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1 / 2)

一天他要把這兩個國家給打下來,進中國的版圖。

殿試

現在中國的發展情況還不允許大面積派兵越過太平洋到達美洲。

所以他打算重新丈量土地,劃分農田。

但是困難重重啊,能擁有大面積土地,不是王公貴族就是高官富商。真正握在農民手里的土地少之又少,不然百姓也不會在災年連吃飽飯都成問題,只能逃離家鄉去往大城鎮,只求一線生機。

土地問題重中之重。

不過他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刀對象。以他為引子,再加上殿試題目透露出來的意思,想必那些懂看眼神行事的人不會出來唧唧歪歪。

至於那些反對的人,可以以他們為例子去查證,若是他們也有貪污強征百姓田地的事情,那么論罪處理。若是沒有那更好,說明他們還是配戴頭上那頂帽子的。

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乾隆霸總的想著,薄唇綻開了一個迷之微笑。

高無庸在一旁看到乾隆的笑,默默低下頭裝作什么都沒看見。

殿試那天剛巧是個好天氣。

清初的殿試都是在太和殿舉行。

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故不設考官,只設讀卷官。由皇帝親簡大學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殿試只考制策一場,當日交卷。試題大多在殿試前一日由讀卷官密擬,以俟欽定。有時,也由皇帝親自擬定試題。殿試時,派王、大臣監試,另有御史4人參與監試。以禮部尚書為提調,由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光祿寺、鴻臚寺等處派出20余人,執行受卷、彌封、掌、印卷、填榜等具體事務。

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x」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殿試這日,天剛蒙蒙亮,宮門口已經站滿了考生。明明有三百個考生,除了官員點名的聲音,別的一絲雜音都沒有。

殿試對這些考生來說是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經過殿試後,這些考生就要踏上陌生的官途。有的人在這條路上笑到最後,也有人在這條路上半途夭折。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這條路永遠不缺少人去走。

其實這也是一條欲望之路。端看你是控制了自己的欲望還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

帶頭的禮部官員領著這一群考生走進太和殿,說是考生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准進士了,畢竟殿試只排名次不刷人。

說起這殿試不淘汰考生,就要提到一個人:張元。

張元(?~1044年),字雷復(周春遼詩話據傳奇雲),西夏軍師、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