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0 部分閱讀(1 / 2)

對策。

讓武人入朝,和武人共理朝政,利用武人的力量,重新制衡皇權和相權,並迅速限制長公主的權柄,削減大將軍的權力,確保將來小天子能順利主政,確保中興大業能繼續穩定推進。

自己要離開朝堂了,活在世上的日子也不遠了,在最後的這段歲月里,無論如何也要為社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長公主非常憤怒,她拒絕修改官制,拒絕削減中書監的權力,拒絕實行顧命制。

「傳旨周忠李瑋兩位大人,請他們回長安去,我不會召見他們。」

蔡邕筱嵐劉放孫資黃岳五位大臣都沒動。

長公主氣得面孔通紅,淚水情不自禁地滾了下來,「怎么你們也想把我囚禁深宮嗎」

「殿下,請你冷靜點。」蔡邕勸道。

「我還不夠冷靜嗎」長公主尖聲叫道,「如果任由他們為所欲為,這大漢的社稷就要毀在他們手上。我不會答應他們,絕不會。你們都退下去,此事就這么定了,無需再議。」

蔡邕沒有走,長公主也沒有趕他走。等到筱嵐他們都離開後,長公主走到蔡邕身邊,象孩子樣貼在蔡邕的背上,摟著蔡邕的脖子,無聲哭泣。

「父皇好狠心,他把我趕出了洛陽,他把個奄奄息的社稷交給了我,我該怎么辦」

「殿下,你還記得先帝的遺詔嗎」蔡邕低聲說道,「承擔挽救社稷之責的不僅僅是你,還有大將軍。」

「大將軍大將軍比父皇還狠心,我好恨他」長公主的聲音顫抖起來,「我叫他暫緩打洛陽,他就把陛下帶到了洛陽,威脅我。我削他兵權,他就走了之,故意逼著他的部下發動兵變。現在他還要殺我,他竟然要殺我」

蔡邕長嘆。「殿下,你想錯了。你看看現在的形勢,大將軍的處境比你還艱難啊。」

天子在渭橋遇刺是事實,張燕帶著天子避難於北軍大營也是事實。但北軍出動了嗎張燕發動兵變了嗎沒有。張燕到目前為止還是保護天子的功臣,他沒有任何違律的事實。

張燕的手段非常高明,他做出了發動兵變的態勢,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了兵變爆發的危機,不得不立即做出應對,於是長安事實上形成了兵變之局。但這時長安其實根本沒有兵變,只不過形勢上處於觸即發的險境而已。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

相反,何風拿著大將軍的手令火急火燎地跑到了櫟陽,保護殿下,確保殿下的安全,這是應對兵變的上上之策,但這時長安有兵變嗎沒有。於是,何風這支軍隊的出動就構成了長安兵變,何風成了長安兵變的罪魁禍首。雖然何風軍隊的出動,暫時化解了長安觸即發的險境,給朝廷迅速做出應對贏取了時間,但他在北軍沒有出動的情況下,在長安事實上沒有爆發兵變的情況下,擅自出兵奔赴櫟陽,這本身就是兵變。

長公主可以承認這道手令的效力,即使長安沒有兵變,你也可以說是次正常調動。但問題是,此刻形勢變了,此刻北軍有充足的理由出動了,不管你是否承認何風出兵合法,張燕都可以不承認。他都可以出兵,他的兵變變成了平叛,他的功勛更大了。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有罪的是何風,以及給何風手令的大將軍。

何風的軍隊到了櫟陽,朝廷驀然發現形勢不但沒有得到絲毫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機。朝廷非常被動,為了阻止張燕以平叛的名義出兵,為了防止社稷遭受敗亡之禍,他們唯的解決辦法就是和張燕坐下來好好談談。

這和當年董卓進京,太傅袁隗不得不和董卓坐下來商談國事模樣,只不過現在太傅換成了楊彪,而威脅社稷的是張燕而已。

張燕為什么要發動兵變原因很簡單,大將軍放棄了他們,拍拍屁股走路了,不管他們死活了。他們怎么辦軍功階層如何生存他們要入朝為卿,要參與國政,但這還不能保證他們的生存。

長安第二次兵變,司徒王允對武人采取了排斥和殺戮的方式,這告訴他們個道理,要想保證生存就要掌握更大的權柄。但問題又來了。長安第三次兵變,李傕郭汜之亂,又告訴了他們個道理,如果武人主掌權柄,完全排斥士人,會敗亡得更快。前人失敗的教訓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那么今日軍功階層用什么辦法,才能既保全社稷,又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辦法也很簡單,以損失天子和長公主的利益為代價,最大程度地滿足武人和士人的利益。

現在的形勢正好可以做到這點,於是武人和士人坐到了起,商量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要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個前提,那就是社稷必須越來越穩定,以便確保長治久安,國力必須迅速恢復,以便確保財賦進來越充足。而要做到這點的前提是,朝堂要穩定。當他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討價還價的時候,心里都有個巨大的恐懼,那就是雙方沒有信任。

當年洛陽兵變和長安第次兵變,同樣告訴武人和士人們個道理,那就是要合作,要互相信任,最起碼在社稷沒有徹底穩定之前要盡可能齊心協力。這個道理來之不易,是用大漢十四年的災難,是用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雙方如何取得信任不可能,雙方不可能取得信任。

洛陽兵變,長安三次兵變,血淋淋的事實,誰敢信任對方這時只有個辦法,那就是互相制衡,以互相間的權力平衡來代替信任,於是天子長公主和大將軍就進入了制衡之局。

制衡之局的關鍵是官制,但今日朝廷的官制是個畸形官制,大將軍手中的兵權被獨立出來了。因此要想實現制衡,首要之務是修改官制,而要修改官制,首要之務是削減大將軍的兵權。

大將軍手中的兵權太難動了。今天長安爆發的危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爆發。他們和我們樣,在如何削減大將軍兵權這個問題上,陷入了困境。

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代表武人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兵權本來就是和武人聯系在起,只要軍功階層出面,削減大將軍的兵權隨即不再是難題。

張燕制造了場兵變的態勢,逼得何風帶著軍隊趕到了櫟陽。這件事引出了連串問題。

大將軍明里放棄兵權,掉頭走人,暗中卻留下調兵密令,說明大將軍已經預料到軍功階層要發動兵變。他掉頭走人是逼迫軍功階層為他守住兵權。留下密令是控制局勢,等自己回來挽救局勢。也就是說,上至天子長公主,下至朝堂各方勢力,都可能會成為大將軍保住兵權的犧牲品,軍功階層也不例外。

張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犧牲品,但從黃巾系目前在軍中的實力來看,黃巾系將領極有可能成為大將軍血洗的對象。於是他斷然決定,和大將軍決裂,幫助朝廷削減大將軍的兵權,從而確保黃巾系將領的利益。

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大司農李瑋等人當然求之不得。雙方拍即合,於是這份官制修改方案就出來了。兵權由天子大司馬太尉和大將軍各領部,大將軍率軍征伐,僅擁有戰場指揮權。

武人的分裂,軍功階層的分裂,終於讓朝廷削減大將軍兵權的心願變成了事實。

大將軍回來後,會不會答應不答應,武人和士人就會聯手對付他,朝廷就會致認定他是長安兵變的策劃者。大將軍難道要和整個朝廷為敵嗎不會,他不會和朝廷為敵,更不會把何風和萬將士置於死地。還有更厲害的,現在天子在北軍大營,長公主在櫟陽,這兩地都有大量的黃巾系將領,只要張燕聲令下,大家魚死網破,全完了。大將軍只能答應,雖然他在軍中具有絕對的權威,但張燕過去畢竟是黃巾軍大帥,他手下的忠誠之士非常多,大將軍沒有把握控制全局。

如果讓大將軍在這種形勢下交出大部分兵權,可能會激怒大將軍,大將軍憤怒了,後果大家都清楚。為了確保社稷的安全,為了確保大將軍的利益不受損失,為了能夠讓他非常愉快地交出大部分兵權,朝廷只有損害天子和長公主的利益。

但天子和長公主如果完全失去了權柄,其後果更嚴重。洛陽兵變,長安三次兵變,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皇權淪喪。這些年,長公主大將軍和朝廷都在想方設法重建皇權的威儀,如果此次皇權遭到了嚴重削弱,不但長公主不會答應,恐怕大將軍回來後馬上就要揮起屠刀。

於是,顧命之制出現了。在天子年幼時,由顧命大臣輔弼天子,自周就開始了。但顧命制實行千多年來,其弊端很可怕,那就是顧命大臣篡逆,干脆推翻小皇帝取而代之。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後宮輔政開始取代顧命制,由此引出了外戚之禍和宦官之禍。本朝自高祖皇帝後,也是後宮輔政。孝武皇帝年輕時,飽受竇太後的掣肘,對此深惡痛絕,於是死前誅殺後宮,托孤於四大臣,但此後不再。光武皇帝中興後,吸取了外戚王莽禍國的教訓,嚴禁後宮外戚干政,但因為皇統屢出問題,這道律令隨即被丟到了邊。

現在,朝廷再次提出顧命制,是有長遠考慮的。

六年後,小天子就要主政了,為了防止長公主持續把持權柄,需要未雨綢繆逐步削減長公主的權柄,而最好的辦法無疑就是後宮制和顧命制並用,由長公主和顧命大臣起輔弼天子,順利完成權力的移交。

這個辦法,顯然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除了長公主,而長公主的顧慮是什么,就是皇權和相權的嚴重失衡,就是顧命大臣的人選。

當今朝堂上,大將軍權勢最大,即使把他的兵權削減了,也無損於他的強悍實力。軍功階層過去都是大將軍的屬下,現在的分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大將軍故意造成的,為的是讓他們離開自己的羽翼獨立生存。軍功階層強大了,對大將軍有益無害,這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強悍的人物成為顧命大臣,而且是在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誰都會寢食不安,睡覺都不敢閉眼睛。

朝廷為了打消長公主的顧慮,口氣設了六位顧命大臣,這滿足了朝堂各方利益的要求,同時也極大地削弱和制約了大將軍的權力。

那么,大將軍會不會很愉快地接受這個方案答案是肯定的。

從此次危機的結果來看,長公主損失慘重,不過對六年後小天子主政有定的幫助。大將軍損失了部分兵權,過去他就兼領尚書事處理國事,顧命大臣這個身份對他在國策上的影響並沒有什么助益。

外朝拿回了所有的相權,外朝有六位顧命大臣輔弼天子,參予國政的決策。拿到了部分皇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如果軍功階層大量涌進朝堂後,你再仔細研究下外朝大臣的構成,不難發現北疆人控制了外朝,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在這場危機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換句話說,大將軍的權勢不是削弱了,而是劇烈膨脹了。

所以,大將軍將會非常輸快地接受這個方案。

「大將軍既然愉快地接受這個方案,權勢極度膨脹,他的處境還艱難嗎」長公主坐在蔡邕身邊,苦笑道,「大將軍吸取了當年董卓敗亡的教訓,把武人推上了朝堂,現在北疆人完全控制了朝政,避免了重蹈董卓敗亡的覆轍,他還有什么艱難的」

「殿下,大將軍雖然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方案,但他內心的惶恐,恐怕比當年的董卓更加不堪。」蔡邕嘆道,「你想想,六年後,他的權勢該有多大他如何把軍隊交給天子如何把手里的權力交給天子雖然大將軍正在竭盡全力扶持天子,但六年後,天子不過十三歲,他能有多大的威信能有多大的功勛天子敢收下大將軍的權力和軍隊嗎大將軍又敢把權力和軍隊交給天子嗎」

「你再想想,朝堂上最尋常的事是什么權勢之爭。北疆人把持了朝政,北疆人高居公卿之位,他們還能齊心協力嗎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已經分裂,此次北疆武人的分裂也已成了事實,這么多勢力同時沖進朝堂,怎能不天翻地覆誰能鎮制他們只有大將軍。但平叛大戰迫在眉睫,征伐之事將接踵而至,大將軍哪有時間待在朝堂上穩定朝局朝堂上亂了,而大將軍再也無力舉起戰刀了,因為朝堂上幾乎所有的勢力都是北疆人,都是追隨他征戰天下的兄弟,他還能象過去樣肆意殺戮嗎他做不到,但他又不能讓這些人自相殘殺,他該怎么辦任由中興大業就此敗亡」

長公主霍然驚醒,恐懼霎時掠過了她的全身。

「如果他沒有離開長安,此次長安兵變沒有發生,六年後的危機或許還有解決之道。但我們逼得太厲害了,他氣之下甩手走了,以致於造成了今天的死局,將來的災難,臣有責任啊,難辭其咎。」

蔡邕憂心忡忡,仰天長嘆,「當年,太傅袁隗大人策略錯誤,結果導致天下大亂;三年後,司徒王允大人犯了同樣的錯誤,結果徹底葬送了社稷,把社稷推進了傾覆的深淵;十年後,我竟然再次犯了和他們同樣的錯誤,結果讓中興大業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我走之後,朝堂上聲望最大的就是太傅楊彪了,他應該是最佳的丞相人選。雖然楊彪是頭老狐狸,最善明哲保身,但他和我們樣,對武人懷有很深的戒心,對軍功階層把持朝政更是不滿,如果讓他出任丞相職,恐怕六年後,洛陽長安之禍將再次重演。而那時大將軍威力巨大,非董卓李傕之流可以相提並論,旦局勢不可挽救,則社稷將毀於旦夕之間。所以,這個丞相不能讓別人做,只能讓李瑋大人來做。」

「李瑋大人才智超絕,又是北疆人,而且他是最早追隨大將軍征戰天下的士人,其功勛極為顯赫,深得大將軍的信任,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如果六年後,他不能化解這場危機,那么」蔡邕沒有說下去,神情沮喪,連連搖頭。

「老大人,那現在可有對策」長公主垂著頭,小聲問道,「大將軍還能信任我嗎」

「大將軍走了,他預料到了這場危機,為此他特意讓何風保護你,難道這還不夠嗎他直信任你,但你」

「他既然知道會發生這場危機,為什么還要走」長公主抬頭望著蔡邕,臉顯怒色,「他是故意的,故意把你逼出朝堂,故意讓大臣們自相殘殺,故意造成這種危局現在好了,他滿意了。我倒要看看,他回來如何收拾殘局」

「殿下」蔡邕有心想勸,但這種事,他實在不宜多說,越說長公主和大將軍之間的誤會越深。「殿下,李瑋大人出任丞相,雖然可以暫保朝堂上的穩定,但由於這份官制中的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皇權威儀受到重挫,將來李瑋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解決問題。所以要想解決六年後的危機,要想保證小天子順利主政,首先這份官制就要重新修訂。」

「我不會答應的,等大將軍回來,我看他怎么收場他有本事,就把我殺掉算了。」話還沒有說完,長公主眼里的淚水已經滾了下來。

蔡邕愣了半天,「殿下,目前形勢危急,穩定是重中之重,無論如何都要先答應修改官制,等大將軍回來後,再從長計議,設法重修官制。顧命大臣雖然有輔弼天子之責,但並不能完全代替內朝決策,殿下只要得到大將軍相助,重新控制中書監,樣能牢牢制衡相權。這事關系到社稷興亡,殿下千萬不能逞強時意氣,壞了大事。」

長公主垂淚不語。

蔡邕又勸了會兒。在他看來,長公主如果信任大將軍,兩人齊心協力,不但可以聯手捍衛皇權,穩定朝堂,還能有助於解決六年後的危機。六年後,小天子主政,長公主要交出所有的權柄,大將軍也要交出很大部分權力,這時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極其重要,直接關系到漢祚的興衰。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個時候,還可能有信任嗎

「將來怎么辦將來怎么辦」長公主傷心欲絕。

蔡邕長吁短嘆,彷徨無計。

八月初八日上午,長公主召見周忠和李瑋,聽取了他們對官制修改的解釋和說明。長公主說,官制修改事關重大,我要仔細考慮後再做出決定。至於彈劾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奏章,先放著,等事情查清楚了再說。次彈劾兩位上公大臣,在朝中也算是天大的事了,不能不慎重。

周忠和李瑋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八月初九日凌晨,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再度召集公卿大臣議事。

長公主的拒絕在眾人意料之中。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太尉荀攸建議,即刻審結謀刺天子案,把呂布抓起來,以便讓何風迅速率軍進入黎陽城,和南軍之間產生沖突,繼而形成威脅。

八月初九,大司馬徐榮和代領御史台的老大臣司馬防親自坐鎮廷尉府,廷尉卿鮮於輔廷尉丞陳好治書御史郗慮司隸校尉王澤京兆尹余鵬等大臣聯合審案。

當天下午,前太尉張溫的夫人趕到廷尉府,要求拜見大司馬徐榮。張溫的夫人是蔡瑁的姑姑,她是來求情的,希望徐榮能看在張溫的面子上,網開面,留蔡瑁條性命。徐榮滿口答應,命人把蔡瑁押回館驛,把另外位特使韓嵩抓來了。蔡瑁嘴硬,至今不肯招供,換個穎川韓家的人,正好可以勸降,也好拿到口供,盡快結案。

八月十,上午,大司馬徐榮光祿勛張燕廷尉卿鮮於輔大司農李瑋帶著奏章趕到櫟陽。

謀刺天子案已經水落石出。

襄陽特使徐庶王朗華歆等人奉命策劃謀刺天子。孔融張邈陳宮張超臧洪禰衡陳登等人因為不滿大將軍擅權禍國,試圖刺殺大將軍李弘。去年陷害辛評荀諶等人正是為了轉移目標,打算趁亂行刺,不料張超貪贓枉法事泄漏,致使行刺時間再推遲。他們擔心郗慮獲知秘密,派人刺殺,但因為部署失當,臧洪被抓。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打算叛逃襄陽,於是和襄陽人取得了聯系。雙方拍即合,隨即籌劃謀刺天子。

目前主要涉案叛逆都已被抓。孔融等十七位大臣供認不諱,罪證確鑿。經過朝廷諸府聯合商議,奏請天子和長公主下旨,即刻予以誅殺。

御史台上奏彈劾蔡邕劉和呂布等七位大臣,認為他們對天子遇刺有不可擔卸的責任,有失察包庇縱容泄漏國政機密等諸多罪責,應該立即罷職,羈押於廷尉府審訊。

長公主急於穩定局勢,當即下旨,接受朝廷奏議,七日後,誅殺孔融等十七位叛逆,九族皆滅。

罷免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等六位大臣,即刻羈押於廷尉府。

辛評荀諶審榮等人無罪釋放,官復原職,並給予定的賞賜以示安慰。

所有襄陽特使全部關進廷尉府,嚴加審訊,務必徹查藏匿在朝中的叛逆,以免天子和朝中大臣再遇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