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6(1 / 2)

它們有的相隔咫尺,有的相距數丈,溫差卻大到肉眼可見。

冷泉明顯融於冰天雪地,仿佛冷冰的水水;而冒著白氣的就是溫泉,適合人們使用;還有像滾沸的開水一般的高溫泉,仿佛地下有大火烤炙,終年升騰著熱氣,甚為壯觀。

由於這些泉眼的排列形狀像一個躺卧的人形,所以有「頭泉」、「五臟泉」、「腳泉」的說法。傳說,不同部位的泉水對治療人體相應部位的器官病變,有著神奇的療效。

如今這些泉眼旁都修建了相陪的建築物,讓皇族來此地泡溫泉的時候不至於完全敞露,所以不能一眼望去,只能一個一個地看。

「現在先不急著看完這些,夜晚回來再觀覽亦可,」劉煜見曉年抱著小虎崽站得遠遠的、卻目不轉睛地盯著如沸水一般蒸騰的泉邊看,於是道:「趁著今日晴朗,先去林中賞雪。」

曉年這才發現,他們來阿爾山明明是要給煜親王過生辰,但旅途行程卻從頭到尾都是劉煜自己安排的,他們這些人倒像不勞而獲、蹭住蹭吃的。

想到這里,曉年不禁有些慚愧,但煜親王卻覺得,反正只要最後能從他的小大夫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就行了。

至於過程是誰在推動,其實不太重要。

……

在北境,冬天漫山大雪,天地間一片撲天蓋地的白,根本分不清路。

由於冬季雪天多,雪嶺的人們一年之中只有幾個月能用到馬車這種交通工具。為了適應冰天雪地的環境,北境百姓制造出了一種可以在雪地上行走如飛的交通運輸工具爬犁。

《懷安紀略》中有「以木為之,犁而有架,車而無輪,軟雪中運木者也」的記載,說的就是這種像在犁上加了個車架子、像車又沒有輪子的爬犁,因其使用時是卧在冰雪上滑行而得名。

曉年他們去興安雪嶺北麓的時候遇到了第一場雪,但回到興安之後,真正的冬季還沒有到來,所以行走還是用的馬車。

這一次來阿爾山,北境的冬季已經正式來臨,幾場大雪之後,到處銀裝素裹,曉年他們出行也就乘上了爬犁。

他們用的是一種一架六人的馬拉爬犁,為了減小風阻,爬犁上是沒有頂棚和圍簾的。

好在他們賞雪游玩的地方離行宮不遠,又做了層層保護,所以不怕寒風。

登車前蔣長史跟簡小大夫聊了幾句,特地為他介紹了下這種北境特有的交通工具:「這里的爬犁簡單實用、輕便巧,據說一個青壯年小半天就可以制作一具成形。先用架火熏烤兩根同等粗細的柳木桿,趁其受熱變軟之時葳成半月形,鑽了孔,釘上橫桿,再穿上橫帶便制成一具爬犁,用於運送口糧或日常用品,不負重載,一個成年男子便可驅動。」

而用於跑長途的重載爬犁或者載人的爬犁則不用柳木,選擇更加結實粗壯的松木,橫桿之間的鉚眼用水泡浸,等木頭一漲就連接結實了,出門再一凍,任多沉的東西裝在上面都不會散。

要是長途行程多日,還要支上「睡棚」,白天趕路,晚上就在睡棚子里,支上火盆和腳爐等,可抵擋風雪,在外過夜。

蔣智摸了摸拉爬犁的馬:「北境的爬犁一般用馬來拉,但也有用大犬、鹿和馴鹿等動物來拉的。」

後來曉年去讀《懷安地志》,還看到一種「以數犬駕舟,形如撬,長十一二尺,寬尺余,高如之。雪後則加板於下,鋪以獸皮,以釘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飛」的爬犁,既可用狗牽引又可以人為持具支地而行,可以說充分展現了老百姓在實踐中的智慧。

煜親王帶曉年和小崽子去玩雪的地方,是在一處臨水的高地。

遠遠望去,此時水面反射著陽光,看樣子應當已經結冰,若是再過個十天、半個月的,等水面的冰層達到一定的厚度,人們甚至可以直接在上面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