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93(1 / 2)

了一瞬。

但心動歸心動,他只要想想自己這坐五望六的年紀,也就心動動罷啦,腿是不敢動啦。三保太監當初就是死在海上的,他這個年紀、這樣的身體,這趟要是出去了,怕也就再回不來了。

他自己雖不能去了,卻還有兒孫……

他們老高家下一代千頃地就一根獨苗,連別個侄子都沒有,他也舍不得兒子去。倒是養兒爭氣,給他生了六個大孫子,挑一個庶出的去掙個榮耀來也不錯。

管他哪個能挑上不能挑上,先找四夷館要一套傳教士們編的什么拉丁文注音本子來,叫這些小兔崽子們在家先學學!

弘治天子向來不大駁前朝的奏疏,朱批了一個「可」字發到內閣,後宮里就和神機營、武學校一般,掀起了學習的浪潮。

在這片不分內外的緊張學習氣氛中,弘治十五年的會試也開場了。這科會試由轉遷吏部右侍郎的王鏊做知貢舉官,崔燮的副座師吳寬當了主考,另一位翰林學士劉機做了副主考。

這一科也不知是順了什么風水,前三甲都出自九邊:狀元康海是陝西籍,榜眼孫清也是北直隸武清衛籍,探花李廷相則是錦衣衛籍出身,自順天府學考出來的。

直到二甲、三甲,才叫南方人重新占優。

廷試時閱卷的幾位閣考、部堂頗有些迷信地議論起來:「文風北移,北直隸、陝西這樣近邊關的地方大興,倒是個復北地的好兆頭。」

狀元康海廷對尤其出色,文風奇古、警策有力,一變當今台閣體靡弱之勢。弘治天子親語諸閣老:「我明百五十年無此文體,是可以變今追古矣。」

其時出其人,豈非祥瑞之兆?

這場會試結束後,副都御史劉大夏便自巡撫地上表,推薦曾經巡撫陝西的御史楊一清為三邊總制,重修長城

重修一條西至寧夏、東至遼東,包含當年開平、大寧、興和、東勝諸衛,將北方防線遠推至草原,使京城、宣大諸府再無兵臨城下之危的長城。

楊一清今年又吃不上辣椒席了。

李東陽為師弟感嘆了幾句,緊接著又看見了一道更叫人感嘆的奏表翰林院編修王守仁自請轉任御史,巡按邊關。

而他的親弟子,侍講學士崔燮也隨之上表支持,稱王守仁外能贊畫戰事,內能撫民理政,年紀又輕,又擅騎射、會武藝,是戰時巡邊的不二人選。

九邊要開戰,自然要換年輕、會騎馬,有戰事時能跑的御史上去。內閣與六部雖然舍不得一個狀元到邊關受風險,卻抵不過他自己意志堅定,連上了數道奏章,還叫崔燮幫他走了李閣老的門路,終究是給他批了陝西巡按御史之職。

王狀元聽到消息,險些暈倒在翰林院里,起來之後就去找了個粗杵滿院追打兒子,誰勸都不管用。

王守仁不敢反抗親爹,一路跑進了武功翰林院第一,能保住他小命的崔學士值房。

滿院翰林、新出爐的三甲和庶吉士們都遠避一旁,眼睜睜看著王狀元掄步如飛,手持木杵奮力揮向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