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發行銅票(上)(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1658 字 2021-10-22

什么事是最燒錢的?

當然是打仗了!

大炮一響、白銀萬兩。

再不打仗,火器局這幾年生產的幾百門大炮和那堆滿好幾處庫房的炮彈可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臣為官那么多年,也看了那么多年的史書,古人常說兵者,國之凶,不能擅動。

而眼下我大明,竟然為了去庫存而不得不打仗,真真讓人,不知該說什么啊。」

夏元吉一開口就引起笑聲一片,幾個人都紛紛開口附和,畢竟歷朝歷代打仗那都是勒緊褲腰帶,不到迫不得已沒人願意發動戰爭,要是遇到國庫緊張的時候,那更是能不打就不打,生怕一場大敗搞得國庫當褲子。

現在的大明可好,錢多到不知道往哪里花,反而主動去找燒錢的門路。

「打仗其實也不是什么壞事,無非是把國庫的錢花到個人手中而已。」

朱允炆給內閣算了一筆賬:「戰端一開,物資的輸送需要大量的民夫,用民夫就要支付工錢,馬上要入冬了,老百姓也沒有農活可干,正好征辟來賺點過年的銀錢。

虞衡司制造刀戈,火器局制造火炮都需要向民間購買生鐵進行冶煉,這又是一筆刺激民間經濟的開銷。

打仗就會有軍賞和撫恤,這錢也就會花在卒武將士的身上,左右算下來,國家的錢不也還在咱們國家里嗎。」

用打仗來刺激國內經濟繁榮,這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和軍火商的侵略思想。

「錢扔在國庫里又不能下崽,那就花出去,只要能打勝仗,那么這筆錢可以通過掠奪再拿回來,國庫沒有任何的損失,而民間又變的更加富有,一舉兩得不是嗎。」

眾人都不得不承認皇帝這種說法的正確性,但這事的前置條件也很重要,那就是打勝仗。

要是打一場大敗,那就傷筋動骨了。

「今年咱們國家在預算上,軍費的比重已經從建文元年占比近五成到眼下不足兩成,這說明咱們大明已經承平有段時間了。」

朱允炆說著說著自己都笑了起來,軍費占比低反而還不樂意,這軍政府主義的思想太嚴重。

「陛下說的也不無道理,既然決意要發行三個億,那么多錢不用出去,成立銀行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作為總參謀長,朱棣這件事上第一個表態支持,他都快在南京待到身上生銹了,太平盛世固然可喜,但他的性子可不喜歡。

「但是,打哪里?」

環顧大明的四周,已經沒有什么敵人了。

「要么就打西北,滅察合台。要么繼續支持開辟西南戰場,爭取早日將北德里滅掉,再擄他個百八十萬勞奴回來修路建城,再不然,跨海東征打倭國。」

西北、西南、正東,三個戰場,就看怎么選了。

「有道是戰爭為政治服務、政治為大局服務,這三個戰場中,只有開辟西南戰場才最符合這個前置條件。」

說這話的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嚴震直,這倒是讓朱允炆為之一愣。

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這些早年前的迂腐文臣也養出了狼性的大局觀,連這么有水平的話都能說出來。

這話的原創好像就是自己這么個皇帝吧。

看來平素里沒少看《建文皇帝語錄》,學習其中的講話精神啊。

「既然選好了對手,那各部門就著手准備吧,全力配合總參謀府制定作戰計劃,服務後勤。」

見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朱允炆便果斷下令道:「工部出一百艘海船,由閩浙水師護航,走海路自交趾海防港登陸卸大炮兩百門、巨型火繩槍兩百架、配足炮彈槍丸,命交趾布政使簡定、都指揮使朱允熞接下後即刻輸送至榜葛剌。

命雲南都指揮使馬大軍為帥,自接令日即刻組織西南六國成立第二次七國聯軍,整軍二十萬赴前線備戰。

命暹羅、金邊兩國籌措軍糧供資大軍,其一應支出待戰後補償。

武庫清點足夠二十萬大軍所用兵器、鎧甲,即刻走海運發出。」

兩百門大炮、兩百架巨型火繩槍,二十萬穿著精良制式鎧甲的精兵。

在這個時空,這是一支任何國家都無力抵抗的強大軍力。

謹身殿里所有人都已經把注意力放到了能取得多少戰果上,而不是這場仗怎么打,能不能打贏。

大明立國至今,還沒打過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