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9(2 / 2)

他們都是大老爺們兒,還真不太知道這玩意兒能不能放進倉房里,誰家沒事老爺們兒管這個?都是老娘們兒的事情。

「上次,好像是放到了屋里?」於良吉想了想,上次是喬大娘她們幫忙安置的布匹。

好像是給放到了櫃子里。

他後來還拿著那些上好的布匹給喬大娘她們,給自家三口人做了春衫,又讓石宏大去縣里的裁縫鋪子,做了好幾身里衣。

因為布料柔軟,做成里衣穿著很舒服,還有給他做了兩套長衫,用的是那匹錦緞,如今又有了一匹,可是貴重的東西,也只有他能穿。

雖然穿越前輩已經很努力了,甚至當上了開國皇帝,改革開放,攻打周邊小國,連東瀛都成了自己的地盤,把高麗棒子也給滅了,成就了遼東省,但是階級依然劃分明顯。

老百姓依然只能穿著細棉布、粗棉布和土布,有錢的最多用點絲綢,還得是六十以上的老人,剩下的只有秀才才能用絲綢,舉人能用錦緞,進士能用帛等布匹,這不是硬性規定,而是約定俗成。

不過老百姓就是穿著錦緞也可以,只要他買得起,也穿得起!

所以這顏色鮮亮的好衣裳就成了身份的象征,且好衣服也不好穿。

這話說的那絕對是真心實意。

這時候的染色可都是植物染色,鮮艷程度自然比不上化學染料,而且腿色問題也嚴重,別看那書里頭說什么一年四季要做衣裳,好像世家大族很是浪什么的,舊衣服都不穿了,其實真要說起來,那也是不得已,這衣裳料子只要過上一年半載的,顏色就會敗了將近三成,這樣一來,可不就是要年年做新的嘛。

若是不做,這穿出去,丟人的可就是自己了。

舊衣服那是一眼都能看出來,光鮮亮麗不是說的,是要保持的,很多讀書人的衣服一年四季都要做好幾套,不是他們奢侈浪,而是他們也要保持自己讀書人的臉面。

只有那些所謂的官鍛,貢緞,才能有幸多保存幾年,那些什么十來年不變色的料子,那絕對是屬於稀罕東西,都能當做貢品進獻給皇帝了。

也就是說,此時的布匹染色技術並不成熟,通常都是過幾次水之後,像是絲綢、錦緞等的顏色就沒那么鮮亮了。

所以布料的顏色,一般都很重,很深。

夏天還有淡青、淡藍一類的衣服可以選,冬天就只有深色了。

更加有小老百姓穿著的都是黑色的衣服,因為色耐磨又耐臟。

「什么是好像啊,就是!」喬大娘正好從廚房里頭出來,笑呵呵的跟張老太太道:「再是舉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兒。」

「我那幾個也不懂事呢!」張老太太指了指正往屋里送布匹的張家三兄弟。

等安頓好了,張老太太和喬大娘還是去做飯,於良吉在屋里招待人,剛才還有點倚老賣老的張老爺子,現在也不敢再端著架子了。

佘家小二來,不是單純的送官差到他們家,還有給他們家說一聲,明天就給送東西回來,然後他就走了。

得趕緊回去告訴他爹,小於舉人又到朝廷的嘉獎。

而嘉獎的原因,就是三鏵犁和耬車,他們正用著的東西,村里人都知道這是小於舉人的發明,可不能給弄壞了。

「這三鏵犁和耬車是??」張老爺子還挺好奇,他沒見過,聽過的也就寥寥幾語。

十八里鋪跟外頭的接觸很少,一些事情,根本沒人知道。

例如這三鏵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