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教子(1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2570 字 2021-10-2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日月永在 !

又在草原逗留了兩個多月,看著北方各部族的遷移工作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漠庭三都戶所的搭建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朱允炆這才動行回京。

「有一個高效的內閣,加上涇渭分明的軍政分離體系,南京有沒有朕這個皇帝,都不妨礙國事的正常運轉,朕這才有時間可以安心的帶著你們周游南北西東。」

舒適寬大的天子駕輅足以坐下朱允炆一家七八口人,這位大明的建文皇帝一邊看著沿途的風景,一邊不無得意的向自己的幾名媳婦炫耀。

放大內閣的權利,確實可以釋放皇帝的空間,但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內閣會在施政中不可避免的竊取皇權,減弱皇帝對國家的掌控力。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對權力有著近乎病態的占有欲,朱允炆也不例外,只是他沒有選擇像他的爺爺學習,事無巨細一肩挑,甚至一天開三次大朝會,連縣一級的芝麻瑣事都要聖心獨斷。

他給了內閣權力,卻又無限放大自己這個皇帝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造神運動的成功,讓他即使將人事任命和科舉權授予內閣,這個機構也對他的皇權沒有哪怕一丁點的威脅。

他們的手伸不到軍隊,只靠一張嘴,能搞哪門子的政變?

而在京郊大營之中,幾處醒目的寨牆上,可都懸掛著朱允炆這個皇帝的畫像和那句極富渲染力的口號『軍是大明國防軍,兵是人民子弟兵。』

加強家國概念深入軍心,就會極大避免淪為私軍的威脅,占據軍隊絕大基數的卒勇能念及領誰的軍餉,捧誰的飯碗,就不會被野心黨幾句花言巧語蒙騙。

首輔、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楊士奇終究擺脫不了這個輔字,內閣也都是輔臣,是輔佐朱允炆這個皇帝治理國家的,不僅屁股要坐的端正,心里的位置這些人也會擺的正。

內閣首輔和內閣總理雖然只差兩個字,但含義卻是天差地遠。前者是皇權獨裁制,後者是虛君立憲制。

眼下大明的君權獨裁甚至已經到了狂熱的地步,就比如作為通政司的右參議,大明頂級馬屁精許不忌去歲就曾經向朱允炆進言,希望能夠將朱允炆平日里說的一些鞭辟入里、一針見血的言論整理收錄,搞一本皇帝思想合集,共天下士子可以深入學習其中的思想精神,饒是朱允炆已經足夠厚黑,也羞的沒有同意。

但這許不忌不依不饒,一直在私下里搞串聯,打算來個集體上書,好狠狠的拍一次龍屁,要不是朱允炆這次北上巡游草原,恐怕還真就搞出來了,細想想,這么做也不錯。

由此可見,在此時的大明朝野之間,即使朱允炆天天撒著歡的玩,也不用擔心一回京出現南京另立朝廷的尷尬局面,想架空皇帝?內閣六部這些人門都沒有。

一念起自己將來可以滿天下的轉悠,欣賞零工業時代純天然的美好環境,朱允炆就覺得自己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中軍繞北平南下,沿著早幾年開始動工,用時兩年多方建築好的南北京道行進。挑開車窗的一角,就可以清晰的看著這條國道兩側金黃色的麥浪。

「河北這些年總算是恢復了一些元氣,但還遠遠不夠。」

看著看著,朱允炆又嘆了口氣:「眼下我大明重中之重,便是快速恢復北方的民生,不然南北失衡的現象太過於嚴重了。

河北這塊土地,自唐末淪陷於異族之手,五代十國至今打了足足將近五百年的仗,十室九空,千里渺無人煙啊。」

大明丁口六千多萬,北方卻只有可憐的一千多萬人,南直隸、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湖廣僅這七省就已經超過四千萬,還沒有加上貴州、四川、雲南和兩廣。

「自我大明立國以來,至今三十六載,河北數省,總算是從一百余萬戶到如今的四百萬戶,翻了兩番,成績還是喜人的。」

馬恩慧寬慰道:「只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生的恢復總是很快的,陛下也不用過於憂懷。」

「唉。」

朱允炆嘆了口氣,又是恨聲道:「自北平南下至今也有數百里了,沿途府縣城郭破敗不堪,城外村庄也是寥寥之數,哪比得上南直隸處處雞鳴狗叫,歡歌笑語,都怪該死的蒙元蠻夷!」

砰的一聲,朱允炆一掌拍在身旁的幾案之上。

蒙古滅金,屠河北數十城;征西夏,更是沿道屠數千里之廣,攻四川,屠的四川全省僅剩下一萬余戶!

以至於忽必烈立國之後,不得不遷湖北實四川。

一百年的元朝江山坐下來,河北這塊土地上的丁口繁衍仍是慢的可憐,虧得忽必烈拿張弘范換了伯顏,這個大漢奸起碼還有點人性,滅了南宋之後鮮有屠城之舉,江南的漢族得已活了下來。

龍鳳元年,江南各省割據,已是從實質上脫離了元朝的統治,軍閥混戰,太祖異軍突起,東征西討克定南方,面北稱帝立國大明。洪武元年北伐,一年的光景便統一南北,廓清帝宇。

這才給了河北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

「這幾年朝廷一直施行赤字經濟,成效還是巨大的。」

朱允炆有心說給一旁老實坐著的朱文奎聽,主動講起了國事。

「國庫和朕的內帑,雖說這兩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糧,但國窮而民富,大量的財富自國庫轉移到百姓的手里,使得普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大量貧農得以吃飽穿暖,刺激了生養。

加上商貿發達,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幾年的光景,北平這座軍事重鎮就會成為北方第一繁榮大城,畢竟他臨近平津,距離朝鮮近,加之南北這條京道和大運河。

山西各省的煤運都要走北平中轉,一旦北平繁華起來,商人趨之若鶩的同時也會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河北就會漸漸變成一片熱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個溫飽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還是為朱文奎分析內閣的政策,也不管小家伙能聽懂多少,總之是一股腦的填鴨式傳授。

「最近再看什么書。」

講完了國策,朱允炆便岔開話題,問道朱文奎。

「回父皇,兒臣這段時間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錯了一下神,來了興致的問道:「怎得想起看史書了,史書可是乏味無趣的緊。」

朱文奎老實回答:「史書雖然乏味無趣,但有道是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觀歷朝歷代之政,感悟頗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覺心懷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腦袋,表揚起來:「說的沒錯,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將來做了皇帝,該如何施政啊。」

車廂內的氣氛陡然嚴肅起來,幾個媳婦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時還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誰都沒有想到,年富力強的朱允炆竟然會毫不忌諱的考校兒子這種問題。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朱文奎謹慎對答,說著自己的想法:「兒臣觀歷代之政,漢承文景而強,唐承貞觀而盛,我大明想要國富民強,也當施寬仁之政。」

「嗯。」

朱允炆頷首,一步一步的引導道:「有道理,天下人誇朕的建文一朝遠邁漢唐,實則承洪武大世之余蔭罷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問你,可知緣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就可以締造盛世呢?」

「因為輕徭薄賦之下,民力便可漸漸復興,百姓吃飽穿暖則子孫綿延,丁口多了墾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則糧稅多,長此以往,國富民強自然盛世不遠。」

朱允炆笑起來:「哈哈,可以可以。」

收住笑聲,不住點頭贊許,繼續問道:「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後的國策呢?」

朱文奎眨巴幾下眼睛,想了片刻輕輕搖頭:「兒臣愚鈍,不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