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大明版政治學校(一)(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1448 字 2021-02-23

「遼東織造局於十日前成立,自邊市貿易獲取的第一批羊毛已經開始著手加工,工部收到奏本,請定價格。」

「江南織造局那邊的布價定了多少。」

「匹布二十文,錦緞七錢、絲綢的話一兩二錢。」

「復:內閣建議暫定三錢,視民眾認可酌情漲跌。」

朱允炆就躲在偏殿的走廊里看著,不時滿意點頭,沖身旁的雙喜說道,「依朕說,這樣挺好,大家伙把精力放在處理國事上,就沒時間結黨營私了。」

雙喜奉承著,「天下為公,皆因聖人臨朝。」

朱允炆哈哈一笑,「朕可不敢當聖人這兩個字,差得遠咯。」

朱允炆這一樂,大殿里也聽到了聲響,尋聲一看,頓時一陣雞飛狗跳,「臣等叩見吾皇聖躬安。」

朱允炆便移步進了大殿,「都起來吧,朕在後宮待的悶了,出來走走。」

三閣爬起來,「不知陛下臨朝,有何諭示。」

「諭示沒有,倒是朕閑的沒事,想到了文華殿一眾翰林學政們。」朱允炆走到位落座,俯瞰群臣,「自朕創辦翰林學政制度以來,大家伙也跟著參知政事一年有余,可以外放了,所以打算考校一下眾位,也好早日使地方能學習中樞這般,簡化政令,便捷施政。不知道三位閣臣的意見如何。」

大殿里一百多號人都愣住了,翰林學子外放當官,本就是士子政治生涯的必由之路,但自打翰林學政這個職務的出現後,現在翰林院上下到沒多少盼著外放的了。

大明科舉,士子中進士,入翰林院先為編撰,出色的升任翰林學士,或外放縣官。

朱允炆登基之後,自早年的詹事府和翰林院挑選了一批才華出眾的隨扈內閣,取了個名字叫翰林學政,大明士子的晉升路線就改變了,都盼著成為翰林學政,有朝一日能像解縉、楊士奇二人一般,掛上協辦學士的頭銜,那是一張踏足內閣、位極人臣的直通船票啊,有了通天梯,誰還願意在地方慢慢熬資歷。

不過既然皇帝金口以開,大家也沒轍,只好領命應承下來。

「怎么回事?看來大家的興致不高嘛。」

朱允炆笑了起來,「朕有言在先,此事可是朕深思熟慮才定下來的,此番考校,雖只是考校一眾翰林學政,但正好大家都在,便一起考校吧,若是考校不過關的,朕便在宮里挑一處偏殿,爾等隨朕,重新學吧。」

皇帝還有好為人師的毛病?

已經位列六部堂官的一眾大官頓時臉如苦瓜,完了完了,皇帝老子這是要找茬啊。

聽這意思,考校不過關,是會罷官的。

「當然了,凡是考校通過的,朕這里會記下來。」朱允炆掃視群臣,「擢升提拔,優先考慮,日後地方官提拔中樞,也要來參與考校。」

每個級別有每個級別應該學得東西,朱允炆跟著老領導,一路祿位高升,黨校的課沒少上,自然也知道這黨校的重要性。

一聽說考校通過可以優先擢升提拔,大家這才松了口氣,眉開眼笑起來,「請陛下賜題。」

瞧不起誰呢,我們大家伙都是進士出身,當年也是題山卷海里出來的,什么題沒做過,皇帝老子再牛,終究二十來歲,肚子里能有多少墨水。

「朕這第一題:何謂土地兼並?」

朱允炆一開口,便是拋出兩大雷,「朕這第二題:何謂國朝?」</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