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1(1 / 2)

直吹盡了他腹內所學,看看又湊出了幾十個字,才引回題目,蓋章了一句:「蓋妣美唐虞而超越乎三代者」。

今有明君在上,然後「臣竊伏草茅沾被聖澤久矣。」因叨有司之薦,能對於大廷。

略陳受恩舉子感激之情後,便依「聖問」中所及之項一一挑明問題中心,再贊一句皇上「憂國憂民」之聖德,令舉子「勿憚勿隱」之寬容,他們這些舉子「敢不披瀝愚衷以對揚於萬一」?

他便先從唐虞之世雖有洪水為災、有苗之亂,卻有德之臣治水平亂入手,仍照應篇首點明的「君無為而治」「臣奉君任事」兩項觀點寫出唐虞之世能稱為盛世的緣故。而周宣王之世也是一樣,周宣王用召虎、方叔、吉甫等臣,眾臣皆忠勤用命,內為靖疆土,外為伐蠻夷、狁,以成中興之治。

這三代君主皆能「法天道以無為」,臣子能「奉天道而有事」,故能「久安長治」「內修外攘」。至當今天子,奉天繼德,能追堯舜、成周之治,卻還深念民生疾苦,九邊之患,誠為堯舜之心,周宣都不能與當今天子相比!

聖天子顧念盛世中有內憂外患,就是當日堯舜、周宣憂心治下之危難一樣的聖人仁德之心!

皇帝能言及此,就是「萬國萬民之福也」。

總之他們大明朝當今聖上堪比堯舜,天下沒能治好,都是有司選人不當,方伯治下不明,將帥率軍不嚴!

把天子的領導責任摘出去,靶子豎低一點對准有司,就可以安定地噴了。

崔燮絞盡腦汁地誇了半篇皇帝,如今終於能說人話了,自然毫不客氣地順著成化天子題中所說的憂患,把朝廷選材、牧守治化、將帥戍邊中的問題狠狠噴了一遍,然後也一一提出解決之道。

其實也沒什么現代高尖的解決方法,無非是「不拘一格拔人才」。

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封建士大夫對重振朝廷、對平定亂世、對振興中國最深刻的吶喊,更是他們在數千年王朝興替中總結出的經驗。

這也必然是看卷子的士大夫,甚至出卷子的皇帝最願意看到的答案。

他們是不會喜歡什么政體變革,不會在意什么新技術的曙光,只會取中千百年史書上所記述的、君臣間總結的方略。

先是擇人時,於文臣,要「選用之法,嚴舉劾之科」,於武將,要「慎武舉之選,嚴比試之條」。而對於出身低微,不能以文武舉業進身之人,則要給予上升空間,不拘出身,視其治國守邊之功業作評斷,給予其相應的官爵位祿。

有擇、拔人才之法,才能使朝廷選得人,治平朝中、邊外之患,使大明直追唐虞成周之世,成「久安長治」之業。

一條條寫完了修正朝廷蔽病之策,這場策問題目總算叫他答到了頭兒。之後仍要回歸總論:臣子在下方任事,君王要在上方敬奉天命,端拱而治。

這就又回到了會試首場四書題的「君正莫不正」了,不過這里倒不用詳加解釋,更不用提「恪正臣心」雲雲,只借它的權威性寫個大結,點明君正則「朝廷百官皆一於正矣,文武大吏有不奉承而守令,將帥有不奮勵者哉?」

三千余字的策問至此終於答完。

崔燮搖了搖肩膀,動了動隱隱作痛的手,才發覺自己肚子餓得不行,然後意識到他好像錯過了吃飯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