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大亂之始(求收藏~~)(2 / 2)

獨斷大明 官笙 2772 字 2021-02-23

湯氏美眸看著李岩有些消瘦的臉頰,心里輕聲道或許,得找娘來勸勸。

沒能考上文院的不止是李岩,江南很多士子,文人都三次沒有考入,禁不起打擊之下,整日的在青樓勾欄流連,憤聲怒罵。

張溥,張采,陳子龍,顧炎武等人向朝廷低頭,解散了復社,也得到了江蘇巡撫的特批,准許他們進考文院。

可縱然一身才華,文章寫的甚是漂亮,可都在理,數二科被阻攔,兩次都沒有考入。

他們都是驕傲的人,咬牙不向新學政低頭,是以只能以滿腔的怨恨在秦淮河兩岸游盪不休,日日笙歌,高聲唱和。

倒是顧炎武很特別,盡管也是兩次沒有考上,可考的分數卻越來越高,三番兩次進入文院,請求給卷子,或者教本,希望回去自學。

文院自然是希望普及教育,從不吝嗇,不止給了教本,甚至允許他進文院旁聽。

顧炎武仿佛發現了新大陸,每日都精神抖擻,在家就悶在書房里,鑽研新知識,要么就去文院聽課,向多位學政,教授請教,這給文院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其中一位教授甚至准備將他手里的舉薦名額給他,讓他進文院就讀。

顧炎武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朝廷新學政抵抗,在江南非常普遍,甚至經常有一群人,拿著四書五經在街上整齊劃一,搖頭晃腦的大聲的誦讀,以這樣的方式抗議。

江南士子的寧死不從,縱然是對新學政的反抗,在另一方面,卻有了非常好的成就。

他們拯救了因為九條規定而陷入低迷的秦淮河,無數的士子涌入,整日唱和,一片片華麗的文章現世,將江蘇,浙江映襯的交相輝映,一片盛景。一些名妓也嶄露頭角,聲名響徹江南

甘州。

李鴻基,宋獻策,李過三人艱難的逃到這里,銀子也花完了,問題是他們要投奔的那親戚,一個多月前在兵部整肅中,涉及克扣軍餉,差點引起兵變,被砍了腦袋。

千辛萬苦逃到了這里,卻是一條死路。

他們都不是去給大戶人家做下人的人,想要謀官身,沒有人引薦作保又是不成。

三人窩一處廢院子後面,都皺眉,滿臉愁容。

大明天下是大不假,可是背著殺人官司的逃犯要混一個好生活也不容易。

李過比李鴻基還要大幾歲,雙手粗糙,一臉風霜,這些日子都是他在給李鴻基,宋獻策找吃的。他們兩人一個花錢大手大腳慣了,一個是只知道風月、讀書的書生,都是受不了苦的人。

李過臉上也有了難色,看著李鴻基道「二叔,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看到有官兵看我們的眼神奇怪,可能是海捕畫像送過來了。」

宋獻策默然不語,他沒有了進仕之路,眼見陝西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又有那些達官貴人,豪門富戶整日笙歌達旦,富的流油,心里漸漸升起了怨憤之情。

李鴻基看看宋獻策,又看看李過,忽的咬牙道:「我聽說王大將軍在陽,咱們去投奔吧不論如何,也好比做餓死鬼,東躲西藏的強」

王嘉胤起事後,號稱奉天大將軍,人稱王大將軍。三日前,他逃脫洪承疇,曹文詔的圍剿,繞過潼關,渡過黃河,再次回到陝北,攻占陽,人數驟增到了六萬,名聲響徹陝西,山西,四川諸省。

李鴻基的話,一下子敲中了宋獻策的心底,他眼神變了變,猛的直起腰板道:「好,咱們投奔王大將軍,推翻這腐朽大明朝,重立新朝」

李過倒是無不可,見都同意,直接道:「事不宜遲,咱們走吧,聽說官軍正在圍剿,去遲了就晚了」

李鴻基心里涌出憤恨著的豪情,沉聲道「這就走,等我手里有了人,就下殺回米脂,殺了那群昏官」

宋獻策跟著起身,已經在謀算著怎么進身,怎么幫助王嘉胤逃脫官軍的圍剿了。

王嘉胤的迅速壯大,也激勵了其他人起事。其中動靜最大的就屬白蓮教,徐鴻儒。

徐鴻儒經營多年,一起事在明朝官軍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聚集數千人,接連攻克鄒縣、滕縣、嶧縣,人數達到三萬人,號稱中興福烈帝,年號大成興勝。

與此同時,北直隸的於宏志在衡水起兵,進逼大運河,要截斷漕運。

不過一日,劉永明又在河南起事,聚眾兩萬,兵鋒直指徐州,淮安兩府。

六月初六,躲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交界的奢崇明復起,三萬人馬攻克永寧,殺光府兵,剁死知府,大軍直逼重慶

在前三日,貴州安邦彥知道奢崇明反,率十萬大軍圍困了貴陽,整個貴州為之顫抖。

金鑾殿。

很久沒有的廷議,再次召開。

已經有成年人身高的朱栩,高坐龍椅,一臉冷色。

下面文武百官,信王,靖王二王都在,所有人都能感覺到,一股肅殺之氣在大殿里流動。

督政院督員章允儒,上前一步,沉聲道「皇上,盜民四起,當以嚴厲鎮壓,臣請皇上增兵西南,剿滅匪盜」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章允儒話音一落,十幾個人出列,皆是附議

這一系列的變亂對朱栩來說也很意外,朝廷的鎮撫從未斷絕,究其根源,還是改革沒有深入,陳病舊窠所致。

他面無表情,手指敲著桌面,沉吟不絕。

對於這些流民,明朝的高層向來態度堅決,都是嚴厲鎮壓,徹底鏟除。其中固然有奉朝廷正朔的原因,也有著這些流民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起義,他們更多只是要搶劫,出於對富人的憎恨,沒有什么大義,都是高呼餓死不如盜死。

哪怕歷史上李自成成功的推翻了明朝,逼死了崇禎帝,也沒有像一個應有的起義領袖轉變,而是想著與那些同樣起義的頭頭,坐分天下,共享榮華富貴。

像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樣的口號,終究都是口號,從未實施過。

皇上不說話,下面的臣工卻不能沉默,兵部尚書申用懋,上前一步,舉著笏板,大聲道:「皇上,盜匪如不早早遏制,怕是會成燎原之勢,臣請增兵西南,秦良玉可總理四川,貴州,雲南三省軍務,統調三省總兵,總督,鎮壓一切匪亂」

申用懋這個兵部尚書的話很重要,眾人也都清楚,兵部乃是皇上最看重的地方,申用懋這個尚書的分量自然不輕。

仿佛得到了訊號,工部尚書徐大化也出列,抬手道:「皇上,北直隸,河南,山西也可仿照,可命總兵曹文詔總督三省軍務,剿滅白蓮教等匪亂」

曹文詔的身份都是眾所周知的,誰也不會反對。

刑部尚書倪文煥也跟著出列,道:「皇上,西南兵力不足,臣請立即派兵支援」

各大尚書,侍郎都說話了,意見基本都趨於一致。

之前朱栩也已經與孫承宗,孫傳庭等人商議過,這個廷議,更多的是向滿朝臣工通氣。他還是沒有什么表情,轉頭看向朱由檢,道:「皇兄,你怎么看」

朱由檢的態度比其他人更堅決,出列沉色道:「皇上,匪亂不可縱容,當嚴厲申明朝廷之議,西南四省,臣請增兵十萬,全力剿除」

朱栩微微頜首,又看了其他人一眼,身體一直,沉聲道:「傳旨,命秦良玉總理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寧夏五省一切軍務。曹文詔總理山西,河南,北直隸,山東四省軍務。命洪承疇主理陝西軍務,命楊嗣昌主理湖廣,江西兩省軍務。著兵部調兵十萬,分配給西南諸省。命畢自嚴為了欽差,入西南,負責省改一切事宜,諸省巡撫以下一應官員,需全力配合,不得懈怠」

滿朝文武都抬手,朗聲道「遵旨」

現在的大明京城,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文武百官,都著強烈的自信,小小的匪亂銳不可當的建奴還不是都來投降了

本書正在限免,請大家來起點看唄,本書急需收藏,還請輕輕一點,幫幫作者君,這樣作者君會碼字更有動力的,收藏不花錢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