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3098 字 2021-10-22

跟其他的孩子不同,這叫於謙的孩子走進新穎的學堂中並未東張西望,十分穩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直腰挺身,靜靜的翻看自己面前的那本《國學:一年》的書籍。

他識字,早在三歲時便可通讀唐宋詩詞了,這本書里的內容與他而言十分的淺顯。

但於謙還是來了,這是一個孩子主動向家里要求的,於謙的祖父是當年工部主事,浙江清吏司的郎官,於家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時代不同了,按部就班的在家里讀古文經典將來已經不見得有什么出息,所以於謙才希望能來學堂讀書。

開課,致禮。

雖然一年級的水平對於謙來說極其的簡單,但他還是很用功的在學習,靜下心,跟著講師識字認拼音,然後溫習著簡單的入門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讀著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所作的田園詩,於謙卻看向了南京的方向。

而在南京,朱允炆也在時刻關注著教育這一塊。

學堂開辦也已經有一兩個月的光景,朱允炆便通知雙喜,坐不住的他打算離宮去看一趟。

算不上低調出行,不過是在不干擾到學堂內孩子們的學習前提下,將學堂外的安全環境落實好即可。

「這群孩子將來可能出一省布政、也可能出部堂大員,朕自然要看看。」

一身輕簡的便服,朱允炆已經推門走進了學堂的庭院之內,這時候正趕上開課,三間堂舍內都有著講師授課的聲音。

新任的教育部尚書黃觀陪在朱允炆的身側,看著後者極其惡趣味的在一間間房舍的窗戶外窺視,也不知道皇帝在看什么。

皇帝在干什么?當然是想體驗一下班主任抓包的小趣味了。

但是緊跟著他就很失望的發現,一堂之內百名學生,沒有一個走神或者亂瞄的,都專心致志的看向講台上的教師,或是悶頭於書籍之上。

這個年代,一個學習的機會貴重如登天的階梯,所以這群孩子格外的珍惜。

走神放肆,要是被開除出學堂,趕回了家,那可真會被父母活活打死。

「陛下。」

黃觀剛開口,就見朱允炆抬手,忙緘默下來。

「不要發出聲音,安心看著。」

一個皇帝、一個尚書,就這么靜靜的守在學堂外,足足看了兩刻鍾的功夫才轉身離開。

「陛下不打算鼓勵一下這些孩子嗎?」

本以為朱允炆會在這待到這群學生下堂,沒曾想皇帝竟然直接轉身離開了,黃觀還有些沒反應過來。

「整整兩刻鍾,這群孩子都沒有看咱們一眼,如此用功,即使沒有朕的鼓勵,他們也會認真刻苦的學習。」

外簡內奢的馬車內,朱允炆由衷的開心,誇耀著這群孩子的表現。

教育是國之根本,孩子是國家的未來。

能看到這群孩子如此努力的攻讀,朱允炆自是欣慰不已。

「要保障這群孩子的伙食,讓他們吃好些。」

「請陛下放心,在吃食上,餐餐都有肉。」

皇帝心疼孩子,南京城里的學堂自然嚴格按照標准來執行,上行下效,哪怕別的省份有吃虧空的行為,但也絕對要比尋常百姓家吃的好。

「那就好,那就好啊。」

大明富有四海,北方還有整個草原,數之不盡的牛羊馬匹,這一年間,南京城里的肉價已經掉了許多,舉凡是孩子不甚太多的百姓家,雖然做不到餐餐有肉,但一個月開開葷腥,祭祭五臟廟也是輕而易舉。

只是吃飽穿暖的要求,在眼下的大明,不再是什么難事。

回轉皇宮,朱允炆便喚來正在讀書的朱文奎,問道:「你想要跟其他的孩子一起上學嗎?」

後者兩只烏溜溜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不假思索的點頭。

「想。」

「那好,你爹我來安排。」

揉了揉朱文奎的小腦袋瓜,朱允炆便提筆寫了一句話,差人傳給魏均。

「安排一下,在玄武湖外蓋一所學堂,大約能容納一百人即可。」

交代下去,朱允炆便傳召了朱棣、徐輝祖和楊士奇三人。

「朕在玄武湖加開一所學堂,宗親。武勛和百官,家里有孩子的可以報名,這所學堂不同於眼下朕推行的三級教育學堂,學得東西不一樣,教他們的講師,由朕親自擔綱主講師,卿等三人擔任副講。同時傳諭各省,也可舉薦入京,考定通過,皆可入學。」

民間有面向士林百姓的一般化學堂,南京,朱允炆打算加開一所走精英路線的精英學堂。

「不過先說好,這所學堂可不是誰都能進的。」

這個世界上有天才和庸才之分,這是天地不公的表現。

有的人打一落生就比別人更聰明,他們哪怕接受粗陋的教育也會進步的飛快,而針對這個群體,為什么要讓他們接受簡陋的教育呢?

非是朱允炆鼓勵兩極分化,而是有這么一群早慧的孩子,本就應該接受更成熟的教育。

他們會比同領的孩子更早的進入社會,權利責任對等原則,他們比同齡的孩子也要更早的承擔起社會上的責任。

朱允炆不會測智商,也沒打算搞什么門薩俱樂部之類的不明覺厲的組織。

他打算成立一個大明的少年團,讓這里的孩子更早的接受跟這個國家有關的知識,更早的成為國家各個領域的生力軍,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

三人都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說是少年團,倒不如說是天之驕子團。

僅從師資力量來說,那這天下便無可出其右的了,而且選材也要選出頂尖的神童。

這位皇帝腦子里的奇思妙想太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明顯可以看出,早幾年皇帝一直都是在收著來的,眼下完全有放飛自我的態度,一個個嶄新的理念拋出,不辦教育,誰還能跟得上皇帝的步伐。

所以他們也是大力支持,也覺得要是能有個學堂拴住皇帝倒也是好事,不然他們這天天跟在皇帝身邊,實在是吃力的很。

跟不上皇帝的步伐可是很丟人的事情。

「這個團體將會面向全大明進行招錄,中樞由你們三人來舉薦,而地方上則由各省布政使舉薦,最後由朕來親自考定。」

通過了才能入團,不能通過的,就打道回府。

不存在打招呼、講人情的任何可能性。

當然,最終入學的可能率上,仍然會是中樞朝廷里這些貴胄之後的機會更大。

因為他們的家境在這里,打小識字讀書又能耳濡目染,圈子里接受到的知識,總是要比民間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加高深。

但這並不說明他們天姿有多么高,他們只是因為處在一個接受知識的井口上,所以才會更加的早慧和成熟。

這群孩子的入學率一定會高於地方上普通家庭出來的,這是起點的高低不同導致的,所以朱允炆還要設置半年考和年終考定兩項,這個目的就是看出成長的速度,真正的天才,是一定會後來居上的。

只要努力,沒有什么事情是上天注定。

「十二歲以下皆可報名,你們回頭都知會出去,有想要參加的,把名單整理好,交給朕即可。」

朱允炆交代道:「考定的時間,就放在今年的中秋節後吧。」

再多騰出幾個月的時間,也給各省一個舉薦的機會。

「你雖然是免試入學,但如果將來考定不通過的話,你爹我也會毫不客氣的裁汰你。」

晚上吃飯的時候,朱允炆在乾清宮里沖著朱文奎正色道:「所以千萬不可以有懈怠的想法,這幾個月安心看書,朕批閱過的奏本,你若是想看也隨時可以看。」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恭敬應下,朱文奎便繼續悶頭吃飯。

「嗯,你記住,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

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

這句話不僅僅是對朱文奎說的,也是朱允炆這個君父對全天下孩子的許諾。

大明少年團,唯才是舉,無視出身,不看重家境,招錄的,全都是眼下大明最頂尖的那一撮。

朱允炆的招錄標准是紅線,只有過關和不過關,並不打算搞計劃招生,非得招錄到一定的數量。

如果沒有一個過關的,那這個少年團就空置著。

如果一次性能有幾百幾千人過關,那朱允炆反而要進行二次考定。

只有更嚴格,沒有更寬松。

皇帝的意思被傳達到了各省地方,各省也開始啟動相應的察薦程序。

這個機會,就這么被推到了於謙的面前。

「素聞神童美名,本官也曾與你祖父有過共仕的緣分,今日便送你一程。」

浙江左布政使王鈍在杭州學堂見到了於謙,勉勵道:「而今聖上開恩學,擢天下英才親自授課,一旦入選,他日必青雲直上,孩子,我很看好你,希望你不要讓家鄉父老失望。」

小小的身板挺得筆直,於謙躬身謝禮,用不卑不亢的語氣說道:「學生謝過藩台大人。」

「嗯。」

王鈍喚來一名胥吏:「此番我浙江共薦十人,你回頭持本官手令去杭州衛借一個小旗,負責沿途保護。」

說完便看向於謙。

「回家跟父母告個別,順便收拾一下行禮,三日後,在這杭州使司衙門口集合。」

「學生告退。」

看著於謙離開的身影,王鈍由衷的贊嘆道:「真麒麟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