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騙棒槌的寶貝(1 / 2)

一輛車里能塞五六個,有了這么經典奇葩的交通工具,所有人干脆全擠上三輪車,這都還騎得動,轟隆隆的就到了隧道口。

挖機鑰匙丟給昆卡,今天就打算把余下的九間庫房全部打開。

等到第六間庫房的門被打開,發現這里邊的面積只有之前那些庫房大約三分之二大小,堆著不少彈葯板條箱。

不知道又是什么。

張楠隨口說了一句,這邊裘波就撬開了一個,里邊都是一根根表面青灰色的金屬條,這次伙計們可都知道這些是什么:白銀。

長條形的銀錠,帶點微微的弧度,不像工業化時代的熔鑄制品,帶點古董的味道。

華夏的保鏢們眼神都不錯,還能看到銀條上頭都敲著漢字:嘉隆明命精銀十兩

一般的華夏人看到這些玩意,可能還會以為這些是華夏老銀條,不過關興權他們不會這樣認為,因為之前在越南見過這樣的銀條。

這些都是越南的老銀條。

說話的是關興權。

張楠一聽,道:小鬼子好像和法國佬的維希政府對越南來了個協議占領,這個我不清楚。

不過這些安南銀條還真沒用

就是沒什么用。

嘉隆明命這些都是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的皇帝年號,嘉隆是1802年至1820年,而明命年是1820至1841年。

至於那時候的越南皇帝是誰

誰去關心那個。

華夏舊時將越南叫做安南,這越南出的老銀條在華夏的古董圈子里一直被叫做安南貨。華夏老銀條銀錠值錢,但安南銀條也就值了個銀子價,完全不受追捧。

有人說安南銀條含銀量低所以不吃香,其實張楠見過的大量安南銀條里,大部分的含銀量都還不錯,價格上不去不是簡單的含銀量的原因。

個人感覺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外國貨不追捧,而且安南銀條存世量也太大了。

在新世紀安南銀條是華夏鄰國錢幣收藏中的一個大宗,與朝鮮小鬼子琉球銀錠一樣,安南錢幣形制上也受華夏漢文化地廣方圓觀念影響。

安南銀錠的雛形以華夏唐代船型銀錠為主,敦睦大氣,形制厚重,樣子一直不錯。

這會張楠就拿了兩根箱子里的銀錠出來,十兩標記,也就是現在的380克左右。

標准的安南官造銀條,銀錠有氣孔,里邊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

這玩意本身應該是雪白的,由於在使用中受人觸摸空氣氧化,加上在這隧道庫房里又放了幾十年,銀條外表生成了一層給人感覺清爽的青色氧化包漿。

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這些銀錠成色應該有個九成五以上。

一說完,張楠就把銀錠直接給丟回箱子,完全沒有一點以前愛護古代貨幣的習慣。

這就讓關興權和項偉榮有點奇怪了:張楠之前可從來不會這樣對待老銀,連那些最普通的外國銀元也不會這樣隨便扔。

關興權奇怪道:都九成五了還沒用

張楠笑笑,道:就是個銀子價,要大批量出手還不如工業銀錠好處理,這些都要重新回爐,麻煩死。

好吧,這些怎么著也能算是古董了,要是全部回爐後當工業銀出售,保鏢們真是覺得有點可惜,連鬧明白情況的菲利普和昆卡都有些難以理解老板的想法。

張楠一看大伙這表情,道:太多了,實在太多了

這類銀條在法國人抵達越南前就大量鑄造,在法國殖民時期也造,清末民國時期的越南華夏西南地區一帶廣泛流通,存世量非常大。

當時高成色的銀條具有先天的國際貨幣功能,不過銀錠的成色需要經過公估議定,兩邊交易的銀錠之上會習慣打上戳記。

而且清末民初的商號商家,往往會將自己經手的銀兩熔鑄標記商號年號吉語。

不過這個習慣有時候很不好,像一些銀元甚至打的戳多了被鑿巴變了形,就叫做爛版。

沒打戳子的完好銀元則叫做光洋光版或鏡面,這樣的說法現在還在用。

說到這,張楠在幾個箱子里隨意一翻,就找到條需要的銀條,上頭有公甲徐福記如假包換的記號。

張楠對大伙道:這就是條越南殖民時期的銀條,徐福記是銀條鑄造出處的商標,這類帶有商會或家族字號的銀錠在清末民初很流行。

也不用去查這個徐福記是在華夏還是越南,只要這個時間段這個形制的銀條,都歸為安南貨。

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式表示對經手的銀錠負責。

公甲是公估議定為甲等的意思,被議定為公甲的銀錠成色都在九成七以上,至於如假包換誰都明白。

拋了拋手里的銀條,順便踢了一腳邊上的箱子:換成在兩年前,要是有這樣一兩箱,那我們三個就能撈一筆,能蒙一棒子棒槌。現在

瞄了一眼倉庫,搖搖頭:太多了,沒工夫去騙。

怎么騙

接觸古董這一塊多了,項偉榮也知道這里邊到處是陷阱。

老銀錠老銀條在華夏值錢,不過就不包括這種安南銀條。

但是知道這里頭貓膩的人不多,還以為這玩意和華夏老銀錠的價格差不多,結果按照華夏老銀錠的價格藏著,直接虧到姥姥家。

這事張楠上輩子碰到過不止一次:第一次自己成了棒槌,那時候還走村竄戶掏老宅子呢。還好對方也是個半懂不懂的家伙,按照銀價一倍收的,沒虧大。

興高采烈去找自己那位好友的丈人張榮庭張師傅,想通過他的銷路賺一筆,張師傅也能撈點中介費。

結果張師傅告訴他這玩意就值個銀子價,不過這個問題行業內很少有人說而已。

虧了,沒事,最後張楠以兩倍的價賣給了下一個棒槌。

棒槌總是有,就看你找不找的到。

第二次記憶猶新的是自己那間合股的打金店里碰到的:合伙人一朋友去滇省辦事,結果帶回來二十幾公斤的安南老銀條。

一兩五兩十兩的都有,原本想著能狠狠撈一筆,因為就是按照比銀子價格貴點的批發價搞來的,還以為撿了大便宜。

結果一回來就到處碰壁,好不容易出手了幾條,還被人拉著要退貨:買家不是行里人,可不管你走眼吃虧肚里咽的規矩。

當時國際銀價七八塊一克,十多萬就這么壓在手里出不去

二十幾公斤,就是一批看著值錢,實際上是難出手吃不得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