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裁軍(中)(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1548 字 2021-10-22

黃巾起義失敗了,勇冠三軍的呂布喪身了。

曾經坐擁幾十萬西涼精騎,橫推天下無敵手的董卓也一樣失敗了。

還不是泥腿子出身。

舉孝廉這一歷史制度固化了漢末的門閥地位,使得權力始終在最上層階級流轉,也增強了門閥對國家權力的掌控,繼而進化成為了更惡劣的九品中正制。

政治內卷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比起趙宋王朝的共天下,兩晉的皇帝那才是實打實蠟像泥人。

五胡亂華,毀滅了這一切。

而第一個破除政治內卷化制度的大家都知道,隋煬帝楊廣的科舉制。

事實上壓根一次科舉都沒推行,楊廣就被推翻了。

唐朝亦沒有全面科舉,施行的仍是雙軌制,其表現形態為通榜與行卷。

同樣是參加科舉,但哪些考生的考卷可以上榜,可以供錄取參考,完全取決於考生的『名望』、『名德』,至於這所謂的名望名德,自然是當時在朝的大臣和地方的公卿賢達說了算的。

推薦你就說明你有,沒有也有,不推薦你就沒有,你連敲門進屋的資格都沒有,考卷做的再好又有什么意義呢。

而等到唐後期,科舉制名存實亡,朝堂錄官亦多是推薦出任,所謂的科舉試卷成了走過場,牛李朋黨之爭愈演愈烈。

趙宋王朝算是全面科舉,不過做出的政治交互,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這就是一種政治妥協後帶來的進步。

明清科舉雖然公平許多,也破除了一定的政治內卷,但新的固化的權力階級一樣存在。

「宗親有皇商、五軍府亦有自己的商會,朕可以允許他們賺的盆滿缽滿,但朕不能允許他們長期的侵占這個國家的政治紅利。」

朱允炆拿出了一份名單遞給許不忌,讓後者看得眉頭狂跳。

「自從十五年前朕開省考至今,宗勛子弟通過省考錄進的官員已經達到了三千一百七十人,這些人里面官當最高已經做到了一省布政,最低的呢,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公員,但往往一年不到,就會提拔做科正,繼而縣副、縣令。

省考本身的難度不大,他們只要好好讀書,普通老百姓能通過他們當然也能通過,而只要通過之後,他們的提拔速度,那是普通老百姓出身的公員無法比肩的。

山頭林立、派系形成已是不可避免的,朕可以看到的,二十年後,滿朝皆宗勛。」

朱允炆微微合上雙眼,面如古井:「朕之所以不管不問,是因為這些錄進的宗勛子弟還沒一個犯渾做錯事,所以朕也不想大動干戈。

朕同樣心里沒底,覺得想要破解這固化的權力階級實在是太過於痴人說夢,有些過於理想了。

但今時不同往日,文圻這個孩子聰明,能看出朕的一些心思,知道當權力固化後,就勢必會引起嚴重的階級對峙矛盾,所以他現在小心翼翼的邁出了一只腳。

朕沒看錯他,他是個有膽識和有大勇氣的人,接下來就看他是否如當初那般,不僅嘴硬還得頭鐵。

五軍府的裁汰已是勢在必得,朕決不能允許他們繼續存在下去,任意的褫取國家的權力,朕不能保證這個國家未來一定是公平的,但朕只能盡力為後世的平民百姓創造一個相對公平晉升的寬松空間。」

許不忌默默的點頭,他知道,朱允炆即將又要策劃一場席卷全國的聲勢浩大的政治風暴。

而之前那次任命自己為太子太師的政見風波,其實只是為了這次全面風暴的鋪墊罷了。

是因為在先前那次風波中,朱允炆找到了一個內心堅定的接班人,而那個內心堅定的接班人又能夠聰明的發現一些端倪,並且開始著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這才使得朱允炆決定展開自己的計劃。

如果當初朱文圻沒有表現出其具有一個領導者堅定不移的魄力來,那朱允炆是不會選擇打破所謂的階級固化的。

因為就算他今朝打破了,等他一死還會立馬復原。

這就是現實。

亦或者朱文圻在南京沒有反思出朱允炆的安排,痴痴傻傻的一直認為朱允炆只是為了選一個獨斷霸道的皇帝,那么朱允炆一樣不會搞出這事來。

而朱文圻唯一的下場,就是一輩子呆在南京,直到朱允炆離世!

每一步都不能出錯。

這么大的事,必須父子兩代同心而為,才能做得成。

一個人,即使是朱允炆成了在世神靈,也斷然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在這一場大的,勢必持續很多年的政治風暴中,許不忌一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過幾日開大朝會,你我君臣二人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