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1(1 / 2)

的慘案是太子心中的一根刺。

現在由於瞿寄淵出現,那根刺又被挑了出來,它深深地扎在太子的心底,如果不□□,那根刺便永遠不會消失,太子妃知道太子會幫瞿寄淵,會幫李遠岫,那么這根刺被連根拔出的日子也不會太久了。

太子第二日果然進宮見了皇後,他只是技巧地提到年年水災的那幾個地方有個地方現在治理的特別好,然後提到了李遠岫,皇後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恍惚了許久。

她看了兒子一眼,皇帝已經有了退位的打算,太子原本一直抱著不願爭的心思,只是按部就班做一個稱職的太子,如今他居然主動提到李遠岫,這讓皇後由衷地高興了起來。

瞿寄淵站在聚祥樓上看向皇宮的方向,他昨晚去見了薛刺史,將一些東西交給了薛大人。

薛刺史對於薛卓老老實實回家當個好兒子的事,對瞿寄淵萬分感謝,他是個聰明人,瞿寄淵話里話外不離李遠岫,再加上他知道瞿寄淵是個斷袖的事,自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李遠岫是個好官,他每年上報的時候也是著重誇獎,然而每年都不見水花,雖然在朝上提出這件事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他也不過實話實說罷了,對於有些事,不過是知道裝不知道罷了。

這日的天氣很好,太陽暖洋洋的,瞿寄淵覺得舒適極了,他喃喃地念道:「已經是春天了。」

朝堂上的事是與薛刺史再次見面的時候告知他的,情況與他想得差不多,薛刺史將李遠岫的事一樁樁說出來後,提出將李遠岫調回京城讓他更好地發揮能力,便有人反駁,連李遠岫借糧也被說成了剝削貪污。

薛刺史原本以為自己是孤軍奮戰,哪里知道太子也會橫插一腳,太子與李遠荷那段往事其實知道的人沒幾個,能知道的自然也是皇後的自己人,所以根本沒有傳播出去,所以太子會出手實在出人意料。

太子只說他聽到的與薛刺史所說的相同,而且薛刺史才是李遠岫的上鋒,他知道的自然最清楚,而京中的各位大人又怎么能保證自己聽到的就是真的?

皇帝對於太子主動插手朝堂上的事很高興,他這幾天常常聽皇後提到李遠岫,又時常聽她懷念過去,對李遠岫自然也是好感多多。

朝堂上爭論不休,反對李遠岫回京的人抓住他跟富商借糧的事大做文章,薛刺史在緊要關頭將一些李遠岫蓋了印章欠條拿出來,他向皇上說明,這些欠條原本是李遠岫寫給那些捐糧的富商、鄉紳的,只是後來這些人都把欠條又還給了李遠岫,借的糧便變成了捐給朝庭的糧。

皇帝看了連連點頭,然而,即使有這些證據,李遠岫又是當年是三甲,但已經被放到基層去了,現在再想調回京城自然不會那么容易,更何況還有人不想他回來,最後皇帝便問了蔣大人,所有人都知道李遠岫是蔣大人養大的。

大概誰也沒想到,這位李遠岫的好叔父卻只說了一句:「遠岫年紀還小,應當再多歷練歷練。」

蔣大人這句話說完自己就後悔了,不光薛刺史、太子等人看向了他,連皇上也神色不明地看了他兩眼。

他不該說這句話,他剛才實在怕皇上直接答應把李遠岫調回京城便脫口而出了,但他忘了自己雖然被李遠岫稱為叔父,但實際他並不是,就算他是新叔叔也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說出這樣的話。

李遠岫獨自一人呆在遠離京城的小縣城,一呆三年,有人提出讓他回京,他就算不能表現多么高興,也不應該阻止。

最重要的是,皇上要不要讓李遠岫回來,根本不會因為他的一句話而改變。

蔣大人知道這時後悔已經晚了,只能硬著頭皮道:「遠岫那孩子從小就認真,做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他做縣令做得好也正說明了這一點,但他歷練太少,只怕來了京城有些事情不能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