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輿情大躁(一)(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1675 字 2021-02-23

「既然此兩者皆無,一句遠邁漢唐緣何說不得!」

言官來了斗志,亢奮的須皆張,直視方孝孺,怒道。

「下官且再問方閣老,歷朝歷代,可有如我大明這般輕徭薄役,屢免糧稅之國。」

輕徭薄役和田稅,是衡量一個王朝是否愛民的重要指標,而很顯然,在這兩點上,太祖皇帝給朱允炆留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明初糧稅有多低?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糧長制。

工部尚書嚴震直當年就是浙江大戶,以富戶身份任糧長,後得到舉薦入朝為官。

何謂糧長制?

即地方各省府春收、秋收之後的押運損耗由糧長的家庭來補損。

比如省府的官員至南京領勘合(土地丈量的登記冊)至地方丈量田畝,假設浙江一省田畝為八十萬頃,即八千萬畝田,以一畝地收糧兩石記,即一億六千萬石糧食,國家按照二十稅一或的標准征收,浙江應繳糧稅八百萬石。

但是呢,這種丈量的方式是粗糙的,也就是橫直豎長的量法,邊邊角角自然會有缺失。而且很多農民的田產不足畝數,只有六畝四分田,那便只按照六畝地收糧來交稅。

等到浙江押糧入南京或者充官倉的時候,合計入庫可能只有六七百萬石,那么這一部分的虧損,就要由糧長來承擔。

也就是所謂的『劫富濟貧』。

太祖皇帝是最最底層的出身,對於民間的疾苦心里都是有數的,所以就跟胡惟庸合計出了這么一個奇葩的制度出來。

很顯然,這種制度是很不合理更是不合法的,是一種由朝廷出面的官方剝削富戶的行為,對於天下各省府的富戶是極其不公平的褫奪。但是卻恰恰體現了太祖皇帝對基層貧農的愛民之心。

得益於這個制度,使得貧下中農可以活得很好,年年都有不少的存糧,即使遭遇到災情也不用擔心凍餓而亡。

而那些家中田畝數較大的地主卻苦不堪言,當然他們還是捏著鼻子認下來了,因為不認的都被殺了。

不然朱允炆登基之後的那上百萬畝皇產哪里來的?

省有糧長,府有糧長。

省府兩級的糧長制度從根本上,保證了大明立國之後普通百姓的生存不會出現大規模因災禍餓死的現象。

通過壓榨剝削大戶的家產來在每一年反哺普通百姓,這也是為什么洪武朝會出現空印案、郭桓案這兩起大規模貪腐勾結大案的原因。

不過是地方富戶和地方府縣衙門勾結一起,企圖避稅的一種行為罷了。

嗯,最後大家死的老慘了。

除了糧長制度以外,太祖還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無論哪里遭了災,太祖第一件事就是免稅。

蘇州如果有三個縣遭水災,那就免蘇州府全府的稅,鼓勵蘇州地方的富商與官府一起賑濟災民,並且與官倉一起出面平抑糧價。

這也是洪武年丁口得到大規模繁衍、國力迅恢復的主要原因。

以國家和地方合力,來保證國家的基本盤民生不受到太大的災情危害。

僅這一條規矩,胡惟庸這個丞相,稱得上一句千古賢相!

而這條祖制,朱棣登基之後也是繼續施行,所以即使是在沒有高產作物的年代,大明愣是繁衍到了兩億多人口,後來小冰河時期,這條祖制就作廢了。

朝廷賑災不起、地方也賑災不起。

加上大量的分封藩王,直接導致餓殍之數,足有上千萬之巨!

言官以此說事,方孝孺頓時啞口無言。

「自是從未有過。」

見方孝孺被自己駁斥的無話可說,這言官便是亢奮至極,以手指方孝孺,厲喝。

「論及愛民憐農,歷朝歷代未有出我大明之右者,既如此,一句治隆唐宋緣何擔不得!

蘇州學子許不忌之言,確鑿有理,並無誇口之事,而你方閣老卻視而不見,僅以個人偏見而出言駁斥。

駁斥之語更是避重就輕,僅以西域不毛之地微末寸功、開元鼎盛大世之丁口歲入等以偏概全,簡直荒謬絕倫!

玄宗之開元,承了幾代之余蔭?我大明建文才幾年!你以點概面,偏頗無理,這就是你一個大學士、一個士林大儒應該有的眼界和覺悟嗎!你真是狂妄無知,你這是欺君!」

說完,這言官便俯而拜,慷慨激昂的看著朱允炆。

「方閣老蠻橫無理,狂妄無知,此言傷及天下百姓之心,污了陛下聖顏,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連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種話都出來了?

我敲里嗎!

方孝孺登時傻了眼。</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