什么,大人難道還猜不出來

董卓漸漸明白了。王允這是逼自己回長安,以幫助北疆實現制衡之策。北疆穩住了,發展了,實力強橫了,才能橫掃關中。那時,李弘無論是勤王還是除,都是件輕而易舉的事。自己倒了,天子回洛陽了,獲利最大的是門閥士族,尤其是太原的王閥。王閥在李弘回到京城後,北疆隨即也就成了他們的天下。

王允的這個建議其實只要仔細想想,誰都知道對董卓不利,說白了很幼稚,但王允為什么還要鄭重其事地書稟董卓王允是想告訴董卓,長安很危險,有可能要發生兵變。董卓不在長安,又沒有幾個得力的心腹手下,朝中的公卿大臣可以肆無忌憚地和關中門閥西疆叛軍,甚至段煨這樣的北軍將領協商勤王鋤的大計。

門閥的力量董卓已經領教數次了,而此時的長安正處在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自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盤皆輸。

董卓越想越不安,有點坐不住了。制衡能不能成功,到目前還是件懸而未決的事。但長安如果亂了,潼關失守,自己被困在洛陽,那就什么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