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4(1 / 2)

想其意蓋謂:禮樂貴在得中,而君子務乎實勝。

破題就是概括章句的原意,承題寫出周末【春秋戰國】時,繁文縟節過多,風氣浮華,應當強調實質以矯正這個問題。聖人自稱願學習前輩禮樂,就是為了引導世風回歸質朴實際。

起講從孔子言行發出自己的議論:君子需要務實。

後面部分太長,文中也沒寫原文,只寫了大意,這里就不寫了。

【崔燮寫的那篇是歸有光文章】

【破題】

聖人述時人尚文之敝,而示以用中之極。

【承題】

夫天下之勢趨於文而不可挽也,夫子先進之示,得非示之以用中之極乎?

【原題】

何則?道散於天下,而禮樂其顯者也。

【起講】

道之不明而俗之淪胥者久矣。

【一二比】

中間有兩句:

其謂之先進者,則文武成康之使也

其謂之後進者,則黍離以降之後也

「尚文之敝」是指春秋戰國崇尚繁瑣禮節,執政者行為僵化,形式大於內容。

「用中之極」上一章文中解釋過,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百度來的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這篇的前兩股點明了先進後進的時間:

先進指文武成康,也就是文王、武王、周成王【周公輔政】,周康王【成王之子】,西周早期時代;

後進指【黍離以降之後】,也就是東周或春秋。

【黍離】是東周大夫傷悼西周王都荒蕪寫的詩,在《王風》之首。鄭箋雲:「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周,王城也,謂之東周。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於諸侯,其詩不能復《雅》,而同於《國風》焉。」

後面沒有在文里寫到古文內容的同樣不予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