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8(1 / 2)

你有時間把我脖子弄成這樣子,還不如叫醒我,聊聊天也好啊。」

嚴澹笑著回說:「好好好,都聽你的。」

雖然嚴澹內心想的是:蓋棉被純聊天這種事,聊起來估計陶清風一來休息不好,二來擦了些別的火出來不住怎么辦。他也很無奈,昨晚上摟著陶清風時,差點想不管不顧把他抱上直升機,飛到他家哪個沒人的度假小島上面去,什么人都不打擾,什么正事都不干,就每日教陶清風周公之禮到底是什么。

忍了又忍,才忍住。

不過嚴澹現在也還沒有放棄這個念頭,願望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就實現了呢?

和康學英這一路調研,陶清風了解到關於劇、關於農村更多的情況:這部片子的原型文本,是紀實文學書目《塘瀚之路》。這本書,是康學英一個在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朋友推薦給她看的,看了之後讓她深有感觸。這部片子的籌拍,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雖然這種支持更多體現在審核通道上,投資拉得並不是特別多。但也足夠康學英籌起基本的班底,滿懷動力去做這部劇。

不過這一路上,陶清風也思索著更多的疑惑:「我記得上世紀走市場經濟,集體合作社模式是已經被淘汰了的。不吃大鍋飯,個體經營有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

「今非昔比。」康學英淡淡道:「這樣子來解釋吧,沒有人捆住農民的手腳了。農民的很多選擇是進城打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在村里。他們的確去拼搏奮斗了,但有沒有靠打工富裕起來呢?」

陶清風誠實道:「我並不太清楚這後面的數字。」

康學英反問:「那你清不清楚,為什么農民要選擇進城打工?」

陶清風沉吟道:「我想是因為,即便打工很辛苦,但是入還是比種地要高。」

「是。就拿塘瀚村為例,這個村轄十個自然村。登記人口約三千人,土地面積約兩千畝。也就是說大約一戶人家能分到一兩畝地。一畝地能產多少作物呢?如果耕細作,拿辣椒這種作物來說,可以年產三四千斤。折算成市價約三四千元。這就是農民的全部年入了。還是在他們非常勤勞,成也沒受到天時影響,老天爺賞飯吃的情況下。幾千元維持生活,又要照顧老人孩子,基本不可能有什么結余。」

光靠個人單打獨斗的種田,也擺脫不了貧困。何況就算解決了吃飯問題,其他的,穿衣看病養孩子上學都需要用錢,錢從哪里來?這才是很多農民不得不去打工的原因。

康學英對陶清風繼續說:「而農民如果出門打工,有的運氣好,年底還可以帶幾千元回家。可是這也遠遠不能讓他們富裕起來。有句話叫做『一|夜跨過溫飽線,三十未進富裕門』。」

陶清風回想著劇本上,一開始趙暉剛大學畢業時,也是不願意回村的。他在大城市找工作,但是要租房、要吃飯、要面對大城市種種消誘|惑……半年下來,他只存了一千多元,深深意識到「這樣不行」。

窮則思變,是劇本的核心之一。

陶清風邊跟著康學英,在村里田坎附近走動散心,他眼中所見,田地中作物斑雜,各家人種的不一樣,有人田地種得齊整,有的甚至荒蕪。

陶清風這時候就恍然理解了一點大綱里對於「集體化產業分工」的理解,說了一個之前一直不太懂的詞:「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