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2(1 / 2)

那些盜版商人擠不出利潤空間,恐怕盜版也不會太多。正版書前後夾有李東陽的序言,有翰林諸公題跋……其中還夾著一篇他寫的成書題記呢。

這書賣出去,換的是名聲,是他進入官場的政治資本,而不是錢。只要有薄薄的利,不至於像石墨筆那樣賠本就行。

崔燮美滋滋地把剩的二三十套賣了,回去便找了計掌櫃來,叫他安排著多刻幾套版,加緊多印,連同滄州和遷安一同鋪貨,往後還要賣到外地去。凡買書的,就送一套粗細不同的石墨筆芯,並附一份畫著寫字手勢的使用說明書。

原先這墨筆只在京里賣,出京又有陸舉人和他的同年、朋友們親身推薦,倒不一定要說明書,如今要叫大客商賣到外地去,給份兒說明書則更方便些。

居安齋這邊趕工印制《孟子》講義,國學的學霸們努力做題,崔燮則把印制好的樣書送到李東陽家,叫老師送給參與編撰本書的翰林們每人十套樣書,與些花露、香肥皂、鵝胰、面脂、瓶裝的燒酒之類作潤筆。

這樣種帶課後題的筆記,就連出題人也是頭一回見著,拿回去各自送給後輩,或是與同僚、朋友共賞,說著說著自然要誇崔燮一句心思巧妙。這套書的名聲便漸漸地從翰林院漸傳至督察院、六部。

兵部尚書張鵬偶然聽人說了一句崔某主持編撰的書,忽然想起自己當初還拿過一個姓崔的神童當志學的例子,便問:「那崔燮可是當初編四書對句的遷安神童?」

《四書對句》不大出名,但崔燮這個人還是出名的,正說著此事的左侍郎阮勤便回道:「是個神童,李學士的弟子,叫皇上召進宮給太子講過一回學的那個。」

張尚書拊掌道:「是他!當初他從鄉下編了那本書,我就看他是個教人勵志向學的好苗子。想不到如今他都會編經義文章了?」

雖不是經義文章,但也是有用的東西。幾位侍郎、郎中便找了本《孟子》筆記給尚書大人。張尚書從頭翻過,看罷了書中題目崔燮寫的那篇編書的心路歷程,嘖嘖嘆道:「老夫當初的眼光果然不錯。別看他生在官宦人家,不如那些真正鄉間奮斗出來的,也足可當個教人向上的好例子了。」

北京武學里的生員剛教他嚴管了兩年,漸漸又有渙散之風,正好再教一回。他叫下屬打了個條子,撥帳款直接往居安齋買了幾十套筆記叫人送去,跟那套《四書對句》並著肩的擱在武學各學堂前頭,叫學生們長些知羞恥、搏上進的心思。

那些叫教官們嚴管了兩年,連好看的衣裳都不能在學校里穿的武學生們看見那套書,聽見教官又提起「崔燮」這名子,簡直都兩眼一黑。

他們已經不去惹那書生了,他怎么沒完沒了的出這東西!好容易這兩個月有了些放松的痕跡,叫他一襯托,叫兵部各位堂官們又想起了盯著他們念書上進,再沒個像從前那樣安心玩樂的時候了!

第159章

自從兩年前,那個老大不小的神童崔燮出了部《四書對句》,叫遷安鄉下來的舉人到處宣揚,勾起張尚書嚴整武學的心思,他們北京武學生員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逃學也不能逃,好衣裳也不給穿,教官們成日盯著念那一百個字的四書五經,唯有進營操訓的日子才能躲一躲。

而今他又弄了個《科舉必讀》出來,還叫作個系列,如今光出了四,前面必定又有個一二三等著出……若真教出下去,難不成他們就得受著尚書大人一年一管,半年一掃,只能苦熬到肄業那天?

前兩年還有勇毅的武學前輩去教訓了那姓崔的一頓,可如今……武學管的嚴不說,錦衣衛還天天在街上巡視,誰敢在國學門外光天化日的就動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