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8(1 / 2)

前。

這一頁不再是單看了疏注就能答出的名詞解釋,簡答、問答題,而是牽扯理學經義和前朝故事,需要知道歷史典故和先儒義理才能答對。

尤其是最後一題,其題目根本不是出自三禮及注疏,也不是程朱兩家之語,而是出於王安石筆下。王安石為變法撰了《周官新義》,借周禮寄托自己變法的理念,朱子痛批了這觀念,斥其「將周禮來賣弄,有利底事便行之」「姑取其附於己意者,借其名高以服眾口耳」。若是不曉得這題目來歷,順著題目之意寫下去的,必然錯得離譜。

一位講周禮的陳博士點了點頭,笑著說:「這些題目先易後難,出得不錯。你那弟弟若真都會作了,今歲也可叫他進棚觀場了。」

崔燮搖頭答道:「他學得慢,連經義還沒吃透呢。我只是想叫他多見些相關題目,凡有不會的我再事後把答案抄給他。叫他這么零散的記著更容易記住,將來作文時也便於他想起這故事,寫進文章里。」

丘祭酒看著題目,也深覺得他用心良苦,這卷子略經他們這些教官指點,真是出給太子也不露怯了。他點了點頭,順口問了崔燮一句:「你平日也這般出題給自己做么?」

……這個都是折磨別人用的,誰舍得給自己出啊。

崔燮誠實地答道:「這倒不曾。學生給舍弟出這樣的題,是因他基礎不牢;若自己給自己出題目,能出成題的必是學生會的,不會的東西也想不到要考較自己,反倒不如寫文章更能查驗出缺陷。」

丘祭酒微微點頭:「也有些道理。如學生作題目,總要有個師長指點才知對錯,若一味自己鑽研,容易鑽研偏了。不過若似個有好先生教導的地方,出些偏難的,要學生鑽研的題目,倒也有擴展眼界的好處……」

他沒說太多,崔燮心里卻有些毛毛的,怕他就此動了增加考試的心思。

不過轉念一想,問答題到底比八股文容易寫,有題目、有思路,要答的字數也少,考就考吧。難道他這個學了兩輩子應試教育的人還怕考這個?

要怕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些沒經歷過隨堂考、月考、季考、期中期末考……的本土學生們吧?

崔燮深吸了口氣,跟著祭酒到後堂學詩,眾教官們在廳里議了一陣如何就這一章擬題目,也慢慢散去了。

丘祭酒是博學鴻儒,雖然本經不是課《詩》的,講起來也是口若懸河。尤其他《春秋》治得好,與《詩》相互印證,共采漢、宋兩代《詩》學的長處,生生把一篇加上題目才九十八字的《鳩》講出了兩千多字的課堂筆記。

崔燮手握鉛筆,記得飛快,哪怕都是自己早已背到爛熟的地方也不略過。這回可不是他會了就行,而是得給天天受著翰林教育的太子講解,他學的不僅是知識,更要盡力學會祭酒講課的方式、節奏、辭氣……

丘祭酒也不嫌麻煩,一首詩給他反復講了兩三遍,還讓他復講給自己聽。白天他要去禮部演禮,晚上回來就跟著祭酒讀書……連著演了幾天禮,講了幾天書,總算到了聖旨中選定的講經日子。

祭酒給他准了一天假,到得是日,他一早就換了新的監生袍服,在東宮官員引領之下進了文華殿側殿,准備給太子講經。

他雖然不是什么名士,卻是天子指來的,東宮上下自也要鄭重以待。從副詹事黎淳及徐浦、劉健等侍講、侍讀學士都提前到了側殿里見他,閱看他的講義,教他在太子駕前講經的禮儀。

崔燮光聽著「劉健」、「李東陽」、「謝遷」這三個名字,就有種到了當年明月簽售會的感覺,目光偷偷在那三人身上打轉,想記住這個見證歷史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