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四川之變(一)(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2085 字 2021-10-22

男人也驚了一下,忙又取出公文來看,發現上面確鑿寫著一年一畝地二兩銀子的補貼,便點頭應了下來。

「沒錯,公文寫的,確實是一年二兩銀子。」

「我抵了!」

男人這邊話音剛落,李三馬上興奮的做了第一個認投的,他擠開人群跑到最前面:「在哪畫押?」

這天大的好事,哪能放過。

一看李三搶到了第一位,村民們個個都爭先恐後的喊了起來,生怕晚了一步,家里的地抵不出去。

「剛才本官不說了嗎,等到了十月份,你們去成都城,這退耕督辦司就在成都府衙辦公,拿著田契到那里就可以辦理了。」

男人有些火燒屁股,他突然發現這道補償措施似乎有些失算的地方,便撂下這句話匆匆離開了。

要趕回去通知一聲,要不然,這耕雖然是退了,但得養活多少懶漢子出來啊。

男子雖然離開了,但李三等人還是激動的不得了,擺起龍門陣就熱聊起來。

「朝廷仁義,皇帝老子仁義啊。」

這會也沒人說朝廷收地不地道了,全是一片歌功頌德之聲。

抵一年地換二兩銀子,誰家沒有個三五畝,這般算下來,好家伙,小十兩!

這種熱鬧開懷的場面,就差一條橫幅,上寫著:

屋牆一扒,帕拉梅拉;房子一移,蘭博基尼。

如此一來,才算是應了景。

不提李三這群准動遷戶的歡呼雀躍,單說心事忡忡的男人回了成都,便徑直去尋了退耕督辦司的司丞周維文,並把方才所聽得的話說給後者。

「一年一畝給二兩,這不是養一群懶漢出來嗎?」

周維文也撓起了頭,拿起公文細細觀瞧起來,有些捉摸不定。

「難不成,是內閣說錯了?這補償給的屬實是有些高了。」

倆人都拿不定主意,干脆直接找到了鄺奕和這位四川的左布政使。

「如此退耕,國朝遍養數十萬懶漢,這跟陛下意欲遷民轉產的指示精神相悖啊。」

鄺奕和也傻了眼,未曾想過會出現這般情況,良久才囁嚅的開口。

「你們說,會不會是祁部堂不太清楚眼下糧價和百姓的收成,所以給陛下提錯了?」

本來鄺奕和是想說是不是朱允炆這個皇帝不察民情,但話到嘴邊,果斷把鍋甩給了祁著這個戶部尚書。

皇帝洞悉寰宇,御覽乾坤,天底下怎么可能會有皇帝不知道的事。

一定是祁著這個戶部尚書扯把子蒙蔽聖聽!

周維文覺得很有可能,便更加糾結了:「可是,這公文我們已經宣讀過了,朝令夕改,朝廷的公信力何存?」

這話算是說到了點子上,政策還沒施行呢,反倒是先出了問題,暴露了南京中央對偏遠如四川地界具體情況在尚不清晰、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頒施政策導致的不合理性。

「改肯定是不能改的。」

鄺奕和蹙眉擺手,他知道,眼下這個問題需要他這個左布政使來拿主意,要么就裝不知道,反正花的是朝廷的錢,又不是他鄺奕和的家底子。

但鄺奕和今年才多大?

四十出頭啊。

作為洪武三十年的進士出身,鄺奕和可是正好經歷了兩帝更替的時期,他還沒來得及在翰林院完成傳統文化的深造,就經歷了那場批孔倒儒的風波。

緊跟著下放四川,一步步,讀著《建文大典》、《建文皇帝語錄合集》坐到如今這個位置上,鄺奕和是懂朱允炆這個皇帝的。

皇帝這次對退耕的批示,就是遷民轉產,目的當然不是為了養一群懶漢出來。

那么,這條抵退耕地的補償條款就是不合理的。

裝不知道固然省了心,但萬一這事確實是皇帝疏忽大意了呢?

這事,是個機遇。

鄺奕和的心里神思電轉起來。

賭一次?

賭自己能不能猜對皇帝的心思,賭對了,平步青雲,賭錯了,仕途告終。

越想越糾結的鄺奕和干脆站起身,在周維文兩人疑惑的目光注視下,來回走動。

猛抬頭,鄺奕和看到了明堂上高懸的朱允炆畫像。

腦子里先想起來的,卻是許不忌這位吏部尚書。

賭一把!

鄺奕和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政策既然宣讀了,就斷然沒有隨意更改的道理,但咱們要補充一句,抵退的補償金只給五年,五年後,土地自動按彼時市價賣給朝廷。」

周維文有些緊張,隨意改變皇帝跟內閣共同加印的政策行文,這也太、太大膽了吧。

「怕什么。」

鄺奕和不知道是在安慰周維文還是在安慰自己:「公文上不是明確寫著呢嗎,以四川為試點,什么叫試點,試點就是要敢於發現問題、指出問題、解決問題。

試點要都是一帆風順、皆大歡喜,那不就是陛下多次點名的唯上政策了嗎?

中樞的政策下達,是不是真的合適,當地要勇於提出不合理的地方,這樣中樞才能去斧正完善,一味的唯上歌頌中樞的政策花團錦簇,既害了百姓也影響了中樞對政策的判斷。

萬一這條補償政策確實是不合理的,但咱們不說,陛下和內閣誤以為確切恰當,向其余人口大省推廣,屆時千萬百姓惰懶,國朝財政竭盡,豈不更加積重難返?」

周維文兩人聽得眼冒星星,頗為崇拜的看向鄺奕和,前者更是挑起了大拇指。

「藩台誠可謂金玉良言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說罷,還煞有其事的作揖見了一禮。

「周司丞莫要客氣了。」

鄺奕和自己也是後背冒汗:「雖說咱們要改,但還是應盡快報呈通政司,署以加急,盡快轉呈內閣和陛下批閱才是。」

「是極,是極。」

兩人現在可謂以鄺奕和馬首是瞻,聞言都紛紛點頭應是:「確該如此,下官即刻書表,四百里加急報呈通政司。」

地方行文,除非出了造反、重大天災等糜爛一省的大禍事,是不允許六百、八百里加急的。

原因在於這會影響沿道驛站的運作和制造不必要的區域性恐慌,免出現百姓聽到後以訛傳訛的現象。

四百里加急,最為合適不過。

三人達成了一致,很快就潤色修正了新的退耕公文,而與此同時,一騎皂衣胥吏,也奔馳出城,向著南京的方向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