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2(2 / 2)

……不會吧!

不,這肯定是迷信!是偽科學!

當初教他槍法的小哥足足比他高大半頭的!

崔燮不願多想,出去指揮人拉好屏風,掛上薄紗簾,把厚重隔間的布簾勾到房門兩側的金鉤上。一邊安排擺設,一邊又叫人拿了一沓桑皮紙,調上墨汁和顏料,等著幾位掌櫃和崔啟過來匯報工作。

三個掌櫃和帳房們來的早,崔啟卻在得了吩咐之後就不知去哪兒了,遲遲沒來。大管事問公子要不要等他來了再說,崔燮便說:「不用管他,你們先說吧。」

三人手里各拿著一份五年計劃說是計劃書,其實也就是薄薄的兩頁紙,一頁按著崔燮的要求填了資產評估表,一頁寫著今後五年的來帳、去帳數目。

南貨店就叫作崔氏南貨店,就在城東史家胡同,臨著通州運河最近,也是崔家這幾個店鋪里最值錢的一家。里面壓的陳貨都值七八百銀子,平常用著五六個大伙計,加上帳房、掌櫃、腳夫、力役,一年工食銀子就要三十兩。每年意外損耗也有五六十兩,加上孝敬各衙門和本街鄉約里長的銀子,總加起來也得近二百兩。

但那些南方的新貨賺得也多,一船貨從蘇州運進京,足能翻上三倍。

掌櫃崔大會想憑著重利拿捏崔燮,不想做什么計劃表。崔良棟卻因有了插手這店鋪的念頭,拼命想往好里做,親自盯著南貨鋪的帳目,在店里跟他磨了幾天,總算是把這張表做得體體面面。

那五年計劃里,只除了頭一年不能往家里交錢,剩下幾年真是一年一翻,三年五翻,到五年後一年賺上千兩也不在話下。

若按著致榮書坊出《聯芳錄》和《三國》時候的風頭,一年千兩也不算多;可照這群人最早來跟他哭窮時的樣子,這個益簡直是直奇跡了。

崔燮沒說什么,只在剛做出的白板上畫了座標,將益、支出、耗損等數字用不圖顏色的筆點上在板上,連成折線圖。

畫成圖後就看得清清楚楚,南貨店的益近乎是九十度垂直向上的走向,其余數字忽高忽低毫無規律,數據編得根本不走心。

他原想豎著排列三張走勢圖,畫完這張發現,坐標圖只能橫著列,豎著都畫不開。

後面那兩間綢緞庄和胭脂鋪的折線都還在五六十度徘徊,和南貨店一比,立刻顯得不能看了。

兩個掌櫃看著那圖又恨又悔恨的是這個崔良棟為了討大公子的喜歡,竟敢把數兒編到這地步;悔的是自己的膽子還不夠大,數兒編得還不夠多。

崔燮畫完三條折線,自己都忍不住失笑,拈起紙來吩咐松煙:「拿進去給祖父祖母看看。」

小廝拿著紙進去傳看,崔燮坐在廳里翻看著他們送上的計劃表,對比著里面一條條「集實得利來銀」「結在來銀」「結存去銀」「薪金去銀」「損失去銀」,一語不發。

沉默許久,老太爺才哼了幾聲,老夫人在里面說:「我們老兩口兒雖是有十來年不曾碰過帳本了,但看這銀子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