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94(2 / 2)

若是臨時起意,直沖馬場還好些;越是事先計劃周詳,在馬場外潛伏多日以伺敵疏忽的行動,越會遇到更多的陷阱。這片曾教他們縱橫無敵的草場里布滿了低矮的絆馬索、石蒺藜,還有明軍藏身草叢中,在他們的戰馬栽倒時及時補上一排槍彈。

給他們傳遞消息的牧民、商人中必定有明軍的探子!

縱橫關外的韃靼郭勒京旗旗主火篩胸中震怒,在大片騎兵又一次倒在明軍新築的城牆下之後不久,瞪視了城牆一眼,冷冷地揮師後撤。過不多久,就有一小隊騎兵在馬場外丟下了一堆有通明之嫌的人頭,轉身揚長而去。

王守仁與正在新牆外巡視的武安侯鄭瑛等人看得睚眥盡裂、熱血上涌,當即領軍深入草原十數里,將那隊虜寇殲滅。

邊軍勝報一道接著一道遞上,王守仁手揮長刀,身先士卒領軍廝殺的身影躍然紙上。

王狀元也第一批接到消息的人,看完之後還效法謝安,撂下邊報,起身徐徐道:「小兒輩大破賊。」

不過他穿的是官靴,不是高底木屐,出門時沒能磕下個屐齒來。

眾人感慨他的氣度之余,又起他拿著木杵追打王守仁那天的風采,嘖嘖嘆道:「不有此父,寧有此子?若王學士年輕二十歲,怕不也能如王伯安一般上陣殺敵。」

那……能擋住王學士全力一擊的養生導引高手崔岳孤呢?

他們翰林院真是藏龍卧虎,要是早放出去幾個打仗去,說不定也能一蹶小王子了!

不光眾位學士想到崔燮,王聖人在邊關也想著崔燮,想著他送給自己的望遠鏡這東西真是神器,只要修個高高的望台,數里十數里外的韃賊動向直如掌上觀紋,清晰可辨。

他自己上書朝廷時,就多寫了幾句崔燮借他望遠鏡之惠,並請工部多做些送到邊關,使每處邊城堡寨都能配備上。

劉閣老看見這封奏報時,忽然想起崔燮最早建議朝廷向海商購買燒造透明玻璃法,以玻璃代替水晶石制造透鏡的事,不禁對李東陽說:「你家和衷總比別人細心,小處又留心省錢。先前把灰泥改成水泥也是,要弄玻璃方子也是工部要能燒出透明玻璃,不知得省多少銀子了。」

好在雖然沒有燒玻璃法,兵部這些年來倒也零零碎碎儲了些透鏡,九邊守將、御使、太監們還是夠一人分到一把望遠鏡的。小的邊堡台墩守軍雖然沒有望遠鏡,但年年往邊關運水泥,足夠他們把城牆修厚實了,擋得住關外騎兵沖陣。

李東陽琢磨了一陣,遲疑地開了口:「你說我這弟子是不是真有什么遇合?不然他怎么就能想出把灰泥改成水泥,用水晶眼鏡片兒做成望遠鏡、顯微鏡的法子?」還有他從編錦衣衛連環畫開始,就把海外之敵當成心腹大患的奇異態度……

張國丈常說崔燮在他家祖墳旁那小山包兒上遇過仙,這雖然是無稽之談,不過崔燮還真仿佛有幾分宿慧,跟尋常人都不一樣。

劉首輔沒那么多心思,灑然笑道:「你那弟子是個狀元,自然比咱們這些二甲進士不一樣。說不定將來不光實庵那狀元兒子能做聖賢,你這狀元弟子也能做個聖賢呢。你不是又叫他編連環畫兒了?索性叫他在書里把王伯安這一段加上,叫百姓們也見識見識大明軍威。」

李東陽終究是個傳統文人,不好意思公然誇某某弟子天生夙慧、才華橫溢、必定要成聖賢。他便將這念頭擱下,去找崔燮,叫他在新書里加一場王守仁追擊火篩部,大勝而歸的戲。

李老師知道他們這一代作者們多多少少都有托名寄心的愛好,先叮囑弟子:「就直接叫王翰林好了,別寄名王維、王昌齡,他父親自己托名王維呢,不可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