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改革朝堂和一五計劃(上)(1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3068 字 2021-10-2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日月永在 !

當朱允炆這個皇帝有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那么這件事一定是享有最高級別的優先級。

幾乎在短短幾天的功夫,內閣就擬好了草案,關於興辦學堂的計劃和選址,包括第一批招生的規模。

南直隸、江西、浙江三省每個府各建一所童學和少學,而在南京、南昌、杭州三城各建一所青學。

童學的招收線為十二歲以下,人數上限為三百;少學的招收線為十二歲以上、十五歲以下,人數同樣為三百;而青學暫不面向民間直招,凡有各省府縣教諭推薦的儒林學子皆可持憑證往省城入學,只要是三十歲以下,十五歲以上皆可,人數不設限制。最後,開辦學堂的前期一戶無論你有多少的適齡上學兒童,但是只能有一個孩子享受免費入學,哪怕你想花錢送孩子上學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至於為什么會有這第三條,那就是特意為前兩條服務的了。

後世早期有一種腐敗現象,叫做開奔馳領低保。

同樣的道理,官辦學堂,第一批入學的絕大多數一定會是當地府縣有實力的地主豪強,他們家的孩子雖然本就讀書識字,但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總能給他們省掉一筆請家教的開支。

而且官辦啊,任何的東西只要在前面掛上一個官辦的名頭,那么在古代這個時期都會讓民間趨之若鶩,讓人想要見識一下。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這年頭家庭有條件的孩子難免會很多,不同的歲數段自然也是都有,他們必須要做個選擇。

童學、少學、青學,這些豪強大戶只能選一個學校來進。

天家重長子、百姓愛幺兒。

這些地主豪強雖然不是天家,但他們的家私殷厚,最重視的自然是培養出一個能幫助家族的即戰力,那么青學作為三種學府中的首席,就會成為他們首當其沖的第一檔選擇。

如此一來,也算是給童學、少學讓了路。

省的他們過度擠占平民百姓家孩子的名額。

三十多個府,就是三十多所童學和少學。計劃滿員招生兩萬余人,這個龐大的數量,豪強地主階級是消化不完的。

架子搭好,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充內容。

朱允炆本想借著這次興辦教育的機會放開男女大防,讓女童也可以入學,但卻遭到了內閣四人口徑一致的反對。

什么『婦女能頂半邊天』這種話壓根就不是這個時代應該提倡的。

女性可以入學,那將來是不是也有等同的資格考官?

本來就坑位有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官場仕途,在把幾千年專屬男人的權利讓出去,那可不行。

內閣不會同意、朝堂不會同意,因為天下的士子都不會同意。

這不是急的事,別弄得地方烏煙瘴氣。

雖然只要朱允炆願意,他能強行推行下去,但全是弊端毫無好處的事,他自然不會做,內閣反對,他也就閉嘴不說。

碼過這件事,朱允炆又想起標點符號的事,這個想法就得到內閣的一致稱贊了。

古代詔書、文書等沒有標點符號,同樣一句話,如果斷句沒有斷好,那讀出來可就是兩個天壤之別的意思了,容易鬧出大烏龍來。

所以古人們有的時候在寫奏本的時候,會在應該停文的地方加重筆墨,怕的就是皇帝看不懂,悟錯了意思。

推行標點符號進行分段,恰當其時。

前置的辦學事務商議完,那剩下的便只有教材和擇師了。

擇師最是容易,翰林院可是有著幾百名整天閑著沒事干的游盪學子呢。

除去翰林學政這個中樞的干部梯隊不動,其余的翰林學子根據各自的長項擔綱不同教材的教師,雖然還有些名額不足,地方上予以補充即可。

另擇各省府軍衛所挑選幾名武藝精湛的擔綱所謂軍訓課教官,每所學校每日課程中要有一個時辰的體訓課。

擇師的事好安排,而教材的事內閣和翰林院開了足足四天的研討會,按照朱允炆四大主課的要求,也算大致有了一個方向。

國學這邊最是簡單,四千余年文明,文學典籍浩如煙海,內容由淺至深的則選就行,童學開蒙可以拿《三字經》、《百家姓》之類,而後由淺至深到《唐宋詩詞》之類的比較輕松的娛樂文學。

少學的國學課,就該引申一些蘊含古人思想的文章或者更深層次的文學作品,如《詩經》、《楚辭》、《春秋》以及雖不被朱允炆所喜,但仍代表華夏文化的四書五經等。

青學的國學課,就開始擇選一些青史中重要名人的文章、語錄收集,讓這群已經算是半大小子的學生好好體會這文章更深層的感悟,內閣眼下擬選的有荀子、墨子、韓非子、公羊高等春秋戰國時代的先賢,也有曹操、劉勰、陳壽等魏晉君臣。近現代的有文天祥、王安石、阿合馬等宋元名臣。

當朝的更有太祖高皇帝和朱允炆這個現任皇帝。

最後兩個是朱允炆這個皇帝厚顏無恥要求加上的。

而數學這一課,可是讓翰林院好一陣折騰撓頭才弄出來一份目錄。

劉徵的《九章算術注》、賈憲的《黃帝九章算法細草》、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祖沖之的《大明歷》、秦九韶的《數學九章》等都是翰林院挑出來系統整理的。

「減加乘除、增乘開平方、增乘開立方、三斜求積、正負開方、圓周率......」

朱允炆拿捏著這份數學的目錄不住點頭,在數學這一塊,中國古代可一點不怵歐洲人,只能說這些東西在古代被運用在科學領域太少,而在重大的國事上那更是一點都用不到,說直白點,就是數學這個東西在古人眼里是無法影響國家發展的,上不所喜,自然也就逐漸被束之高閣之中了。

「由淺至深,你們按照學習的難易度來排吧。」

數學是科技的基礎,但是朱允炆畢竟不是專業的教師出身,他自身不懂如何系統的教學,還是只能委任給內閣和翰林院。

「不過朕只提一點要求,回回留下了許多天方的數學知識,這些都要應用上,也不枉咱們先人費心費力的編譯。」

幾人都應了下來。

數學之後便是青史,也是最簡單的一塊。

童學是沒有青史的,十二歲以下的孩子教哪門子青史。青史是厚重且血腥的,朱允炆沒打算修飾和美化,更不可能去抹除某些歷史,那是對整個民族進行的最惡劣犯罪,死後,就沒臉見祖宗了。

「對待青史課這一塊,朕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務實。」

朱允炆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對與錯不應該由咱們來評判,咱們只負責整理並編輯成冊,青史課的教師要實實在在的把青史的原貌說給咱們的孩子知道,至於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問題和事件,要讓這些孩子自己學會獨立的思考。」

思想政治這一課也相對比較簡單,童學期叫做思想品德,無非就是一些小故事、小寓言之類,什么卧冰求鯉二十四孝的故事。

忠孝仁義、謙恭明禮。這些都是童學時期要學的,而忍讓兩字之類的故事被翰林院砍了下來。

皇帝不喜歡放羊,他們就得學會養狼!

因為在少學期的政治課,扉頁上的第一句就是朱允炆這個皇帝的一句話。

「大明疆域之大小,皆取決於我大明之少年,少年心有多大則我大明有多大。」

自少學期開始,楊士奇的意思便是在政治課中大量飲用朱允炆的思想和許多理論金句,連前幾日剛說的學習強國、大明夢都現學現賣的搬了出來。

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忠君,也要從娃娃抓起啊。

教材的事,朱允炆跟著內閣又議了兩天,便也就一個大概定了下來。

摸石頭過河,朱允炆不是什么天才,可以手到擒來的就憑空造出成系統的教育體系,但有著後世教育的可借鑒例子在,他總還能跟著內閣這群這時期天底下頂聰明的人一群人在一塊商量著來,還是那句話,後期發現,後期改進。

治國不能理想化,治國同樣需要理想化。

不能光空談說要想出一個萬無一失的政策,然後召集成千上萬人天天在一起開會,沒等事開始辦之前就面面俱到的考慮會不會有這個漏洞、那個漏洞之類的,恨不得整的一點毛病都沒有再拿到社會上去適用。

就算如此,那就能保證一定不出問題了嗎?

到時候時間浪費了、人力物力浪費了,事情又回到原點:那就是發現後改良。

後世有著中央政策研究室,有著兩會,很多的國策一樣是推行之後再慢慢的修改完善,適應社會。

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這樣。

是不是理想化政策、是不是烏托邦式的狂想,一定要先拿出來接受實踐的驗證,如果問題不大,那就完全可以改良後貫徹落實下去。

不能因為出現一丁點的小問題,就忙著叫囂庸政昏政,然後廢除掉推行新的。

那就不是治國,而是過家家了。

「教育是國之根本,天下有無數雙眼睛看著,出了哪怕一丁點問題,都會有人對朕、對內閣加以批評,所以你們要慎重,朕也要慎重。」

幾人自然又是一番拍胸脯打包票。

還沒等他們把這事消化完,朱允炆的下一句就讓他們臉色大變。

「天下事多且冗,朕打算,在六部署衙之外,添置新的中樞官衙。」

想要擁有更高效的中樞領導機制,必須先從拆分六部開始!

朱允炆決意要拆分六部,改革大明的中樞署衙機構。

他是一個穿越者,天生就是堅定不移的革新派,大明的六部權力太大,而且過於集中,集權制官衙制並不會保證高效的執行力,反而會拖沓和滯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