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9(1 / 2)

生晦氣就放置一旁不再細看,即使考生文章寫的再好,也不會有中秀才的希望,也就是說蓋上這個黑印相當於此次考試落榜。

蘇錦樓通過三次搜檢進入最終的考場,他一身輕松,步履如風,不知情的人看了還以為他對此次院試胸有成竹了呢,實際上呢?不過是自暴自棄,完全不抱希望了,沒有期望就不會失望,裸考的人就是這么光棍。

院試考兩場,正場一場,覆試一場,正場考兩文一詩,復試試一文一詩,並默寫《聖諭廣訓》百數十字,兩場考試都要考詩,蘇錦樓一看就知道沒戲。

院試的舉行地點是以學政的常駐地為准,學政通常會去最近的府、州、縣主持院試,故而不同的地方院試名額也不盡相同,大府取四十名秀才,散州取三十名,小縣則取二十名,而第一場取中的名額通常是最終名額的兩倍,再結合第二場試篩選出最終的名單。

臨平府是大府,與州縣相比,名額算是比較多的了,然即使再多蘇錦樓也覺得毫無希望,他漫不經心的看了一眼考試題目,就是這一看頓時令他氣血上涌,心跳如鼓。

「老天爺唉,你不會是在玩我吧……怎么這么巧?」

蘇錦樓呆呆的看著自己雋抄於稿紙上的題目,一題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於《論語里仁》,此題是薛夫子為了鍛煉陶真破題而出過的原題,蘇錦樓自然也做過這道題,並且在薛夫子後來講解的注意點上反復更改過自己的文章,故而此次寫第一篇文章一氣呵成,無絲毫停頓。

「古之君子者,必重義而輕利。」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

然後點出題目的出處,「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最後從小人與君子的角度論證,「小人者,皆以利行之,懷惠者也。君子,見利而思義……」

洋洋灑灑,文思如泉,下筆成文,寫完後查看是否有避諱的字,語句是否通暢,檢查無誤後認真的抄寫在答卷上。

蘇錦樓寫完第一篇文章後將毛筆擱置於筆架上,輕舒一口氣,垂目細看第二道題,「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也,何為?」

這句話出自《中庸》,難就難在此題原文不大好找,題目中隱去中庸二字,取文中兩句話連接在一起,反過來詢問君子行事適中,而小人卻肆無忌憚無所顧忌,到底是何原因。

原因有很多,但不能亂答,出卷人的本意是讓考生用四書中的原文解答,考生答題的第一步就是找出題目出自四書中的哪一本哪一章哪一句,只要解決了這點,再加以論證就沒什么問題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是原文,先點出君子與小人之間行事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就在於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

蘇錦樓之所以感覺巧合,就是因為在來府城的路上,蘇錦樓曾和陶真以及已經落榜回家的宋明與梁淵討論過這句話,並且還就此句發表了論證,如今只需要稍加整理即可成一篇文章。

所以說,讀書不僅看努力與天賦,還得看運道,一張卷子題目就那么些,若是考的題目恰是以前看過的,這就叫老天爺賞臉,氣運擋都擋不住,如果考的題目都是沒看過的,那只能說運氣不佳,下次再接再厲。