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72(1 / 2)

靼對京城一帶的威脅,將虜寇御於國門之外,不再復演土木堡之變的恥辱。

邊關城牆堡墩都已經用便宜易得、幾日內就能干硬的水泥加固得穩如石築,崔燮又獻上了能讓將士們目力加長數十倍的望遠鏡,如今敵虜幾乎已經不能侵到邊城之下了。馬尚書心中漸漸滋生了有生之年看見復套的期盼,又怕如今的國力不足以支撐此戰,不敢輕易上疏……

但這一年新年將至時,回京參加考察的福建布政使李琮卻獻上了一樣海商們自呂宋島尋來,畝產可達千余斤的甘美薯類一同帶進京來的,還有那幾名從呂宋偷運此薯回國,並幫著當地縣令試種成功的商人。

第281章

李琮獻上的新薯皮色紅潤、兩頭尖尖,大的足有兩掌長,因是從呂宋移栽來的,當地人多稱番薯。這種番薯在福建貧瘠的沙地、田間都能生長,不挑地、不挑肥、不需耕細作,隨意栽種即能生長,產量卻比所有糧食和能充飢的薯芋之類都高。

他除了幾車分裝得整整齊齊的薯根塊,還獻上了幾盤帶著莖葉、只清理了泥土的整串番薯。那一串莖下竟拖著五枚碩大的薯根,稱量一下,足有七八斤重。

弘治天子對這薯簡直愛不釋手,立刻問他如何栽種,要將這東西推行到各地。

李琮答得十分流暢。

他當年見著此物時也是如獲至寶,不只嘉獎了獻薯的海商、福州知州與當地屬官,還親自在院中栽種過一季,因此講起栽種之法如數家珍。哪怕有人問他何時施肥、何時間苗,他都能歷歷數清,只不過天子面前只能撿著要緊的說,再細致耕種、食用之法自有下面的人交接。

天子頷首笑道:「講到這里也罷。你等回去安心等待,吏部考察之前,翰林侍講崔學士便會過去寫栽種法。你們細細替他講解,吏部也會計此功的。」

栽種番薯的法子竟要勞動翰林寫了?莫不是要記入內檔,往後修史時也要記上一筆?

李琮與同來的知州、知縣們都有些激動,低頭謝恩告。弘治天子命賜了這群官員在宮中用宴,又叫司禮監隨堂太監親自到客棧,賜給那幾名獻紅薯的商人白金、綢緞、御酒、寶鈔與整桌御膳菜餚。

同賜下的還有一道詔令,賜封那些商人世襲錦衣衛帶俸千戶。

雖說沒正式許他們實職,可世世代代有官有祿,這幾家人就搖身一變,從四民之中最低的商人變成官人,徹底抬升祖宗門楣了。

有這幾個獻番薯的榜樣,那些往來海外的走私商人們,怎么不想借機搏個官身,回故鄉做個清清白白、受人尊重的鄉宦?

搜尋海外良種即可得官的消息在這天之後便如乘了風般傳至閩粵諸省。原先還持觀望態度的商人紛紛出海,僑居安南、占城、日本、琉球等國的海商或海盜,甚至早已植根當地的世家大族,都起了幾分歸鄉立業的心思。

而弘治十三年這個元旦前夕,海外風浪尚未揚起,獻番薯的官員卻先見著了中樞一位名聲在外的翰林講官。

太有名了。

放在別的地方可能還差些,福建這個專出盜版書的地方,卻連不識字的百姓都聽過崔燮的名字。麻沙版盜印遍天下書籍,不少書坊都靠翻印他主持編纂的科舉科舉筆記、中試舉子經驗、每日農經系列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