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4(2 / 2)

成化二十三年的冬日就在無數大臣起起落落的波瀾動盪中過去了。過了新年就是弘治元年,元旦日文武群臣要到奉天殿朝賀,拜過天子就能享受十五天的長假了。不只崔燮,他的開山弟子張鶴齡兄弟也要跟著父親進宮朝天子。

崔燮已經不記著史書上張家兄弟作過什么妖了,但因知道歷史上的他們不是好人,只要他們一離自己的視線就有點擔心。於是他趁著兩人還沒入宮,先去問了翰林院前輩們外戚入宮的禮儀,替他們惡補一把。

翰林院雖不是禮部,但也存著前朝各種儀注檔案,除了萬貴妃家那樣受寵的外戚,別人進宮都是按著規矩來的。

掌典籍的官員對他這個新狀元還是十分照顧的,問清情況後便開了典籍庫幫他挑出適合的儀注抄寫,還安慰他:「禮部自然會幫張國丈與這兩位國舅演禮,崔大人倒不必擔心他們入宮失儀。」

何況天子與張皇後情誼甚篤,小舅子們做得略有不周,天子大約也不會計較。

崔燮怕的倒不是他們被計較,只怕他們倆出了錯也沒人計較,積微成著,養大了他們的賊膽兒。這心思自然不為外人道,他只跟典籍官道了謝,笑道:「新皇初踐位,大朝這樣的事宜自不可有瑕疵。他們雖年少,卻是中宮的親弟弟,更得做出個樣子來給人看,再怎么小心也不為過的。」

典籍官嘆道:「大人這份忠愛之心實叫人感佩。不過下官在翰林院待了數年,也有些心得想勸大人大人若不想背後叫人說一聲『攀附外戚』『夤緣得官』,不如還是疏遠些張家吧。」

崔燮拿著儀注的手在空中頓了頓,隨即露出一個淺淺的笑容:「不要緊,我又當不上閣老相公的,哪里就這么在意名聲了?」

反正他肯定能當個名垂青史的鑒人大師,後世出版社編《王陽明大傳》時也得把他這個第一個點出王陽明要當聖人的人寫出去,當世的名聲好點差點無所謂。

再說,把兩位國舅管緊了,弄不好將來還能借舅舅的榜樣扳正了正德呢。正德要是不寵幸劉瑾、不下江南,可能還能多活些年,生個好兒子,這就不用等嘉靖上位了。

讓嘉靖上位了能有什么好處?

熬到幾十年後說不定謝瑛都當上錦衣衛指揮使了,難不成他就圖個陸炳上位,謝瑛能早點退休跟他同居去?呵,老了退休歸退休,男人的事業可是很重要的,絕不能叫嘉靖耽擱他!

崔燮越發堅定了要教好弟子的心,從庫里抄了儀注回去,崔燮還寫了紙條貼在桌椅牆壁上,假布成宮里的格局,叫兩名弟子在他家里練習走路、見人、行禮。這兩個傻孩子穿上了新做的曳撒,又看見崔家到處都貼著紙條,只當又讓他們扮錦衣衛玩兒呢,練得倒比在禮部時用心。

元旦朝賀時進到宮里,兩人也都像實地演練一樣用心行禮,全身上下規規矩矩、板板正正,特別給他們姐姐、姐夫作臉。弘治天子看了也高興,因體貼皇後思念家人,便特地留了兩位小舅子在後宮,夫妻們帶著小舅子一道用膳。

張鶴齡兄弟見了皇後也極有禮數,恭恭敬敬地叩拜,口稱「娘娘」。

張皇後親自上前攙扶起他們,心疼地說:「吾弟何須多禮,咱們姐弟仍像在家時一樣,只管叫姐姐就是了。」

張家兄弟板著緊綳綳的兩張小臉說:「不可,娘娘身屬天子,弟弟們是臣,須得分個尊卑上下,不能像在家里似的不講究。再說臣弟兄們是外戚,一舉一動天下人都盯著,若行止跟市井里人那么粗俗,外面億萬黎民都要笑話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