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27(1 / 2)

民之攸」,心中油然冒出一句「皇上,臣妾又要忠言逆耳了!」

他將題目按著制藝文的方式分析一番,也像時文破題般簡單有力地,借著胸中涌動的那股意氣,勢如破竹般寫下了開篇一句:「天下無心外之治,人臣之正,君惟求諸心而已矣。」

作者有話要說:昨天就忘了寫作者,子在齊聞韶是吳寬的好像說過了?

詩經那篇作者叫何(念匪)

論「君正莫不正」,作者張懷

第191章

議論文三要素,不過是論點、論據、論證,現代小論文這么寫,拿到古代的論文其實也能這么寫。論又不像制藝文那樣有固定的破題、承題、起講、八比、大結之類的結構,只要布置好起承轉合,論證得足夠周密,拿出的論據都出自經書史冊,盡力做到無一論無來處就行。

至於論證手段方面,完全可以用現代議論文里總結出的手法。

崔燮從在林先生家讀書時就這么寫,從縣試一路寫到鄉試,成果斐然,沒有一個考官挑他的不是,那這法子就能用,能接著用到殿試去。

他簡單梳理思路,擬出大綱,從「天下無心外之治」論起

君心是治國之本。而若一開始就明言君心的重要,雖然有開門見山的好處,卻也顯得生硬直白,不如豎個靶子來打,用別的治國之法給自己「君心」論墊腳。

治國本來是靠賢人,以人行政,以政圖治,若所用的人與政法還不足以理清四方,便該用法律約束諸臣與百姓,奈何要依賴君心方寸之地呢?

因為「天下無心外之治」!

君心是本,御臣治國之術是末,沒有其本不正而能致其末正的。臣子如不能導正君王心中不正之處,又怎能讓君王以正道治國?

所謂恪君心之非,就是引導君王之心歸於仁義。孟子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所異於禽獸的就是仁義之心,仁義是天賦與人的性情,也就是人心中的「正」。

君王有此仁義之心,其本心即端正堅固,於治一道也無偏邪;如其不然者,就容易被物欲所引誘,以至寵幸佞臣,偏廢賢臣。若如此,雖有賢臣、仁政、良法,國家也難以治平。

所以人臣輔佐君的重中之重,就在於「正君心之非」。

一旦君心歸正,仁義自生。仁藏在心則藹藹可親,義在心則凜然不可犯,以仁義治家則九族親穆,治朝則百官清正,治國則百姓休息,四方咸寧,九州景仰,四海六合感其仁義而歸順……

這就是孟子說的「心正則無不正」!

崔燮寫小論文寫得順手,把論題圓回來之後看了看天色,太陽才爬到考棚上一點。照這個速度,就是再寫完那篇謝表,可能都還到不了中午。

時間有的是,再改改也無妨。

他又對著卷面梳理了幾遍,覺得還可以再引些經典作論據。倒也不用刻意改前面的,就著孟子這句再添些名人名言站台就行:比如孔子說了「心正而後身修」,堯舜說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危……允執厥中」,中不就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