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 抵達庸城(1 / 2)

雖說學會騎馬,讓蘇雲朵付出了一些肉體上的痛苦,卻也讓她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

隨後的日子里,只要不是太陽太辣,蘇雲朵總會騎著「飛雪」與陸瑾康並騎,偶爾與陸瑾康快馬加鞭自由自在地奔馳一番。

駕馬飛馳以及視線中樹木景致快速後退的感覺,讓蘇雲朵的心里生出一種回到前世坐著汽車、火車的錯覺,很有些熱血沸騰之感。

不過這種時候不多,雖說蘇雲朵上手很快,「飛雪」也相當溫順,到底蘇雲朵也只是個初學者,陸瑾康自是不會由著她任性。

再說如今正值夏季,加之一路走來,甚少遇到陰天,蘇雲朵騎馬的時候並不多。

不過只要天氣允許,陸瑾康也不會刻意阻止。

他自己就是個不願意坐馬車的人,騎在高高的馬背上,就算迎面而來的熱風並不那么好過,可那種自由的感覺,自不是搖晃顛簸的馬車可比。

推己及人,陸瑾康很理解蘇雲朵的心情。

蘇雲朵發現自從她學會騎馬之後,不但自己不必總被困在馬車里被顛得七葷八素,整支隊伍的行程速度也隨之加快,這才明白這一路過來為了減少馬車顛簸,陸瑾康特意放緩了車隊的速度。

雖說這樣的行進速度,只要繼續與此前一般順利,自不會延誤他們的整個行程,可是誰又能保證接下來沒有個意外。

既然明白了此中關節,蘇雲朵自不會因為讓自己走得舒服而影響大家的行程,能騎馬的時候,就再不坐馬車,堅持與陸瑾康並肩而行。

接下來的日子,早晚或陰天蘇雲朵都會選擇騎馬,待太陽高了,才回到馬車里。

如此數日下來,果真提高了帶去隊伍的前進速度。

六月二十五這一日,一行人經過將近二十日的長途跋涉抵達燕山府,不但補回了先期拖延的時間,甚至還比預期早到了兩日。

到燕山府稍事休整之後,一行人將分為兩路。

柳玉虎將帶著兩位年輕的技師轉道往東,前往位於燕山府東面的秀水縣。

「這是我給孔老先生的書信,你們此去一切聽從孔老先生的安排。」蘇雲朵將一封厚厚的書信交給柳玉虎,並沒有再多說什么,畢竟該說得該交待的,這一路過來她已經交待得相當清楚明白了,相信柳玉虎三人必不會讓她失望。

「請主子放心,小的們定當聽從孔老先生的安排,盡全力提高產品質量,不墜咱御潔坊之勝名。」柳玉虎三人相視一眼,異口同聲道,隨後對著蘇雲朵深深一禮,轉身上馬揚鞭而去。

張平安等人則因為尚蘇雲朵尚未選定新酒坊的地址,暫時先隨蘇雲朵一同先往勃泥城去,待新酒坊地址選定再做安排。

寧忠平打算讓寧華有跟著柳玉虎等人一同先去葛山村進葛山村的村學繼續學業,免得荒廢學業。

成立不過五六年的葛山村村學,經過柳玉立、袁騰飛等人的努力,最近兩年都有孩子考中秀才,如今的聲望已經超過了林溪鎮上的鎮學,成為當地有名的學堂。

當然葛山村村學出名的還不僅僅只是出了幾名小秀才,還因為專門開設了一個醫葯班,專收對附近村鎮對行醫種葯有興趣也有天賦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這個班由孔老大夫及其弟子親自教學,幾年下來效果不錯。

雖說還沒人能夠真正出師獨自行醫,卻提高了附近村鎮赤腳大夫的整體水平。

最大的收獲自然是葛山村這一帶的村民。

葛山村這一帶山多地少,就算是地也多是貧瘠的山地,一年糧食種下來,風調雨順的年景除了交稅,最多也不過能夠圖個溫飽,年景不好時連交稅都難,賣兒賣女比比皆是。

雖說蘇雲朵在葛山村的葯材種植大業只收了一季葯材,卻讓葛山村的鄉親看到了希望,雖說蘇家去了京城,孔老大夫卻在葛山村落了腳。

隨著葯材種植的范圍不斷擴大,原本貧窮的葛山村開始富裕起來,漸漸地帶動附近的村庄也開始試種葯材。

開始的時候,因為只看到葛山村種植葯材膠了貧,就一窩蜂似的跟著種葯材。

只是葯材哪里就那么好種,自是有贏有虧,更因為大多人家並沒有葯材種植的經驗,同樣的葯材品質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導致葯材市場良莠不齊。

孔老大夫自是很快就發現了無序種植的弊端,考慮再三之後,召集附近幾個村庄的村長里長以及村老們進行了一番商量,成立了葯材種植協會,由神泉山庄按照各村的土地情況種植指定的葯材,將無序種植變為有序種植。

神泉山庄還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只要種植戶按照神泉山庄的指導進行種植,收獲的葯材收神泉山庄統一收購。

神泉山庄與種植戶簽訂的收購價隨行就市,大大降低了種植的風險,幾年下來,原本是秀水縣最窮的葛山村這一帶反倒成了秀水縣相對比較富裕地區,自然極得秀水縣令和燕山知府的贊賞,當他們得知神泉山庄的葯材大多送往北疆造福北疆將士,上報朝廷之後,稅收政策自是有所傾斜。

幾年下來,葛山村一帶儼然成了東凌國除了神醫谷之外最為出名的葯材種植基地了。

為了不影響秀水縣一帶的糧食種植,孔老大夫提議成立的「葯材種植協會」對種植葯材的土地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嚴禁改良田為葯田,否則報官府嚴懲。畢竟民以糧為天嘛!

葛山村富了,先投資修建村里村外的道路,改善葛山村的交通,原本每逢下雨就一片泥濘的街道和出村的土路,已經全部變成了整潔的石板路,如今的葛山村甚至比林溪鎮還要整潔繁華。

除了修建道路,葛山村還加大了對村學的投入,村里年滿五歲未滿十五的孩子,不論男女全部進學堂讀書,按孩子們的興趣和天賦分班,除了教導孩子們認字識數,更多的是教會他們謀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