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1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2251 字 2021-02-23

派人去山東清量三大家田產的事交代了下去之後,朱允炆的注意力就要從這上面轉移出來,因為鄭和回來了!

帶著探索東南亞、帶著朱允炆繪制海圖期許的三寶太監四月下旬回轉的泉州港,正趕上閩浙兩地士子入京,地方當時一片狼藉混亂,三寶太監回京的行程便耽擱了下來,直到五月才順利入京。

而後者還沒有來得及休息就被朱允炆匆匆召進了宮。

「回來了?」

「回來了。」

乾清宮內,朱允炆看著眼前這個黑黑瘦瘦的大小伙,感慨起來:「只是短短半載歲月,瘦了這么多,看來這段時間你吃了不少的苦啊。」

鄭和感動的匍匐在地上:「都是奴婢應該做的,倒是讓陛下為之掛懷,奴婢該死。」

「快起來吧,在朕這寢宮里就不要那么多規矩客套了。」

看到朱允炆還賜下了茶水和點心,鄭和更是感動的幾度熱淚盈眶,連聲道著不敢。

「朕讓你走這一趟看看海外的世界,繪制海圖,都做了嗎?」

寒暄幾句,朱允炆就把話題引到了正事上,這個時空的東南亞是副什么樣子,他自己心里也沒有數。

「奴婢這都備齊了。」

鄭和應了一聲,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卷圖紙:「陛下請看。」

說著話,鄭和又喚過一個宦官來搭手,兩人將這份圖紙完全展開,足有近一丈多長。

朱允炆走下御階靠近這份海圖,上面密密麻麻劃出的版塊圖和文字讓他一陣眼花繚亂,便苦笑起來:「還是你來介紹一下吧。」

說著,朱允炆伸手又喚過一個宦官,接替了鄭和手里的活計,拉著鄭和到海圖前,方便後者可以指點。

「奴婢自建文三年末出海,一路南下,途經呂宋、爪哇、滿剌加、不刺哇、蘇門答臘、文萊、舊港、棚加、新拖、蓬豐、登牙儂、凌牙斯加、吉蘭丹、佛羅安、日羅亭、潛邁、拔沓、單馬令、加啰希、巴林馮、新拖、監篦、藍無里等國。」

鄭和嘴里一連串的國名讓朱允炆只覺得一腦袋霧水:「就這巴掌大的地方,那么多國家?」

「是的。」

鄭和也是苦笑,如果不是他親眼所見,也是說什么都不信的。

而且他的航程也不像歷史上那般走馬六甲海峽往西到斯里蘭卡和南印度的古里等國,更沒有進入阿拉伯海,他這一次只是走了一趟東南亞,也就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轉了一圈,不然的話也不可能往來只用了七個月的時間。

但,就這么一圈下來,就轉悠出了二十來個國度,實在是堪稱匪夷所思。

「這些國家有的是土著國,還有不少是咱們大明漢裔建立起來的。」

鄭和挨個國家解釋起來,「奴婢這一次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繪制海圖和交流,都是因為這些海外漢裔的幫助。」

明初的時候,南海這些漂泊逃難的漢民數量還是極多的,甚至不比當地的土著少,包括使用的文字也自然說的中原話,只能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約翰牛的全球殖民,又將這些國家的文化變成了英文化而以。

「而在這個地方,是咱們漢裔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

鄭和的手指點在舊港這個名字上:「這舊港又稱巨港,早前是三佛齊國,後被爪哇所滅,置巨港,而這里最大的勢力便是梁道明、陳祖義兩人所統轄的海盜和當地軍,聽聞奴婢來到,這兩人還書了賀表,備了禮物。」

這倆人的名字,一聽就是地道的同胞。

朱允炆微微頷:「這些國家的大致情況,底摸的清楚嗎?」

鄭和微微搖了搖頭:「奴婢這次時間上短了些,未曾來得及細細打聽,而且這些小國太多,沒有個歸統,所以難免混亂了些。」

群島地帶,因為地理因素在這里,交通全靠渡海,在這個時代這些土著小國根本做不到武力統一,自然是分散的如一盤散沙。

連個集權的國家主體都沒有,根本不能指望有大致明確的人口數。

看著眼前這幅海圖,朱允炆陷入沉默之中。

東南亞勢必是要成為大明的後花園,他要效法約翰牛的殖民政策,提前幾百年就開始入侵這些土著,然後將這里徹底吞下來,就算不能置承宣布政使司,那也起碼要並入大明的帝國體系之中,最後將這些國度全面漢化才行。

「把這份海圖多拓印幾份。」

心里有了主意之後,朱允炆便交代道。

左右領了命,自會有人抓緊去落實這份差事,朱允炆又招呼鄭和落座。

「都有哪些見聞與朕說一說。」

聽到朱允炆問,鄭和便組織著語言匯報起來。他似乎天生對於海事有一種親近之感,這一聊開馬上便滔滔不絕,他自己說的眉飛色舞,朱允炆也是聽的連連稱奇。

「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誠我不欺啊。」

朱允炆感慨著:「如果不是你此番下海,恐怕天下人還都以為這方天地之間,只有我大明一個國家和周邊那些蠻夷番邦呢。」

世界是個什么樣子,朱允炆自然是知道的,但即使他知道他卻不會說。

他的身份是引導,而不是親自下場像個導游那般,那樣實在是太跌份了。

這就好比朱允炆從來不會主動提出一些奇思妙想來讓底下的工匠來明創造一般,他堂堂一個皇帝,哪里有時間整天鑽著心思點科技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那些人開放思想,然後他提供財力的支持罷了。

朱允炆一直堅信,華夏民族是一個聰明、勤勞和具有創造力的民族,四大明足以說明一切,而限制民族思想的儒家牢籠也已經被他逐漸摧毀破壞,完全可以說的上,他朱允炆已經為這方時空的大明百姓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剩下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

鄭和附和著,他也確實是開了眼界。

「陛下,南下這些日子,氣候的變化算是奴婢感受最深的轉換,想當年奴婢還在北平跟著燕王戍邊時,三月可還是極冷的,但是此番南下,同樣是三月臣卻悶熱的幾欲焚身。」

「哦?」

朱允炆眉毛一跳:「你不說朕都沒有注意到,緣何北方比南方要涼呢?」

嘴上問著,心里卻在期待著鄭和能夠現地理學,但讓朱允炆有些失望,這個問題鄭和好像還沒有整明白。

就好像現在的天底下沒人會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面一般。

「氣候不同,生活習慣和飲食風俗都有不一樣的地方。」

從地理學的問題上跳過去,鄭和繼續訴說著他這一路上的見聞,卻讓朱允炆腦子里陡然一道火花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