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1(1 / 2)

無不為民如此,此所謂君樂民而民亦樂其君者乎」的稱頌為大結。

雖然加意雕琢過詞句,處處用典,但因文中多有實意,文章倒也不顯得浮華俗艷。只是這種為了迎合考官而拋棄自己風格的態度不可取,得趁他長歪之前扳回來!

劉瓚點評道:「你做古文更生動,時文略顯拘束了。這府試也罷了,往後鄉試、會試的考官都是臨考前才指定的,那幾天工夫還不夠你讀完考官的文章的,又如何依其喜好修改文法?索性以後就依你的習慣寫,你那文章法度皆在,氣脈貫通,雖然文句質朴了些,但也算得上古朴潔凈,會讀文章的人自然懂得賞識。」

崔燮挺直腰背,低頭受教,又背了那篇《穆穆文王,彤弓兮》,破為「聖人之止至善,故能操禮樂征伐。」

這一篇也寫得中規中矩,謹守繩墨,但立意高遠,潔凈雅正,也是篇不錯的文章。劉御史之前該勸誡的也勸了,到這里就不再挑他的毛病,只點評了幾句好處,撿著一些典故講給謝千戶。

第二場的論只是小論,取士時也不太看重這題,只要寫得流暢,有自己的心思,用典無誤就夠了。劉御史也不在這上耽擱時間,而是催著崔燮背出自己最後那篇策問。

這場策問考的正是救災。

正月初的京師大地震,永平府境內諸縣多多少少都有些災情。知府王問就知道這回府試中有不少學童受了震災影響,考前復習條件不好,故而在這策問這一道放了水,考生只要稍稍留心一下本縣情況,文章中就有物可寫。

崔燮是在遷安縣親身參與過救災的,就不只寫了自己從後世看來的,更是依著戚縣令的行事,寫了如何上書朝廷請求賑災銀子,請求開倉放糧;本縣又如何組織里甲百姓救治傷者,推倒危房;向大戶籌募善款,發放粟粥、棉衣;施醫舍葯,防止疫病;讓無家可歸者暫住到養濟院和觀宇等地……

還有大災度過後的重建工作:以工代賑,重修倒塌房屋、道路;縣里出面將糧種和農具借貸給百姓,以耽誤春耕;當地牧首上書請求朝廷優新年的力役與夏稅秋糧、馬草馬等輸貢,與民休息。

這篇寫得比之前治水那篇更詳實,句子也經過反復雕琢,一氣呵成。

劉御史這回沉默地聽完了全篇,點評的時候聲音也有些發沉:「京城與永平、宣大一線都受了震災,這文章你事先肯定是有准備的。」

崔燮身形挺得筆直,沉穩地答道:「是,今年有這樣的大震災,學生以為必定會考到,所以事先便自己擬題做了幾篇。」

劉瓚點了點頭:「這一篇比那篇水利的策問更好。是言之有物,朝廷可用的對策。我原先疑心那篇策問是遷安縣預先透了題目,叫你找人做的,如今看了你府試的文章,倒不用疑心了。

他站起身來,走到崔燮面前,按著他的肩膀說:「這篇策問與你的經義是一般的筆法,若是找人代擬,也擬不肖這個口氣。若是那場透了題,也不會反而不如這篇周密。是我錯疑你了。」

崔燮想站起來,劉御史的手按得倒還真挺用力的,非要攔著他不可。

他試了幾回起不來,索性坦然坐著,拱手答道:「這也是人之常情。學生剛到遷安時,連篇文章也作不出來,這是謝大人也知道的事,如今竟就考進了府試,學生自己都疑心那成績來得不夠實在。」

劉瓚臉上這才掛了幾分笑意,重重拍著他的肩膀說:「哪里有什么不實在的,你就該這個成績!慢說一個府試,戴兄來此主持院試時,若不取你做生員,我回京都是要跟他要個說法的!」

崔燮的心踏踏實實地擱回了心里,笑容忍不住地透到面上,垂首答道:「多謝大人賞譽,學生回去也會安心讀書,爭取早日有報效朝廷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