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6(1 / 2)

支付了。麗莎還在實踐著她的宏願:一派要把陶清風捧成一哥的架勢,什么好資源都先給陶清風遞一下。

所以這兩年,哪怕陶清風在上學,每個寒暑假也都有戲拍。而在《東歸西渡》獲得年度觀眾喜愛電視劇投票第一,和《山之》給陶清風捧回了國際電影節的一個獎項之後,他寒暑假的片約資源,也是短期中最好的那批次了。

不過陶清風還是不得不放棄了一些拍攝周期太長,無法協調檔期的好資源。為此麗莎非常心痛,曾希望陶清風能休學半學期之類的。但是陶清風堅決不做,不翹課不請假,使得華影大學內,哪怕是眼紅得滴血盯著他每個動作的小部分陰暗之輩,也找不到一絲一毫理由舉報。

大三上學期的時候,陶清風跟隨華影大學「鏡頭與屏幕」課程的老師,參與了拍攝、制作一個叫做《海洋人》的國際合作紀錄片項目。該項目導演是美國探索頻道制片人兼導演,劇務人員大多來自《國家地理雜志》等自然環保期刊。陶清風在這個紀錄片里,除了扮演一些「人」片段,主要工作就是給導演當助手,學習與實踐如何用鏡頭拍攝出各類場景。這算是他們大學的實習。

這個項目輾轉七大洲四大洋,陶清風參與的部分耗時六個月,總制作超過兩年。最後成品是一套十集的大型海洋紀錄片,在全球多個頻道同步上映。國內最大的視頻網也購買了版權,播放量很高。

對於陶清風來說,最大的獲便是學到了許多技巧豐富的鏡頭語言。

而對於陶清風的粉絲們而言,她們的樂趣又多了「在紀錄片的npc背影中尋找偶像」:「猜猜看清風哥哥今年扮演的是漁人還是農民」「我覺得這只海豚很可愛會不會也是清風哥哥跨物種出演」「今天清風哥哥又給了我們什么驚喜呢」?

當然,海豚肯定不是陶清風演的,他真的沒有跨物種能力。

海箕村的進出通道,也效率超高地,在兩年後修通。索道橋旁邊,一座斜拉鋼索大橋,兩邊支撐柱釘在懸崖上,下方落差兩百米,是a省最高的跨江大橋。橋路可供車輛出入,從此海箕村不再囹圄於天塹,村民出行變成了從容的通途。從前需要索道進出,花一個小時,有危險、效率低的進出方式被改變。如今的大橋,村民開著個小摩托,只需五分鍾便可出村上主路,再開二十分鍾到縣城,就能接通高速路。

為此海箕村村民們第一次集資買了個二手小皮卡,統一替村里人把種地果蔬拉出去販賣。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有了道路後,該村開始實施招商引資打造旅游業的計劃。

而陶清風,也在道路開通的剪儀式上出席,並幫村里積極聯系。他自己雖無意於投資實業,但有了他的名氣打底,捐款事跡見報傳揚,無形中擴大了該村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投資商的好奇視線。政府也幫忙引資,很快該村就籌集到二十億的第一期資金,用於修繕村中基礎設施、規劃遷移和安置。兩年後又籌集到第二期資金,開始打造旅游景點。

老村支書告訴陶清風:從前村中住宅都是村民自己修的泥土房,不規范也有安全隱患,而且不美觀。這回拆遷安置,建造了統一規格的獨棟住宅小樓,修得非常漂亮。那些非耕地的荒處,即將建一個小型民族生態廣場。開幾家民族手工藝特色小店、食宿小店。有游客時可以參觀、吃飯和住宿。沒有游客時,村民可以在寬敞的廣場上曬谷……

嚴家二哥經過陶清風的牽線,也來海箕村投了一個(在他看來毛毛雨錢)的「小」項目:滑索的升級、承包維護。當然這在日後成為熱門旅游體驗項目,回報率超高也是後話了。

陶清風仔細詢問村里工程規劃,很關心孩子們上學之事,得知已經有投資商資助建了小學。陶清風沉吟後,拿出兩千萬,搭建一所性質類似於小型圖書館的「書院」。這個項目沒有益,算是慈善捐款。書院里放著從藏兵洞里起出的碑,這是一篇作者姓甚名誰已不可考的碑文,佇在書院中桂藹桐蔭中,平添了幾分古香雅韻。

「就叫『清風書院』吧。」村中老支書笑眯眯地說。

那條把天塹變通途的跨江大橋路,已經被命名為「清風路」,這間書院也起該名字遙響呼應。從此後伴隨村中孩子成長,再目送他們踏上那條路離開家園,探索外面廣闊的世界。

陶清風和嚴澹站在「清風書院」前,嗅著陣陣桂香,百感交集。

「差一幅對聯。」嚴澹指著匾額兩邊廊柱空處。

「燕榜眼請賜墨。」陶清風很謙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