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2 / 2)

十月二十日,日軍秘密集結第十軍,意圖對上海的國軍進行合圍。等到十一月五日第十軍第八師已經登陸,南京政府卻還在幻想九國公約的簽約國可以發表聯合聲明壓制日本,因此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時機。

西方國家綏靖風氣濃重的很,巴不得高高掛起什么事都不管,當然沒可能理會南京方面的請求。幾天後,日軍的包圍圈形成在即,前線的軍隊便軍心大亂。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猶豫遲疑的拖延,導致最後的撤退變成了潰逃,倉促之間幾十萬國軍擁擠在通往南京的幾條公路上,日軍正好趁此機會狂轟濫炸,原本實力相當的戰斗成了一方對另一方的屠殺。

藍河所率的直屬二團,堅守蘇州橋北岸,直到最後的撤退命令發下來才撤出戰斗崗位。排兵布陣想要來一場痛痛快快的阻擊戰甚至是反擊戰,沒想到因為高層決策的失誤,全局大亂,這支教導總隊的銳,最後只剩下了不足一千人,幾近彈盡糧絕。

縱使藍河有通天的本事,也僅僅能做到獨善其身,做不到力挽狂瀾。如果拼盡了二團的力量可以扭轉敗局,哪怕拼到一個人都不剩,藍河也會毫不猶豫。可是他連戰死沙場的機會都沒有,只有屈辱窩火的撤退。

上海就這么丟了,這片少有的繁華之地,在自己逃跑的背後遭受日寇鐵蹄的□□,被軍隊放棄,成為任人欺凌的弱者。

那些平民百姓怎么辦?那些手無寸鐵的婦孺老友怎么辦?撤退的士兵想到了卻又恨這時的無可奈何,而那些軍政高官,卻還有相當一部分打算著妥協求和。

家園將亡,山河破碎,國將不國。

這是超出身體傷痛千萬倍的,對於一個軍人的羞辱和傷害。

然而更加讓人不堪回首的噩夢還在後面。

日軍攻打上海的同時,由於周邊防務不到位,距離上海僅僅三百多公里的南京也成為了日軍的進攻目標。守軍各自為戰分散撤退,可是已經來不及再一次心部署南京的守衛了。情勢萬分危急,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下南京幾乎已經成為了囊中之物。

八萬國軍據城堅守,卻難以掩蓋淞滬戰場慘敗之後的頹勢。上面隨即遷都重慶,並於十二月十一日向南京守軍下達了撤退命令。

又是撤退。

但是窩火都來不及,因為鎮守重要關口的高級將領,有的已經不告而逃,在跑路了。

沒有勝利的希望可言,但軍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難道就只是為了勝利,如果沒有勝算就保存實力不去拼嗎?

那他們有什么資格接受平民的供給,又有什么資格站在這個國家之前,說著保家衛國的豪言壯語?

指揮失誤,部署失誤,戰力差距,尚且還可以算是不可抗因素,但那些臨陣脫逃的將領和接著戰爭大發橫財的政府投機者,才是壓垮軍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藍河憤怒到只想派人追上去,把那些臨陣脫逃的人一個一個拎回來親手開槍送他們上路。奈何他所守衛的雨花台,現下正是最為吃緊的區域。除去從上海帶回來的九百余人,教導總隊的直屬一團也和二團進行了合並。原先一團的團長在淞滬犧牲,藍河成為了這支合並部隊的指揮官,率領兩千人在右翼策應防守。

很快,這邊就撐不住了。日軍的狂轟濫炸加上地面部隊的重武器攻勢,把陣地轟成了一片焦土。軍官敢死隊都已經派上去了兩撥,舍生取義炸掉了日軍的五門重炮和七個重機槍點,可是下一批接著就上來了,攻勢基本沒有被打斷。

這樣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藍河在計劃一場反擊。他發現,日軍最前沿的攻擊部隊和後方營地的第二批後續部隊是存在一定距離的,連天的炮火會影響人的視線,為他們提供一定的掩護,如果在前言部隊進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