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0(2 / 2)

諸侯王的子孫中除了世子之外,都支持《推恩令》,諸侯王的後宅之中,便是王妃,也要考慮著自己除長子外的其他兒子,更何況妾室?

諸侯王內部因《推恩令》四分五裂,自然組織不起來有效的抵抗力量。

而陳文和翟陽的《招賢令》中所說科舉也是如此。

世家為了延續,必須得培養最優秀的繼承人。

就像是羅家一樣,上一任羅家家主是他大伯,這一任卻是他,而不是大伯的兒子。

可羅家其他人就算心中服氣,難道不遺憾?

誠然,羅家勢大,各個子弟都能用羅家的資源,為自己謀求前程。但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各人分得的資源總是不同的。

就像是他的大伯能當三公,他的父親就只能當個洛陽令。

或許他的父親和大伯之間才華有高低之分,但這差距真的有三公到洛陽令這么大嗎?

而且,並非所有家族,都是上任繼承人去世的時候,祖父輩還在,還能在第三代中繼續選擇繼承人。人都有私心,若大伯還在,真的會選擇他,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為繼承人嗎?

那時候,一切資源都要為他堂兄所用,自己想要的都得靠後,他自己會甘心嗎?

就說現在,他的堂兄弟們,特別是大伯的兒子們,又甘心嗎?

他思及羅家在想要自立時弄出的種種丑態,這其中難道沒有那些人想要爭取更多資源的緣故嗎?

既然羅家他當繼承人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他們只能將羅家變得更強大一些,自己分得的就多一些。

而科舉制度則給了這些沒有被家族選擇的人另外一種晉升途徑。

在科舉中,陳文和翟陽建議舉辦縣學、州學、太學三種層次的學校,縣學以郡為范圍,考三場可入學,身上就有了秀才功名,可以去官服當小吏;州學以州為范圍,考一場可得舉人功名並入學,得到之後可以考取郡守以下地方官職。

考上舉人之後,就能進京趕考,考上之人就能進入殿試,在大殿上,由皇帝親自出題,並排列名次,直接授官。

太學則由三種人組成,一是官宦之家有名額,可以讓家族子弟入學;一種是各地有一定名額推舉人才,這人才至少得是秀才;還有一種,則是宗室子弟入學。

太學生地位等同於舉人,只要入學三年以上,便可以直接和舉人一起參加會試,參加進士選拔。

當然,若是考不上,太學生也可以做官。他們比舉人強一些的是,一不用等候空缺,二是直接只從品級限制,不一定非要外放。至於之後,他們都和舉人一樣,可以憑借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這只是正常途徑,家人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在皇帝面前直接為子弟求官。

這些都是實職,至於可以繼承的榮譽虛階,就嚴格按照嫡長制。

陳文在折子中義正言辭道,嫡長繼承乃是人倫,這么做可以規避不嫡不長的混亂現狀,不至於兄弟鬩牆,父子生隙。

羅朗看了之後,忍不住嘆氣。

嗯,說的好有道理。這一點一說出來,至少朝中儒士肯定會拍手稱贊。

他們這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